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呈现
——以《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为例

2020-11-30 18:51王金梅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城文明融合

□ 王金梅

2018年9月28日,山西博物院与内蒙古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这次展览是国内几大博物馆首次合作的有关长城文化的特展。开展后,受到各界重视,得到一致好评。

《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的开展,源于山西省2017年举办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会上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决策。鉴于山西长城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为充分发掘长城面临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构建社会秩序、传承和发展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长城对中国古代北方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主题,山西博物院策划举办了此次展览。

一、展览思路

这个展览从策划到最终呈现给观众,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山西的长城资源主要集中在明代,雄关林立、遗迹众多、资源丰富。但如果将这些文物遗迹搬入展厅进行展示,显然不现实。展览策展人员一次次向专家请教,学习最新的长城方面的研究;单位内部业务人员通过一次次讨论,慢慢细化,提炼凝结形成展览大纲;结合山西博物院自己现有的文物藏品优势和山西的历史地位,形成了最终的展览结构:首先讲清楚长城的概念;其次阐释长城文化带的概念;最后,把山西长城保护利用和旅游联系起来,为山西的长城旅游做好宣传。

第一,长城相关基本概念的解释。首先用“城横西塞起东隅”解释长城是什么,接着解释长城的主体,长城的结构,长城的功用,以及由长城伴生的驿传、牌令、驻防、武器等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长城文化带的阐释。长城是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的交错地带,通过不断地与内蒙、甘肃等兄弟馆的交流,发掘各地文物藏品的不同特点,寻找体现各地文化特征的文物藏品。对现有的文物藏品,充分展示其最大价值;对于不能到位的文物藏品,及时调整策展思路。最后利用现有的文物藏品,片段式地讲述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通过各自的文化表象的巨大差异性,为融合和交融作铺垫,形成长城地带两大文明融合的高潮。对于游牧文明,通过动物情缘、金色之恋、马背生涯、生活百态这些独立又有代表性的文化节点来表现。在农耕文明中,我们通过家园故土、百工兴盛、城市繁华、文人情怀这几个典型的社会片段来展示。围绕长城内外社会文化生活的差异,逐步让观众形成一个长城文化带的概念,在这个长城文化带中,差异是局部的,更多的是交流和融合,而长城,恰恰是这种交流和融合的纽带与桥梁。长城内外两大文明交流和融合包括政治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等各方面,最终发展成为长城文化带,汇集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将长城文化与长城的保护利用进行结合。通过展示国家对长城保护的重视和推动,展示山西近年来对长城保护所做的大量工作,向公众展示长城保护的工作成果,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二、展览设计

展览的思想和内容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只有通过和它相统一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内容才能得到准确、鲜明的表现。整个展览以金色为主色调,突出表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在内容向形式转化的过程中,结合不同观众群的参观需求,提炼长城的艺术元素,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在展线中穿插艺术造型场景,将长城文化展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展览之中。在艺术表现上,用不同的亮点来调节内容的节奏,用多种形式手段来加强展览的艺术张力与表现力,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在展览的艺术体验中逐步认识长城本体,了解长城文化,增强长城保护意识,促进长城旅游。在艺术的运用中,形成几个亮点展示。

1.序厅的主题艺术造型。序厅造型设计提炼了整个展览的线索元素,立体长城造型在金色山峦写意背景的衬托下熠熠生辉,烘托出长城辉煌、伟岸的形象。该艺术造型对展览的主题与艺术风格进行了形象定位,能够引导观众迅速感知展览理念。

2.长城互市贸易场景。受展厅布局所限,两个展厅中间为消防通道与疏散空间,无法进行展览的连贯性。展览设计者在这里以水墨山水挂屏为背景,穿插中国绘画风格的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艺术造型立像,配合两边的长城城门门头造型,塑造在山西北部长城周边开通互市,促进各民族交流的艺术场景。该场景自然、流畅地将两个分离的展厅连接起来,既是对上半部分内容的延续,也是对下半部分内容的铺垫,实现了分割空间的自然过渡。

3.九原岗壁画场景。本次展览选用的九原岗壁画的画面内容较好地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展品体量较大,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内容反映。设计者采用墓室甬道的结构形式,打造壁画展示区,将未能展出的壁画内容集合设计为弧形穹顶,降低展线高度,渲染出在实际墓道参观的氛围。

三、展览构成

经过对长城内外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相关遗迹遗物的调查研究,以及向相关专家请教,初步明确长城是什么,长城文化是什么,结合博物馆展览程序和要求,多方研究探讨最终将这个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城横西塞起东隅”,主要展示长城的本体;第二单元“边城内外举霞觞”,主要展现长城内外两大文明,以及相互的交流与融合;第三单元“琵琶起舞换新声”,长城在完成军防设施的古老使命后,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的保护与利用是新时期的社会需求。

在第一单元中,用筑城城砖、九边图摹本、筑长城碑等文物来表现长城是一个建筑工程;用苇苣、驿使图壁画砖等表现烽火驿传;用各地出土的武士俑表现长城的驻军系统;用冷兵器和火炮表现长城攻防的武器装备。把与长城相关的本体问题一一展示给观众。

第二单元是长城文化展的重点。长城以南是种植业,发展的是农耕文明;以北则是畜牧业,衍生出了游牧文明。首先讲述游牧文明,通过游牧生活中的各个节点,表现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在对其文明特征的展示中,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表现游牧生活中的动物情缘;用金色之恋展示游牧民族对金银制品的钟爱;用马背生涯展示马匹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用生活百态展示他们崇拜、依赖、顺应大自然的文化形态。其次展现长城内的农耕文明,用家园故土表现农耕民族平和、自足的田园式生活;用百工兴盛表达社会的多样化、文明的进步;用城市繁华展现商业的繁荣,市井文化的盛行;用文人情怀表述文化交流和精神追求。最后讲述长城内外的融合,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部分来展示。政治融合用休戚与共来表现,“单于和亲”瓦当,“管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铜印、汪世显家族墓葬出土南北方文物等都显示政治上的融合,上层社会的亲和;忻州九原岗壁画墓中的出行图、胡姓郡望表等表现了中外、胡汉之间的融合;司马金龙墓葬显现中国南北方的融合。经济融合用融通互惠来展示,《兑钞图》壁画、贞祐宝钞钱版、彩绘骑驼俑和陶骆驼、商旅图壁画等展示了商贸交流的繁盛。用景教金十字架、波斯银币、集宁路古城出土各窑口瓷器展示长城作为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点中的中西方的融合与交流。文化融合用多元共融来展现,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长城两边民众的生活方式、日用器皿、宗教信仰逐渐相趋一致,形成了独特的长城地域文化。杖首、牛耕形象全国各地的出土、移风易俗的辽瓷、辽三彩受唐三彩的影响变化、关公真武等宗教信仰的趋同,成为长城文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单元长城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首先,是长城保护。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城保护的重视,用题字、参与长城保护活动的图片的方式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呼吁与倡导,使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极大地推动了长城的保护,也使长城旅游出现热潮。其次,是长城旅游,主要展示山西的长城旅游。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节目等形式的媒体宣传,积极推动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山西长城板块旅游集散分布图和产品布局图,为长城旅游提供最快捷的路线方法。文博单位长城资源保护的积极推动、落实,为长城成为发展旅游产业重要资源的基础和保障。长城的保护及利用是时代要求,符合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符合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局观。

四、长城文化内涵

长城是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巨型军事防御工程[1]。最早修建于公元前7世纪,修建在中国北方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错地带,其本意是为阻隔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推进的一道实体墙。存在之初,长城强大的防御体系确实很大程度地规避了战争,调整了各民族间的冲突,使得农耕社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里从事农业生产,游牧民族在和平状态下生存。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最初建造长城的目的已然逝去,长城成为规范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秩序的平台,不断地协调两边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互相影响、相互交流、互相融合,长城逐渐变成了这种交流和融合的纽带与桥梁。长城内外,两大文明形成的长城文化带,逐渐汇集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最早的地区性统一中心”[2]。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到了近现代的中国,长城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和社会观的载体之一,长城及其代表的长城文化由长城的本体建筑发展成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文化符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小 结

虽然这个展览已经达到了当时举办的目的,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应该在展示长城的本体中,用动漫的形式展示长城的构建解体图,能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长城中的烽燧、堡垒、马道等,普及长城的基础知识,增加展览的趣味性。还应该增加长城保护现状的场景,“带城砖回家”,使观众在长城文化的震撼中,看到长城保护的现状,油然而生想要保护长城,守护长城文化的情感和冲动。也应该和更多相关的长城文化遗存单位联系,收集采纳更多的文物藏品,使展线上的文物能更好地表现长城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表现长城文化带中两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如此等等,由于时间、展期、经费等各种原因不能一一实现,留下一些遗憾。

长城,不仅给予我们无尽的文化享受,更多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指引,我们要全面地解读它、理解它,并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它、传达它,准确把握它的外延和内涵,让更多的观众亲近长城,了解长城,保护长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长城文化,宣扬长城文化。

[1]董耀会、贾辉铭等《中国长城志总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2]李凤山《论长城带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长城文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请文明演绎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漫说文明
《融合》
守护长城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