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寿星坛祭祀发微

2020-11-30 22:52李钟鼎
珞珈史苑 2020年0期
关键词:寿星秋分千秋

李钟鼎

唐代国家祭祀, 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重点。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唐玄宗敕立寿星坛, 此为唐代礼仪方面重要事件。 为玄宗祈求长寿的寿星坛, 影响后世数百年。 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到了寿星坛祭祀在千秋节和唐代中后期礼制变化中的作用。①相关研究参见刘书龙: «“寿星”考», «寻根»2004 年第 3 期, 第 101~102 页; 赵贞: «唐宋天文星占与帝王政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327~338 页; 郭佳: «寿星崇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王丽娜: «寿神崇拜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年; 吴丽娱: «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 “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 «中国社会科学»2014 年第 4 期, 第 160~208 页。 朱溢: «事邦国之神祗: 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63~67 页。然而对于寿星坛祭祀仍存在相当多的疑问尚未解决。 特别是在玄宗朝后的寿星坛祭祀, 寿星坛的祭祀礼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与唐玄宗千秋节息息相关的寿星坛祭祀, 在唐玄宗时代之后, 其祭祀内容、 祭祀礼仪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及寿星坛祭祀设立后南极老人星的内涵分化, 这是本文所拟讨论的核心问题。

一、 后玄宗时代的寿星坛祭祀时间

寿星坛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唐玄宗祈求福寿, 其祭祀日期为玄宗生日千秋节八月初五日。 «唐会要»卷22“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条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七月十二日, 有上封事者言: “«月令»云:‘八月, 日会于寿星, 祠于大社坛享之。’”敕曰: “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 常以千秋节日修其祀典”, 二十六日敕: “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着之常式。”①«唐会要»卷 22, 中华书局1960 年版, 第427 页。

«册府元龟»卷32«帝王部·崇祭祀二»:

二十四年, 七月庚子, 有上封事者言: “«月令»云: ‘八月,日月会于寿星, 居列宿之长。’五者土之数, 以生为大。 臣窃以寿者圣人之长也, 土者皇家之德也, 陛下首出寿星之次, 旅于土德之数, 示五运开元之期, 万寿无疆之应。 伏请两京各改一殿,以万寿为名, 至千秋节会, 百僚于此殿如受元之礼。 每至八月社日配寿星祠, 至于大社坛享之。”

诏曰: “德莫大于生成, 福莫先于寿考。 苟有所主, 得无祀之? 今有上事者言: 仲秋, 日月会于寿星, 以为朕生于是月, 欲以配社而祭, 于义不伦。 且寿星, 角、 亢也, 既为列宿之长, 复有福寿之名, 岂惟朕躬, 独享其应, 天下万姓, 宁不是怀? 盖秦时已有寿星祠, 亦云旧矣。 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 尝以千秋节日修其祀典。 申敕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①«册府元龟»卷32«帝王部·崇祭祀二», 中华书局1960 年版, 第360页。

从«唐会要»«册府元龟»所载史料可知, 寿星坛祭祀是千秋节庆典的延伸, 从国家礼仪层面庆祝千秋节, 祈求玄宗长寿。 但在安史之乱后, 寿星坛祭祀虽仍延续, 但寿星坛的祭祀日期是否仍在八月初五当天祭祀, 并无详细记载。 安史之乱以后, 对玄宗诞节的庆祝也持续了一段时间。 «封氏闻见记»卷4 记载:

吏部尚书颜真卿奏: “准«礼经»及历代帝王, 无降诞日, 惟开元中始之。 又复本意以为节者, 喜圣寿无疆之庆, 天下咸贺,放号节日。 千秋万岁之后, 尚存此日以为节, 恐乖本意。”于是敕停之。②封演撰, 赵贞信校注: «封氏闻见记校注»卷4, 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29 页。

天长节在德宗时期取消, 但其相关庆祝活动直至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才取消, «唐会要»卷 29 记载:

元和二年正月。 诏停中和、 重阳二节赐宴。 其上巳日仍旧。其年二月。 御史大夫李元素、 太常卿高郢等上言: “玄宗肃宗降诞日, 据太常博士王泾奏, 按礼经及历代典故, 并无降诞日为节假之说……伏以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圣, 威灵在天已久。 而当时庆诞犹存, 正可言不可行之礼。 请依王泾奏议, 并停。”制可。③«唐会要»卷 29,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427 页。

依«唐会要»所记, 元和二年(807 年)之前仍依前代礼制庆祝千秋节,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宪宗之前, 寿星坛祭祀仍延续开元时期所立礼制, 在八月初五日进行祭祀活动。 «通典»卷44«礼四»记载: “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七月, 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 恒以千秋节日, 修其祠典。 又敕寿星坛, 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着之恒式。”①«通典»卷 44«礼四», 中华书局 2016 年版, 第 1230 页。可见在德宗时期, 唐人所见当时制度, 寿星坛祭祀制度仍未有变化。 加之此时玄宗诞节庆祝仍有延续, 所以可能在«通典»修成时期, 寿星坛祭祀仍在继续。

但到了宪宗之后, 伴随着新的礼仪讨论, 对前代帝王的降诞庆祝的停止, 寿星坛的重要程度降低。 «大唐郊祀录»并未记载寿星坛,即可能是因为此原因。 «大唐郊祀录»之后, 对于寿星坛祭祀的记载材料较少, 直至宋代再次设立寿星坛。 «宋史»卷130«礼志六»云:

景德三年, 诏定寿星之祀。 太常礼院言: “按«月令»: ‘八月, 命有司享寿星于南郊。’«注»云: ‘秋分日, 祭寿星于南郊。寿星, 南极老人星也。’«尔雅»云: ‘寿星, 角、 亢也。’«注»云:‘数起角、 亢, 列宿之长, 故云寿星。’唐开元中, 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祭老人星及角、 亢七宿。 请用祀灵星小祠礼, 其坛亦如灵星坛制, 筑于南郊, 以秋分日祭之。”②«宋史»卷 130«礼志六»,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2515 页。

宋初依唐制设立寿星坛, 但依上文所引材料, 景德三年(1006 年)太常礼院所引“«月令»”理论文本直接来源于«唐月令», 应为寿星坛设立后所成的文本, 但从材料中宋人所引«唐月令»的注释是将寿星坛祭祀时间安排在秋分, 并不符合«唐月令»成书时代寿星坛祭祀时间在八月初五日的实际情况。 所以该注文成型必然晚于唐玄宗时代。③此处可参见赵永磊: «历术、 时令、 郊社制度与‹唐月令›», «文史»2018 年第 4 辑, 第 139~162 页。前文所言宪宗元和时期取消对前代帝王诞节的贺礼, 则此«唐月令»注文形成年代可能在宪宗之后。 «通典»卷 44«礼四»记载: “周制……秋分日, 享寿星于南郊。”①«通典»卷 44«礼四», 中华书局 2016 年版, 第 1230 页。«唐月令»这条注文与«通典»所载类同, 应有相同的理论来源。

综上可以推测在玄宗诞节贺礼仍存时, 寿星坛祭祀可能仍在八月初五日进行。 在宪宗元和年间取消对玄宗诞节的贺礼之后, 寿星坛祭祀可能被取消或者被边缘化, 其祭祀时间可能改为秋分日, 直到宋代重立寿星坛祭祀并将其祭祀日期固定在了秋分日。

二、 寿星坛的祭祀空间形制

关于寿星坛的形制, 前人已有部分研究。②相关研究可参见吴书雷: «北宋东京祭坛建筑研究»,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 第 49 页。«通典»卷44 记载:“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七月, 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 恒以千秋节日,修其祠典。 又敕寿星坛, 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着之恒式。 其仪具开元礼。”③«通典»卷 44«礼四», 中华书局 2016 年版, 第 1230 页。由此可见在«大唐开元礼»成书之后设立的寿星坛祭祀是遵循开元礼的形制进行祭祀。 但«大唐郊祀录»并未提及寿星坛的形制而只记载灵星祭祀的形制, 只有«文献通考»«宋史»记载唐代寿星坛的形制。 «宋史»卷130«礼志六»记载:

元丰中, 礼文所言: “时令秋分, 享寿星于南郊。 熙宁祀仪: 于坛上设寿星一位, 南向。 又于坛下卯陛之南设角、 亢、氐、 房、 心、 尾、 箕七位, 东向。 按«尔雅»所谓‘寿星角、 亢’,非此所谓秋分所享寿星也。 今于坛下设角、 亢位, 以氐、 房、心、 尾、 箕同祀, 尤为无名。 又按晋«天文志»: ‘老人一星在弧南, 一日南极, 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 春分之夕没于丁, 见则治平, 主寿昌, 常以秋分候之南郊。’后汉于国都南郊立老人星庙,常以仲秋祀之, 则寿星谓老人矣。 请依后汉, 于坛上设寿星一位, 南向, 祀老人星。 其坛下七宿位不宜复设。”

……

庆历以立秋后辰日祀灵星, 其坛东西丈三尺, 南北丈二尺,寿星坛方丈八尺。 皇祐定如唐制, 二坛皆周八步四尺……«政和新仪»改定: 坛高三尺, 东西袤丈三尺, 南北袤丈二尺, 四出陛, 一壝, 二十五步。①«宋史»卷 130«礼志六»,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第 2515 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唐代寿星坛的形制为“周八步四尺”, 与灵星祭祀相同形制。 «大唐郊祀录»所载: “(灵星)坛高三尺, 周回八步四尺。”②王泾: «大唐郊祀录»卷3, «大唐开元礼 附大唐郊祀录», 民族出版社2000 年, 第 705 页。可见在唐代“周回八步四尺”应是唐代寿星坛的形制。 唐玄宗之前并无相应祭祀南极老人星及东方七宿的礼仪祭祀建筑的形制流传。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祭祀南极老人星的建筑应为东汉老人星庙。«后汉书»卷95«礼仪志中»:

仲秋之月, 县道皆案户比民。 年始七十者, 授之以王杖, 餔之糜粥。 八十、 九十, 礼有加赐……是月也, 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③«后汉书»卷 95«礼仪志中»,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第 3124 页。

此时的庙, 与之后的坛形制完全不同, 而唐前的南朝陈代, 更是将祭祀南极老人星的场所放在太史署中。 «隋书»卷7«礼仪志二»记载南朝陈代老人星祭祀礼仪:

又令太史署, 常以二月八日于署庭中, 以太牢祠老人星。 兼祠天皇大帝、 太一、 日月、 五星、 钩陈、 北极、 北斗、 三台、 二十八宿、 大人星、 子孙星, 都四十六坐。④«隋书»卷 7«礼仪志二», 中华书局 2019 年版, 第 157 页。

南北朝隋代关于老人星祭祀的场所并未有固定的礼仪方面的规定, 且玄宗时期寿星坛不仅祭祀南极老人星, 同时也祭祀东方七宿,前代无例。 所以在玄宗朝设立寿星坛祭祀时, 其优先选择较为相似的灵星祭祀作为模仿版。 为何选择灵星祭祀作为模仿样本? 灵星祭祀活动与农业相关。 «通典»卷44 记载: “(灵星祭祀)舞象教田, 初为芟除, 次耕穘, 次耘耨、 驱爵及穫刈、 舂簸之形, 象成功也。”①«通典»卷 44«礼四», 中华书局 2016 年版, 第 1228 页。可能是因为千秋节、 寿星坛祭祀均为秋日之祭祀, 而作为千秋节庆典的一部分, 寿星坛不可避免地受到千秋节庆典中的庆丰收的影响。 千秋节庆典中有“村社作寿酒, 宴乐, 名为赛白帝, 报田神”等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活动。②«册府元龟»卷2«帝王部·诞圣», 中华书局1960 年版, 第20~21 页。所以可以推测在没有先例范本的情况下, 寿星坛在形制建构上优先选择模仿灵星祭祀, 直到宋代«政和新仪»对寿星坛祭祀形制进行了重新规划。

三、 寿星坛祭祀后的老人星内涵分化

寿星坛祭祀使南极老人星的理论内涵, 逐渐走入民间视野。 寿星坛祭祀创立之前, 南极老人星在星占学中专属于帝王, 凡有提及, 均和帝王寿命相关。 如«晋傅玄贺老人星表»: “老人星见, 挥景光明,圣主寿诞, 享祚元吉, 自天之佑, 莫不抃舞。”«晋卞壸贺老人星表»:“陛下圣德应干, 嘉瑞屡臻, 玄象垂耀, 老人启征, 万寿无疆。”③«艺文类聚»卷1«天部·星», 中华书局1965 年版, 第2 页。«文苑英华»所收武周时期武三思«贺老人星见表»:

……伏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润色丕业, 光赫宝祚……伏见太史奏称, 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见。 臣等谨按«黄帝占»云:“老人星, 一名寿星, 色黄明, 见则人主寿昌。”又按«孙氏瑞应图»云: “王者承天, 则老人星临其国。”又«春秋分候县象文曜镜»云: “王者安静, 则老人星见。 当以秋分候之, 悬象著符于上, 人事发明于下。”寿昌者, 知亿载之有归; 安静者, 示万邦之必附。 澄霞助月, 非唯石氏之占; 散翼垂芒, 何独斗枢之说……①«文苑英华»卷561«表九·贺祥瑞一», 中华书局1966 年版, 第2868页。

可见在唐玄宗前所传文献, 南极老人星的叙述一直是由官方所掌握,遵循谶纬和星占文献的相关理论, 老人星与帝王寿命相关, 老人星见则预示帝王长寿。 关于南极老人星其他内涵的理论则不见于史籍。②关于唐玄宗前老人星在天文星占、 谶纬中的理论, 可参考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 68, 九州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678 页。

唐代禁止私人学习天文谶纬知识, «唐律»记载: “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 谶书、 兵书、 七曜历、 太一雷公式, 私家不得有, 违者徒二年。 私习天文者亦同。”③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卷9«职制律»,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第196 页。在寿星坛祭祀设立之前, 寿星坛所祭祀的南极老人星和东方七宿的相关理论多来源于天文星占和谶纬知识。 但在寿星坛设立之后, 唐代文学作品对南极老人星内涵的解释走上不同的两条道路。

一方面是秉承官方寿星坛祭祀理论的作品, 如元和时期赵蕃«老人星»: “太史占南极, 秋分见寿星。 增辉延宝历, 发曜起祥经。 灼烁依狼地, 昭彰近帝庭。 高悬方杳杳, 孤白乍荧荧。 应见光新吐, 休征德自形。 既能符圣祚, 从此表遐龄。”④«文苑英华»卷181«诗三·省试二», 中华书局1966 年版, 第888 页。白居易的«司天台 引古以儆今也»: “司天台, 仰观俯察天人际……明朝趋入明光殿, 唯奏庆云寿星见。 天文时变两如斯, 九重天子不得知。 不得知, 安用台高百尺为。”⑤白居易撰, 谢思炜校注: «白居易诗集校注», 中华书局2006 年版, 第318~321 页。

还有元稹«遣兴十首»: “老人在南极, 地远光不发。 见则寿圣明, 愿照高高阙。”⑥«全唐诗»卷 398,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4468 页。以上这些诗文中的南极老人星的含义都和官方视角下寿星坛祭祀中的南极老人星与帝王长寿相关的理论相同。 这是唐代官方, 也即礼仪祭祀、 天文星占中的南极老人星的内涵。

另一方面, 在非官方视角下的南极老人星, 其形象又有许多不同。 如杜甫«泊松滋江亭»: “一柱全应近, 高唐莫再经。 今宵南极外, 甘作老人星。”①«全唐诗»卷 232,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2556 页。在杜甫笔下老人星的形象并不与帝王寿诞相关,更接近其天文意义上的形象, 而到了晚唐时期, 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 “神物龟酬孔, 仙才鹤姓丁。 西山童子药, 南极老人星。”②«全唐诗»卷 541,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6254 页。晚唐时期李频«府试老人星见»: “海内逢康日, 天边见寿星。”③«全唐诗»卷 589,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6842 页。在晚唐时期, 南极老人星虽然与长寿安康相关, 但并不直接与帝王长寿相关, 此时的老人星内涵越来越贴近民间, 直至后代转变为南极老人这一经典形象。④此处可参见郭佳: «寿星老人考», «宗教学研究»2020 年第 1 期, 第258~265 页。

官方与非官方文学作品中对南极老人星内涵做出的不同解释, 说明了对于老人星的定位在寿星坛祭祀后有一定的改变, 即南极老人星内涵由官方独占的理论解释进一步发展为民间对官方理论的去神圣化。

有趣的是, 在北宋初期, 史官对于南极老人星理论的理解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观点, 如«册府元龟»卷180«帝王部·失政·滥赏»载宋代史官所言: “前代太史预言气象水旱灾变使国有备可赏之矣。 至于中秋老人星见日月薄蚀皆常事也。 赐赏非其时况历日乎!”⑤«册府元龟»卷 180,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第 2166 页。在宋代史官的视角下, 老人星作为一种常见的恒星, 已经无法继续视为祥瑞了。 对南极老人星的祭祀也很难如唐玄宗时期那样将其套用在帝王诞节之上。

在玄宗时期寿星坛祭祀创立之后, 关于南极老人星的内涵解释发生了一定的分化。 官方解释延续之前的南极老人星与帝王寿星相关的理论, 非官方对南极老人星的理论和内涵的理解主要侧重其天文特征, 到了晚唐时期逐渐转化为普通的长寿意象。 这也可以揭示中晚唐时期经由寿星坛祭祀的推动, 南极老人星由官方解释下的帝王长寿到普遍意义的长寿的理论发展。

四、 余 论

开元十七年(729 年)唐玄宗创立千秋节, 正式将帝王生日纳入国家节日。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寿星坛设立。 安史之乱后, 随着唐肃宗的继位, 对唐玄宗的神圣化塑造的减少, 围绕唐玄宗生日寿诞的寿星坛的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宪宗时期甚至取消对玄宗生日的贺礼, 使得寿星坛祭祀进一步边缘化, 在宪宗时期所成的«大唐郊祀录»中甚至没有记载寿星坛祭祀。 在中晚唐时期寿星坛祭祀是否存在, 这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如果其存在, 则其祭祀时间应有变化, 从唐玄宗时期八月初五日“回归”到唐玄宗之前的秋分时期祭祀。 宋代真宗时期重新设立寿星坛祭祀, 将祭祀时间定为秋分日, 宋徽宗时期曾将寿星坛祭祀移至宋徽宗诞节天宁节时候祭祀, 但缺少理论依据, 最后还是回到秋分日祭祀。

现存的关于唐代寿星坛祭祀的形制问题仅见于«宋史»中, 其形制也与«大唐郊祀录»中所载灵星祭祀类同。 从寿星坛形制同于灵星,灵星祭祀作为一个与农业相关的祭祀, 也可推测寿星坛祭祀与灵星祭祀时间相近, 玄宗之前的南极老人星祭祀无固定形制, 且千秋节具有一定的农业丰收色彩, 所以寿星坛形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灵星祭祀的设计。

在寿星坛祭祀创立之后, 关于南极老人星内涵的解释展现了较大的不同。 首先是官方解释延续之前天文星占、 谶纬的知识理论; 非官方视角下的老人星更多偏重于老人星的天文特征, 但到了晚唐时期,对老人星的内涵解释逐渐发展出了与帝王寿命脱钩的纯粹长寿意象,这与之前的侧重于帝王长寿有所不同。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天文知识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与寿星坛祭祀推动了南极老人星知识的广泛传播相关。 南极老人星自寿星坛祭祀后逐渐走向大众和文学创作, 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形象。

总而言之, 寿星坛祭祀作为一个围绕玄宗寿诞千秋节而设立的祭祀, 也继承了千秋节的“自我作古”的特性。 玄宗之后, 寿星坛祭祀的理论重点偏移, 在经历多番改造后, 回归唐前的老人星祭祀, 与此同时其理论进一步扩散至民间, 这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寿星秋分千秋
秋分
白露 秋分
安溪寿星爱品茗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
寿星居住的地方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借错书
秋分
2013年九月节气: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