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跃忠
2018年春节前后,山西博物院推出一个展出时间很短的展览,即《争锋——晋楚文明特展》。这个展览,由山西博物院主办,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协办,汇聚六家单位精品文物660 余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 多件),是山西博物院举办临时展览以来,展品规格最高的一次。展览推出后,旋即引起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是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中运作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笔者作为这个展览文本写作者之一,觉得有必要将《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做一简单回顾,为将来的临时展览提供一些借鉴。
《争锋——晋楚文明特展》的主题为“争锋”,意在讲述以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明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最终汇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这样一个故事。
东周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政治上新旧更替、文化上交流融合、思想上百家争鸣、军事上对抗争斗……周王朝赖以生存的宗法制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这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大国争霸。大国争霸中又以晋楚争霸最具代表性。表面看,晋作为大宗维屏要捍卫周王室尊严,楚作为后起之秀却总想问鼎中原,双方的冲突与争斗贯穿整个春秋时代,迁延至战国,余绪仍在。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自史前时代就存在的竞争。
如果说周代历史是一部戏,晋楚争霸一定是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出“折子戏”,是相对完整,而又矛盾冲突最尖锐激烈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争锋——晋楚文明特展》意在围绕晋、楚两国历年争战、融合的历史,以小见大折射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
这一主题的选择,在山西博物院方面,还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紧扣山西历史中的几个亮点,讲老百姓熟知的故事。晋国的历史,奠定了山西人的文化情感,而晋楚争霸,则是这段历史最为精彩的一段故事。将这段历史在博物馆中用展览的方式讲述,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山西人。第二,基于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以及考古发现新成果的考虑。山西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以晋系青铜器为主。晋系青铜器既承宗周文化,又受戎狄文化影响,自成一派,代表当时北方铸铜艺术的最高成就。山西近些年来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绛县横水倗国墓地、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黎城西周黎国墓地等在全国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结合山西博物院藏和考古新发现的器物,必定会给整个展览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器物支撑。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日益提升,在博物馆展览欣赏方面,观众的需求逐步从对展品外表的欣赏向对文化内涵的探索方面转变。讲故事的展览,越来越受欢迎。一个好的展览,不仅要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贯穿始终,而且线上每一个节点的展开也要“各有洞天”,依靠情节不停推动展览故事的发展,将文物内在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这种理念,也贯穿于《争锋——晋楚文明特展》结构中。
在《争锋——晋楚文明特展》中,我们更多采用的是“焦点叙事”手法。为了表现主题,我们以春秋时代为基本叙事背景,以贯穿春秋史的主线——晋楚争霸为展览线索,采用对比的展览表现手法,揭示两种文化的内涵,进而展示两周文明的多样性。围绕这样的构思,将展览分为四个相对独立但又有内在逻辑的单元。
第一单元,“河汾兴晋”。20 世纪50年代以来,历次考古发掘所出土的晋国文物,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厚重的晋文化,晋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流文化发展的见证。我们在这一单元挑选了晋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玉器、陶范、钱币、盟书等器物91 件(组)。期望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物的展示,让观众了解晋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单元,“江汉育楚”。内容与第一单元相对应,系统展示楚文化。湖北省是历史上楚国的中心地区,近五十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一些重要的楚墓,出土了大批极具特色的楚文物。本次展览通过63 件(组)极具楚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漆器、玉器、炼铜遗物、乐器的展示,表现楚人积极进取、开放融合的精神面貌,以及其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的心理特征。
以上两个单元是对晋楚文化的分开描述,目的是使观众对晋、楚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认识下一步的“冲突”进行铺垫。
第三单元,“干戈玉帛”。春秋之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竞起,战争成为晋楚两个大国的主要交流方式。基于此,挑选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车马器78 件(组),简单明了表现两国长达数百年的争霸,直击展览主题。此外,本单元还设置两个小环节:吴楚争霸和晋楚交流。通过5 件晋出吴国器物,旁证晋楚争霸。吴楚争霸是晋楚争霸的延续,这样一个小的部分,是对晋楚争霸这个大内容的补充,全面体现争霸。晋楚交流则通过5 件(组)文物体现。这5 件(组)文物,包括晋地出土的楚器和楚地出土的晋器。以表现两国之间除战争外,还有别的交流方式,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一单元是展览的高潮部分,直接点题,揭示“争锋”。
第四单元,“大国之路”。西周时期,周王室实行分封政策,大小封国遍及域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方国文化。通过本单元在晋楚之间39 件(组)小国器物的展示,一方面让观众了解纵横捭阖、纷争四起的春秋时代,另一方面也期望通过这些器物展现文明碰撞之后文化的交融。
这一单元实质上是第三单元的延续,升华了主题。通过这个单元,让观众看出争霸背后多元文化的融合,揭示时代主题。
“大国之路”是整个展览最为复杂的部分。这个单元描述的是晋楚争霸之时整个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涉及到当时30 余个国家的实物材料。这些文物里面,其中任何一件器物,上面的铭文、形制、纹饰、铸造都有太多的内涵可以讲,都有大量的学术支撑去完整描述一段故事,展览形式上可以选择用地图呈现战争、用多媒体讲故事等等,还有诸如“曾随之谜”这类有争议的学术热点可供详解。但是,这样的表述方式,可能会使这个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变得拖沓臃肿,所以,我们有意将这些内容化为无形。因为这些内容对专业观看者来说极为熟悉,是“老生常谈”,对于一般观看者来说“枯燥无味”,总的来说“谁也不愿意多花时间看”,倒不如选择这种让原始材料回归“原位”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和解读。
这种简约化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展览不设太多专业性的门槛和条框,把属于专家学者的“精英属性”最大程度消减,给一般观众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以更多的兴趣参与到展览中来,使博物馆的人民属性得以凸显。这一点,可能使得很多观众愿意接受这个展览。
以上四个单元的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表现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是一条明的主线。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条微观的、暗的线索,用以对比反映晋楚争霸。具体做法是通过对同一类器物晋、楚器不同风格的对比和同一功用器物晋、楚不同样式的对比来体现。这种思路,体现在中心柜器物的选择和第三、第四单元器物摆放位置的安排上,让观众通过对比直观感受两种文化风格的不同,更好地体现出“争锋”二字的内涵。
四个单元的编排,看似相互独立,却又使整个展览浑然一体,步步紧扣展览主题——争锋,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循着线索进入不同的展厅故事情节中,可读性很强。这一点,也与国内外展览中所用的“串联式叙事结构”不谋而合,层层递进,讲述晋楚争霸历史。这也是这个展览成功的一点。
成功的展览,需要巧妙的思路,更需要优质的展品。在展品挑选方面,我们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既要紧扣展览主题,又要具有观赏性。为此,我们精挑细选了许多在国内商周时期有影响力的文物。
在山西博物院方面,一方面将以前在全国巡展的“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品展”中的珍贵文物抽调出来,补充到这次展览里面。比如序厅放置的上马墓地附耳蹄足铜鼎和赵卿墓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第一单元中的赵卿鸟尊、虎形灶、万荣庙前蟠螭纹甬钟、分水岭270 号墓络绳纹壶、螭柄提梁盉等。另一方面,积极从库房挑选文物,真正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展出了一批沉睡在库房的有铭青铜器,比如王子于戈、韩钟剑、宜安戈、春平侯铍等。挑选库房文物的时候,还积极追踪学术热点,启用了过去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现在却论证无误的陈喜壶。此外,对新修复的文物,也进行了大胆展示,比如太原一电厂出土、新修复的一对夔凤纹壶,是其首次与观众见面。除了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我们还积极与各个合作单位沟通,选取最适合这个展览的文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各兄弟单位的理解和鼎力支持。毋庸讳言,这个展览能够成功展出,是所有单位一起努力的结果。
《争锋——晋楚文明特展》是历史文化展,这个主题决定了这个展览应该采用一个古典的空间环境。从展厅入口开始,设置了一个梯形的古代城门造型,外立面处理成仿石材的机理效果,两个硕大的金属质感门环做装饰,让观众马上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步入序厅,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古代厅堂的室内结构,两侧耸立通顶的建筑支撑立柱,整体氛围庄重古典。在序厅正面的主题墙上,中间用深色调处理成立柱样式,晋楚两种文明的文化元素分列左右。立柱上方,固定着立体雕刻的金色书法字体“争锋”,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展览主题明确醒目。主题墙左侧用代表晋文化的青铜器纹饰,和青铜铭文“晋”字做装饰背景;右侧用代表楚文化的帛画图案,和竹简书法的“楚”字做装饰。主题墙下方,分别设置独立展台,放置代表晋文化和楚文化特色的青铜鼎。整个序厅,给观众一种强烈对比的感觉,两大文明的交汇与交锋,一触即发。展览的整体色调是红色。晋楚争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精神淬火锤炼的过程,而红色是设计者对于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一种理解。后来展览的实际效果中,红色也很好地衬托了争锋的主题。
这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展品定位的过程中,总体上按照文本内容的结构,将展品分为了四个单元。具体到每一个展柜内的细节定位,主要考虑器物之间的联系,就是不同器物组合起来能否更好地反映内容的主题思想这一原则,同时根据展柜柜内空间的尺寸,适当地对器物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柜内空间,保证灯具照明,以及图版等辅助陈列手段的安置,展品的陈列尽可能在一个展柜玻璃的跨度空间内。展品的具体摆放,还要考虑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观众的视平线的问题。为了保证观众更好地参观,不同的器物使用了不同的展品台座,较为高大的展品,使用低矮的台座,较为小巧的展品,使用较高的台座。固定于墙面的展品,对展柜的纵深尺寸,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此外,还考虑了展品的展示角度,让展品的铭文、纹饰、最好的品相部位面向观众展示。
《争锋——晋楚文明特展》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完整地展示晋楚两国文明的一个展览。晋楚交争,是江、河两大流域文明的全方位竞争。以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各自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客观上促成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整个策展团队努力地完成这一主题,但展览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艺术,肯定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就策展工作而言,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