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内容提要:长篇小说《大辽诗后》书写了辽代末期一位工诗词、善音律、国色天香、才貌冠绝,充满济世情怀与报国理想,被百姓惊为天女的懿德皇后萧观音的传奇人生与悲剧命运。该书以契丹族女诗人萧观音的诗词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反映了契丹民族的生存观念和文化习俗、草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激烈冲突、大辽二百年辉煌及一朝毁灭的历史教训。围绕一位风华绝代女诗人的爱恨情仇,剥离出一个王朝兴衰沉沦的黑色脉叹。
萧观音出生在辽代懿州(今阜蒙县塔营子镇),是辽代传世作品最多、被写入中国文学史的唯一一位契丹族诗人。但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尊贵皇后,死后却遭受裸尸大辱。这一千古奇冤皆因皇太子长大监国,奸党集团无法再贪腐专权,为除掉太子必先除其母。而这离奇的宫闱通奸案致使懿德皇后和太子枉死,更由此埋下了亡国的祸根。这实乃中国的哈姆雷特,真正的大辽悲歌!
读完《大辽诗后》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我为只生活了三十六个春秋,却饱尝了人世间的荣辱哀乐,直至含冤屈死的大辽皇后萧观音而惋惜乃至痛感不平。作者以其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天然的心灵感应,细腻的写作笔法,一方面展现了萧观音的美貌,舒适安逸的生活,优越光彩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其抑郁苦闷,劝君归心又无力回天,最后惨遭诬陷蒙蔽淫丑的悲惨境地。
萧观音生于辽兴宗重熙九年(1040)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出生地为辽代懿州。懿州是辽圣宗第三女儿槊古公主的私城。萧观音出生在显赫的契丹世家贵族家庭。根据《萧德温墓志铭》记载:“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又据《萧德恭墓志铭》记载:“代有男十为列国之王;世有女三作中宫之后。”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考证分析,实际上终于辽代之世,萧和家族共出皇后6人(含追封1人)、皇妃3人(含皇后降为妃1人)、王妃6人、夫人13,娶公主为妻12人。萧和家族男性拜驸马都尉12人、封王者(国王、郡王,含追封)19人(追封6人)、国舅详稳6人、北府宰相8人、枢密使(北、南院)8人、五京留守5人、节度使6人,负责军事方面包括统军使、统军都监、将军、招讨使等16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显赫的外戚世家1张志勇、齐伟:《萧和家族在辽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26~31页.。其祖父萧和,是辽太祖淳钦皇后弟萧阿古只四世孙,其父为萧孝惠,是一位卓有见识的契丹政治家,曾在圣宗、兴宗两朝任北府宰相、北院枢密使,追封为楚国王。母为辽圣宗三女儿槊古,是一位“姿质秀丽,礼法自将”的贤淑闺阁。她从小受家庭文化教育氛围的熏陶。因此,《辽史》说她:“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她姿容貌美,性情娴静,品行端庄,喜好读书,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善作诗词,擅长音乐。可见她是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契丹女才子。萧观音4岁时,被兴宗选入宫中,先充芳仪,继进昭仪,陪伴在太子耶律洪基身边。重熙二十二年(1053),14岁的萧观音被选为燕赵王(耶律洪基)的王妃。道宗清宁初,16岁的萧观音被立为懿德皇后。
作者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家乡热爱的乡土情怀,经过多年潜心研读,加上多方实地考察求证,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民族特色、地域历史与文化特点的作品。
《大辽诗后》这部作品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第一,历史是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紧紧围绕辽王朝的历史而展开,尤其是辽道宗继位以后到天祚帝这段历史。辽王朝进入后期,开始由盛而衰。
紧紧围绕着萧和家族的历史。萧观音就出生在这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兴衰,也深刻影响了整个辽王朝的兴衰。紧紧围绕着皇族和后主两大集团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展开。从辽朝的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权体制来看,辽朝的国家政权基本上掌握在皇族(耶律氏)与后族(萧氏)手中。“辽之秉国钧,握兵柄,节制诸部帐,非宗室外戚不使。”而在契丹民族中,耶律为皇族(亦称王族),萧氏则为后族。贱他姓,贵耶律、萧氏二姓,“辽之共国任事,耶律、萧二族而已”。皇族与后族并驾齐驱,两大集团既互相依存,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辽史·外戚表》记载:“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是或一道。”文中讲到“势分力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辽朝后族势力有多强大。后族萧氏与皇族耶律氏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为唇齿”,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以翰邦家,是或一道”,是支撑辽王朝这个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所以,外戚萧氏的兴衰,关系到辽王朝的兴衰。作者还向读者展示了辽代政治(因俗而治,一国两制)、经济(渔猎与畜牧业)、文化(辽代文化)、社会习俗等历史风貌,并且深刻揭示了辽朝衰败与亡国的原因之一——“辽亡以佛”。《大辽诗后》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辽朝历史的尊重。
第二,文化是魂。萧观音出生在懿州,懿州文化环境很好,其家庭又是汉化很深的契丹世家大族。她从小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熏陶。作为著名的才女,作《伏虎林应制》、《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谏猎疏》、《同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说明她不仅具有中原地区文化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与素质,而且具有契丹民族“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骑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清宁九年(1063)七月,道宗与耶律重元一起出猎,重元父子乘机发动武装叛乱,道宗被叛臣用箭射伤,消息传到京城,“内外震恐,莫知所从”,萧观音当机立断,“勒兵镇帖中外”,才避免了宫廷和京城的混乱,表现出临危不乱,英武飒爽的豪迈气概。萧观音与道宗关系恶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汉文化与契丹文化摩擦冲突的结果。尽管道宗和萧观音二人都在汉化,但程度不同。萧观音已经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契丹皇后,而道宗只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契丹皇帝。文化与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反差,是萧观音悲剧命运产生的思想根源。在萧观音身上体现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集合与升华。小说中单登说了一段话:“你这个沉迷渔猎的花心皇帝,在一心国事的皇后面前,自惭形秽了。因为你们有了精神上的差距,皇后是高山,你是深谷。皇后是大海,你是河流。皇后是桑格花,你是狗尾巴草。而我是曼陀罗,有毒的曼陀罗只配和狗尾巴草在一起。”这说明的是文化上的差距。
第三,人为主体。作者通过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体现的是“灵”与“肉”的结合与再现。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人、塑造人,以文化人。作品围绕着大辽皇后萧观音,对她周围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刻画与描述。痴情的萧观音,绝情昏聩的辽道宗,脱离红尘、皈依佛门的妙行大师,追求真爱、矢志不移的韩天游,阴险狡诈的耶律乙辛、张孝杰,阴险淫乱的婢女单登等。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怎样来表现小说主人公萧观音的灵与肉呢?作者以萧观音和辽道宗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由恩恩爱爱、“有专房宠”,到渐渐疏远,再到记恨;由劝君回心转意,到绝望,最后惨遭杀害的悲惨命运。可谓揭示得淋漓尽致。作者怎样来表达萧观音的“灵”与“肉”,即心智与情怀呢?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一个点与面,那就是“诗”“诗言志”。
清宁二年(1056)八月,道宗秋猎来到辽永州(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之处)附近的伏虎林猎场,萧观音随道宗秋猎,即“秋捺钵”。道宗来到祖先狩猎的伏虎林,看到茂密的原始深林、美丽的山川,览今追昔,诗兴大发,下令左右陪驾臣僚应制赋诗,萧观音脱口而出:“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这次跟随道宗狩猎,萧观音既展示了契丹女性应有的“习于鞍马,长于骑射”的技艺,折射出契丹民族以武立国、崇智尚勇的民族精神;又展现了她契汉兼修的文化素养。清宁三年(1057)正月,适逢“春捺钵”,她再次跟随道宗北上,来到鸭子河(今嫩江吉林扶余市至黑龙江省肇源一段)流域,凿冰钓鱼,纵鹰捕雁。尽情享受“头鱼宴”“头鹅宴”。这一时期萧观音与辽道宗情深意笃、恩爱相伴,尽情享受夫妻、家庭、家族、社会、国家稳定与和谐所带来的人世间的快乐与美好生活。同年八月,辽道宗再次到永州秋猎,回来后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为题成章后谨献给皇太后,萧观音应制和诗一首:“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一说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内容典雅庄重;前四句写出了“君臣同志”,鲜明地表达了辽国君臣齐心协力实现文治理想的决心。后四句则写的是“华夷同风”。萧观音认为契丹人为炎帝之后,将辽廷比作虞舜圣朝;辽国与中原一样重视礼仪教化,“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华夷同风;其教化邻国纷纷效仿(谷蠡是匈奴藩王封号;鸡林,为朝鲜半岛的新罗国),整个天下都仰慕辽国风气教化之好。诗人讴歌了契丹王朝国势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充分表达了契丹民族的自豪感,反映了契丹人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一体的心态与观念的深刻变化。作者正是抓住了“诗”这个点,以点带面,这个面就是之后通过对《回心院词》、《十香词》(有研究者认为系伪造)、《怀古诗》、《绝命词》的解读,来寻觅大辽诗后萧观音的“灵”与“肉”。萧观音肉体虽然惨遭蹂躏,甚至断送了性命,但是她的魂——诗,既“文化魂”千古流芳。
第四,情根华声。《大辽诗后》也展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整部作品,以懿州作为载体与平台。萧观音出生在懿州,其母亲是辽圣宗三女儿槊古公主,是一位“资质秀丽,礼法自将”的贤淑闺阁。懿州千年古城,历辽、金、元三代,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沟通南京与上京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懿州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家庭教育影响了萧观音。懿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辽代的懿州古城。第一章天女下凡,萧观音出生在懿州;第二章才貌冠绝,萧观音与青梅竹马韩天游戏耍在饶阳河边,遥望着城内的宝严寺,定下山盟海誓;第三章野心膨胀,作者用赤玉、血胆玛瑙,揭示耶律乙辛一伙的贪婪。作者专设第七章,懿州团圆,展示萧观音的家国情怀。家和万事兴。尤其是第二十八章“天女绝唱”,道宗命皇后自裁,苇席裹尸,退回懿州娘家。懿州百姓迎接皇后回家,安葬懿德皇后萧观音,万人送行的场面,揭示了懿州百姓感怀皇后恩德,敬仰皇后才德和对皇后蒙冤惨死的愤愤不平。这不正是懿州人的性格与淳朴民风的真实写照吗。
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契丹这个民族,从神秘中走来,又在神秘中走去。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在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千年。他们乘风而来,曾建立起强大的辽朝(包括西辽)。他们又追风而去,消失的扑朔迷离。然而,言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道宗,成于天祚。所来由远,非一朝一夕。萧和家族的兴衰,深刻影响了辽王朝的兴衰;萧观音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了这个家族、这个国家的命运。
《大辽诗后》,不仅为广大读者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法治观、文化观等方面有重要启示,也为做人,完善人格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方面有重要启迪。
《大辽诗后》是阜新广大读者十分珍贵的精神产品。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凝神聚气,塑造城市精神,提振士气十分重要。《大辽诗后》也是高品质的健康的养料。阜新人要以此为契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契丹(辽)文化、契丹后族(萧和家族)文化、萧观音——名人文化,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品牌吗?我们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集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助推阜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最后,衷心祝愿作者继《大矿山》《大辽诗后》作品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与探索,写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