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占雄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先进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大量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文物科技保护档案。与文物法规管理、文物行政管理和文物计划管理等宏观内容的文物管理档案不同,这类档案内容更加微观,主要包含有文物组成结构、文物保护材料、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以及文物保护理念等[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深入认识文物科技保护档案内容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归档管理与利用,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物科技保护档案是对文物科技保护活动的客观记录。在文物科技保护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科技文件,经过鉴别和筛选后,便成为文物科技保护档案保存下来。文物科技保护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种,是发生文物科技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信息记录[2],是文物科技保护中获得的重要信息及其载体。但是,并非所有在文物科技保护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文件,都属于文物科技保护档案,它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要经过科学选择,去伪存真;二是直接形成,客观真实且具有保存价值。
文物科技保护活动是以文物为对象,即包括了古代社会的一切遗存[3],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而采取的科学措施及研究。文物科技保护档案是对文物科技保护活动的客观记录,它是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与依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文物一同被长久保存下来。依据文物科技保护的基本内容,将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归档范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具有从事文物科技保护资质的机构,要预先编写和设计文物科技保护修复项目或工程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项目。通常,一个文物保护项目包含了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验收两个主要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对一个文物保护项目非常重要,是形成第一手资料的重要环节。必须经过前期准备,形成现状调查研究、价值评估、环境报告等一系列的研究报告,这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科技保护可行性的依据,同时也是对文物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阶段的科技保护档案形式主要以文字、图片、检测分析研究为主的原始资料,内容随机性很强,即使是同类材质的文物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且繁简不一。设计方案形成时,其所包含科技保护档案就可以由项目的负责人统一汇总,按项目成套原则,系统地交由专人归档。一般这部分的内容包含文物的原始信息(文字和图片)、样品标本、实验数据、检测分析原始资料、现状照片及线图、测绘信息、保护修复技术流程、数字化技术内容等等。
2.项目实施和验收阶段
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的实施中总会伴随着保护对象现状的改变,没有科学依据的改变是不可行的,要通过前期试验和经验总结双重印证。保护对象现状的改变会通过记录的方式完成,记录要详实完整,贯穿整个实施过程,包含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同时,在文物上发现的重要残留物、提取的检测样品也应归入项目档案。验收阶段是对文物产生变化的所有环节的重组和梳理,该阶段工作的完成,意味着可以对文物科技保护项目档案进行整理并全套归档。
有时,文物科技保护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的承担者是不同的,文物收藏单位的档案管理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在各个项目的全过程中主动收集和监督文物科技档案的归档,才能保障文物档案的完整和归档质量。
文物的科技保护研究,是以文物为基本研究对象,围绕其本质展开的科学技术研究,具有综合性、随机性等特点。这类科研档案,是文物科技保护研究活动的直接记录,通常是以课题的形式产生。《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二章中明确了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并提出要求,对文物科技保护中的科研档案归档同样受用。一般包括研究准备工作文件、研究试验文件、成果和总结鉴定文件、成果奖励申报文件、成果推广应用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对文物科技保护科研档案也实行责任人负责制,将科研档案归档按科研构成比例分摊到每个科研人员,纳入课题验收标准中,是做好科研档案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文物科技保护,往往会外购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用于文物科技保护的研究。这些设备往往科技含量高,需要专人专管,从购入开始就应该被纳入到了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管理范畴。设备管理员对设备的相关档案及时归档也应纳入基本工作中,包括设备安装、调试、运行记录、规范操作、维修保养、更新改造等。需要注意的是,设备档案的归档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设备在运行使用中不断有新的设备档案产生,因此需要定期多次补充。
文物有其保存最适宜的环境参数,根据存放地点不同,分为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有温度、湿度、照度、有害气体浓度、大气颗粒物等环境指标。环境的各项指标标准因文物材质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对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抑制环境与文物材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文物科技保护的技术源头。对环境的监测所产生的各项环境监测原始记录和周期性统计成果报告也应属于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归档范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物环境监测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等引入到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中,可以依靠环境监测设备传达环境指标的数据,使得文物环境监测更为直观,实时监测到保存环境的细微变动,并进行一定范围的实时调节。对于这些系统产生的记录和数据,也应定期归档,为文物预防性工作和环境研究提供详实的大数据。
文物科技保护档案是文物科技保护的物相形态。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内容和流程细节揭示深度不够,导致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同步,对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管理也显得心余力拙。因此,掌握科学合理的归档方法,深挖文物科技保护的内容实质和流程细节,才能有效地指导和辅助完成文物保护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下面总结两种归档方法,仅供参考。
文物科技保护档案产生于文物科技保护的一线,记录文物保护机构的科技保护活动,内容分为科学技术资料和行政管理文件[4]。科学技术资料被归入文物科技保护档案容易理解,行政管理文件一般会作为文书档案归档管理,但是文物科技保护档案在归档时则要分辨其产生于哪一种性质的活动领域,内容相同的文件,也会由于产生领域的不同而归属不同[5]。有些时候,围绕着文物科技保护活动产生的行政请示、申请、审批、批复文件,也应当作为文物科技保护档案与相关的文物保护内容成套归入到文物科技保护档案中,实现了行政管理文件从文书档案跨界归档为科技档案[6],保持档案的完整性。
文物科技保护档案通常是由产生部门进行归档。在部门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的机构中,可以由机构内文物保护部门或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完成归档,一般建议由前者负责归档,后者进行统一管理,并做好归档前的监督、指导工作。无论归档是由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产生部门,还是由组织机构内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来完成,最终都会延伸到“人”——档案管理中的最小个体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从事归档工作的人员在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能力均有严格要求,尤其是文物保护科技档案。此类档案专业性强,它的归档工作应该由既懂得档案专业知识,又了解文物保护业务流程的人员担任,会使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归档工作事半功倍,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专业性和完整性。然而现实情况是由机构内的一个或多个其他人员兼职完成归档工作,长此以往,就会暴露出归档人员档案意识薄弱、归档不规范等问题。故而,做好机构人员的档案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不仅能够提升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可以有效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在文物保护的管理体系之下,文物科技保护作为文物保护微观管理的核心,其档案归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掌握文物科技保护活动的核心价值,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内容[7],细化工作流程和实施环节,才能有效发挥归档作用,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利用效率。做好文物科技保护档案的归档工作,既是文物科技保护科学规范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文物保护研究和科技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文物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1]胡东波《馆藏文物保护中的科学与技术》,《中国博物馆》2009年第1期。
[2]王传宇、张斌编著《科技档案管理学》(第三版),第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郭宏《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3期。
[4]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第四章,1991年3月25日。
[5]马静《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的比较》,《“决策论坛——企业党建与政工创新工作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第206~207页,2016年。
[6]秦通、顾成洁《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跨界归档的探讨》,《山西档案》1998年第 4期,20~21页。
[7]宗培岭《对科技档案管理学理论基础的思考——析集中与分散矛盾原理的体现与应用》,《上海档案》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