赵海发,朱瑞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实验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单摆是最简单的物理摆,1582年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中吊灯在微风下的摆动发现单摆具有等时性,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单摆的等时性设计制造了计时仪器——摆钟,摆钟的发明提高了当时计时的精度.
1991年马里兰大学的Richard E. Berg描述了利用1组无耦合单摆阵列构建摆波(Pendulun waves)的演示实验[1],实验展示出蛇摆会变幻出很多非常优美的阵型,给人惊奇的观感. 2001年James A. Flaten等人在理论上对蛇摆的运动机理做了详尽的理论分析[2]. 蛇摆的设计非常巧妙,蕴含很多物理原理和原理的巧妙应用[3],通过巧妙的物理设计让相互无耦合的单摆之间加进时间关联,使得各单摆阵列在摆动过程中演化出一系列规律的阵型,而这些阵型是设计时已计算好的动作. 蛇摆教学实验既包含精妙的物理思想,又包含参量的设计选择,再到实验仪器的搭建以及精细的调节过程,是一个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的实验.
在今年疫情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居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活动. 将“蛇摆的设计和制作”列为必做的实验内容,为便于学生尽快入手,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制作要点提示.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个设计性DIY居家实验. 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和教师线上指导终于圆满完成实验内容后,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在实验过程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单摆是由1根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挂在此细线下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 在摆长远大于摆球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细线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着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侧很小的距离,使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性振动,其振动周期为
(1)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L为摆长(摆长为摆线固定端到摆球重心的长度). 根据(1)式,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公式为
(2)
实验时,选取合适的摆长L,并测量摆的周期T,得到重力加速度g.L值是设计蛇摆时的关键参量.
蛇摆是由等间隔排列、振动频率等值变化、无耦合的多个单摆组成的单摆阵列,如果同时将其从最大摆幅处释放,随后会展现出一系列奇异的空间分布变化,展现出从行波、驻波、混沌再回到有序的周期性变化.
1)蛇摆的设计的关键参量
图1 蛇摆的空间构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位于x=id位置处的第i个单摆的周期为
(3)
由式(1),可得第i个单摆摆长公式为
(4)
或
(5)
可以看出不同位置处的单摆摆长不同.
2)蛇摆的运动状态分析
让上述设计的各单摆同时(t=0)从最大摆幅开始释放,由于它们的周期不同,它们的相对相位随着摆动而逐渐变化. 由于单摆的运动满足余弦函数,则位于x处的单摆的横向摆动方程为
(6)
上式可以整理表达成
(7)
在随后的任一时刻,整个单摆阵列中相邻的2个单摆的相位差是固定的,但是此相位差数值会随时间逐渐增大. 这就会造成整个单摆阵列类似余弦函数的阵型出现. 假设n=14,所有单摆初始摆幅相同(同为最大摆幅),分析可知在随后的几个特定振动时刻单摆阵列的图样会如图2所示. 例如,在时间t=Γ/2,每个单摆正好处于与最邻近的单摆反相的状态,所以邻近单摆间的相位差为π. 整个单摆整列分别排列成2行,阵线分明. 其他阵型也可同理分析得到.
图2 蛇摆在振动的不同时刻摆球的分布形态
3)蛇摆参量设计
根据图1分析,蛇摆中各单摆(随x增大)的振动频率按规律逐渐递增,摆长逐渐减小. 设计蛇摆时,主要要考虑以下因素:
a.摆球个数,也就是n的选取,摆球越多当然视觉效果越佳,但是制作和调节难度也增大;摆球少,调节容易但相应的表现效果差. 10~15个摆球比较合适,这样可以保证成三排时,每排有3个或以上的摆球.
b.相邻单摆的频率差(这里等于公周期的倒数)不要取太大,一般以0.04左右为佳,这样可以比较细腻地表现蛇摆的阵型演化. 如果频率差过大蛇摆的阵型变化会非常快,不容易观察到阵型的演变;如果频率差过小,相应的公周期过长摆幅会随时间衰减影响效果. 另外也需要更多个数的摆才能比较完整地表现蛇摆的整体运动,同时也会使实验调节困难,所以对应的公周期以25~60 s之间为宜.
c.N的取值,N越小单摆的周期越大、摆长越长,实验调节越容易,但是摆长太长,整个蛇摆占的空间也大,一般以每个单摆的周期在1 s左右变化为宜,这时对应的15个单摆的摆长在20~40 cm之间,实验时摆长调节在mm精度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d.蛇摆设计时重力加速度要取本地加速度的标准值,具体可以通过网络查找.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推荐选取蛇摆的参量为N=50,n=14,Γ=60 s,学生也可以根据居家条件自己选择合适的参量. 据此根据蛇摆的设计规律和单摆周期公式(1)可以得到15个单摆的周期Ti和摆长Li具体参量.
4)蛇摆的搭建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直杆,长度不小于60 cm. 在居家的条件下摆球可选择玻璃球、大螺帽等重些的物体,在选择摆球物体时主要考虑形状简单、对称,容易确定重心,易于计算摆长. 摆线可选大力马鱼线(这种线无弹性、无记忆,强度也很高),其他线可能衰减会大.
制作蛇摆时,各单摆摆动时一定不能左右晃动,只能前后摆动,为此可以采用V型连线连接摆球;在摆线和杆固定方式,要便于摆长调节,不可直接固定死. 建议居家实验时采取先用胶带把摆线粘接在杆上,实验过程中如某个摆摆动规律异常,可以很容易地细调这个单摆的摆长.
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利用单摆原理测量学生居家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设计和制作蛇摆. 这2项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很好地融合.
利用单摆测量本地重力加速度,实验时要设法测得比较准确的单摆周期和摆长. 周期测量可利用PHYPHOX软件的磁力计、加速度测量和计时秒表功能. 实验中摆长要适当(>50 cm),另外要通过测量多次摆动的时间来获得振动周期T. 居家实验实验结果精度要求在2%内.
设计蛇摆时要利用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网上可以查到哈尔滨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6 6 m2/s. 蛇摆参量可选N=50,n=14,Γ=60 s. 然后计算得到蛇摆的各个单摆的周期和对应的摆长.
按照各单摆摆长的计算值来组装蛇摆,组装时需要注意单摆摆长越小时安装调节摆长时越要精细,组装好后先观察蛇摆的初始摆动效果,进而反复地细调. 调试时要注意观察这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时蛇摆的状态:1/3公周期时,摆球应为3排排列;1/2公周期时,摆球应为2排排列;2/3公周期时,摆球又为3排排列;1个公周期时,摆球应为1排排列. 实验时可以用手机录像记录和分析这几个时间节点,如某个单摆不符合预期须仔细调节此单摆摆长,使其达到预期效果,然后录制1个公周期时间的蛇摆运动,作为实验报告的附件提交.
单摆和蛇摆的设计与制作实验原理简单,通过分析既可容易掌握. 重点和难点在于实验搭建和耐心调节的过程. 因为此实验趣味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虽然调节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有很多学生做出了非常漂亮的蛇摆(图3). 居家实验教学也遇到难点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遇到问题有畏难情绪,家中可用材料不足,要自己考虑解决,学生不习惯这样的实验,遇到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耐心的讨论和指导和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图3 学生制作的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