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唯一
西南医科大学法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二者皆不可偏废。作为高校法学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法学专业知识,也需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课程元素融入法学课堂,使专业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力量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力量协同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法学教师在讲授宪法专业知识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宪法课程教学过程中。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所有课程都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开展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即通过挖掘宪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其贯穿于宪法学教学全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特别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引。而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帮助其树立宪法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棒人的有力保障。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大学生知悉人生应该往哪走、怎么走,加深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建国以后我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基本采纳了大陆法系模式,在讲授宪法学等法学专业课程时主要以概念、原则、规范等为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在现行宪法条文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讲授解释,其主要围绕现行宪法条文本身进行学习、解释和适用,并未过多关注如立法背景、立法选择等现实法条以外的问题。而课程思政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各专业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并非仅仅对某一学科知识点的讲授。所以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还需仔细思考其融入途径。
宪法学、思想政治类课程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授课对象主要为九零后、零零后年龄段的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刚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和管教,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还不够成熟稳定,很容易被周遭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一些错误偏激的观点所蛊惑,使得学生会对课堂上老师所讲授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轻视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务实”,主要关注对自己以后就业等有帮助的专业知识,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学习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是多余的,由于对相关知识认同感的缺失导致学习效果当然也就不甚理想。
宪法学等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一,对于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难点其实也是一个契机。因为大一新生刚迈入大学校园,心思还比较单纯,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如果抓紧在此阶段对宪法学等法学入门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可以实现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同向而行的。
根据宪法学课程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贯穿于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各环节,以宪法学课程整体规划调整促进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制定一份新的教学大纲,应充分体现宪法学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嵌入点、具体嵌入途径以及如何评价该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等问题。第二,针对授课对象特点在宪法学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应的教学内容,如除了重视在宪法学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应注意课后辅助教学的设计完善,利用在线网络平台等网络资源,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讨论分享相关政策信息、职业道德等问题,从而补充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第三,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宪法学教学内容相契合。宪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要求学生了解国家的国体、政体等制度性问题,掌握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宪法监督等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同时2018年修订的最新宪法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等等,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充分挖掘这些宪法学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展开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教学。
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比较理论、抽象,过去多采取师授生听的授课方式,现在基于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要求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授课的知识点导入案例讨论、对比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介绍国体一章时,通过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时的一系列相关报道,引出介绍一国两制,让学生了解讨论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时,可以例举2003年发生的武汉毕业生孙某某被广州警方错误收容后被收容所收容人员打死一案,供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该事件是如何导致国务院颁布的《收容遣送条例》的废止。通过案例讨论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们感受到宪法就在大家身边,逐步树立对宪法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家和政府尊重法治、保障人权的坚定决心,从而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产生正面效应。
法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宪法学教学也不例外。授课教师应注意宪法学课堂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活动、开展实地调研等实践形式提升宪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效果。如每年12月4日的“国家宪法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采取设置法制宣传展台、有奖知识竞猜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宪法知识;可组织学生参加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活动,也可让学生积极参与人大代表入基层调研交流、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不仅可提高大学生关心、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他们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比如有的高校同时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法学院,可以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形成师资力量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同时,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可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教师与法学院承担宪法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当然,还需要多派专业课教师前往其他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的高校去学习、取经,使宪法学等专业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会贯通,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