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对《老子》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各取所需的状态之中”。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对《老子》的研究并不严肃。①试论《老子》的整体内在逻辑结构_玄易道人.[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2742b0101mqfn.html。然而,任何一部著作,就阅读者而言,从来就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更何况如《老子》这样一部思想博大精深的伟大著作。这恰似尼采所评价的,其阐述的思想,“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②外国人怎么看《道德经》.[EB/OL].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42831179105415228.html。。由此似可认为,《老子》所阐述的思想,是可供世世代代学人汲取的宝藏,即使各取所需,也取之不尽。
正因为如此,《老子》便成了中国历代学者反复研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见解、新的篇目结构的一部著作。久而久之,重编、重注《老子》,便成了中国学人研读《老子》的传统方式。
应该承认,原始的《老子》加上历代学人运用重编、重注传统方式所产生的学术成果才是一棵完整的大树。其中,原始的《老子》是根,历代学人的学术成果是枝叶,是树冠;而且,随着现代及未来学人的努力,这棵参天大树必将继续生长壮大。
而如今,我撰写此文,就是企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成为这棵大树枝杈上长出的嫩芽。
《老子》,又称《道德经》,但在汉代以前,这部著作是被称作《德道经》的。因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就是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的。①道经.[EB/OL].360 百https://baike.so.com/doc/6780938-6997240.html。
我们现在用的流行本,问世的时代均在西汉初年之后,而且都改作《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且分为81 章,前37 章讲“道”,后44 章言“德”。
从老子思想溯源的角度来看,《德经》放在《道经》之前的篇目结构更接近《老子》的原本。因为,很显然,针对老子来说,“道”的概念是他创造的,而“德”的概念渊远流长,是原来就存在的;或者说,“德”其实正是老子思索的原点。
因为,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从《老子》的主要内容来看,老子所讲授的多是君主统治百姓、治理国家的方法与途径。所以,很显然,老子教学的对象是君王,是统治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子》实际上就是东方的《君主论》。只不过是,与诞生于欧洲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比,虽然两位作者要给予君主帝王的都是自己认为“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知识”,但在见解上的的确确属于“道不相同”。
马基雅维利公然提出君主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采用残暴、狡诈、伪善的手法,故而这样的君主被后世称为“黑暗君主”②君主论_360 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1322826-1398512.html。。
与马基雅维利相比较,老子所要教诲的君主则是“光明君主”。老子不仅为君主帝王们确立了“圣人之德”的为政标准,向他们反复讲述了“德与善报”“无德与恶报”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指明了“损不足以奉有余” 是世间通行法则和律例的要害,讲清了圣人所以反对极端、奢侈、过度的措施和法度的道理,同时提出了统治者“信不足”百姓就会“有不信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的警告,还传授了 “以‘道’为政”“无为而冶”的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方法。由此可见,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应是“道”为源,“德”为体,“礼”和“兵”为用。
正因为老子向来都是把治国和用兵作为统治者的两项基本职责区分开来看待的,同时认为二者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必须“以‘圣人之德’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领兵打仗(以正治国,以奇用兵)”③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以,我们也必须把《老子》中的议“礼”部分亦即“礼经”与其议“兵”部分亦即“兵经”在篇目上分置开来。
《老子》81 章,其提到的学术概念是我们分析研究的根据。《老子》的论述涉及四个大的方面,即“道”“德”“礼”“兵”,而其中的“礼”并非单指礼仪,而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其与《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和《荀子·礼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中的“礼”同义。④《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41页。此亦即上文所述老子为君主帝王们确立的为政标准,是老子的“道”与“德”付诸实践的第一个落脚点。
用“道经”“德经”“礼经”“兵经”为编绳,我们便可运用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将通行本的81 章重新编辑,构筑成结构紧凑、逻辑性强、意境通达、旨意完整、便于大众阅读的新文本。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吻合老子思想体系的架构设计原则。
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主题“兵经”,虽然篇幅较小,却是老子的“道”与“德”付诸实践的第二个落脚点。他主要是从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故而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至今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兵经”部分又可分为“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三部分,各三章。现仅将 “战争论”的三章组合翻译如下:
“天下被有‘道’的人治理,就可以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给农夫用来耕种田地。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道’,是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要在成为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的。( 引起战争的) 最大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危机往往源于贪得的欲望。因而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安定。)〔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依循‘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每次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因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了目的却不要自大,达到了目的也不要自夸,达到了目的也不要骄傲。应当把达到目的看作是出于不得已,更不能达到目的就逞强使性。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说明它已经不合于‘道’,而不合于‘道’的,会很快死去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②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人只要活着,身体就是柔软的;一死,身体立刻变得僵硬了。草木生长期间,也是柔脆的;死了以后,就很快变得干枯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将要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倒属于可以继续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力强大了就会开始走向灭亡,树木茂盛了就遭到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会居于上位。〔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③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老子笔下的这三段文字,言简意赅,从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战争伦理和战争的后果等方面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我把《老子》“兵经”中的三段文字组合为老子的“战争论”,是借用了西方一位将军的书名。1832—1837年间,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妻子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 卷,1~3 卷为《战争论》,该书的主要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①克劳塞维茨_360 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5332494-5567861.html。
《战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列宁至少五次直接引用并高度评价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②颜飞:《战争论·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而我所以要借用他的书名,正是想告诉世人,早于克劳塞维茨两千多年,老子就在其著作中阐发了他的“战争论”,与克劳塞维茨的主要结论不仅有相似之处,而且比它还要紧扣问题之实质,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思想并不适合贴上“反战”的标签,因为他接受有些战争“不得已而用之” 的现实,但同时,他对于大多数战争也是持非常严厉的批判态度的。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③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作为一个思想家,老子无法拒绝战争,但他骨子里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爱好和平,期昐太平,幻想着铸剑为犁,“却走马以粪”。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屡屡地自相残杀,让血流成河呢?老子把这个责任归结于当权者,归结于他们治理天下的无“道”。
笼统地说,老子的观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的论点,有类似的地方。克劳塞维茨说这句话是为了强调战争应该受政治支配,而不是反过来支配政治。在现实中,往往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人决定战争的规模、强度和长短。所以,敌对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用政治手段无法解决时,才会上演战争。
与此相反,近些年来,查尔斯·蒂利在《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他的根据是,每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都是国内外冲突压力下的产物。就欧洲国家来说,从罗马帝国解体以后,欧洲分裂为数百个大小公国、主教辖区以及城邦国家。在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寻求控制更广阔的土地和人口时,国家之间产生了持续不断的、试图吞并对方领土的战争威胁。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迫使欧洲国家发生内外两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而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欧洲各国最终走向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④羽良:《政治是战争的延续!——评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22日“书评”版。
蒂利对国家形成路径的这种解读,从根本上逆转了克劳塞维茨关于这一命题的结论,他认为:“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实际上,这两种论断都还只是停留在对社会现象描述的层面上,尚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故而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或以为政治是战争的合法延续,战争是政治的必然延伸。
而老子的战争观,却完整、严密且紧扣问题之实质:有“道”的政治保障和平,无“道”的政治造成战争。在这一点上,他与曾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 的毛泽东相同。毛泽东在批判地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后,认为“应该是正义的战争才属于人民战争”⑤颜飞:《战争论·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老子还洞察到了“只有敌对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用政治手段没法解决的时候,才会上演战争”这个道理;所以,他要向天下的当权者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老子的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有一句俗话说,“人不知足蛇吞象”。“不知足”的心理,相当多的人都有,这是十分危险的,有如蛇要吞象,面临的必定是一场血战,即便侥幸取胜也必定要被噎死。
“不知足”的心理往往催促人铤而走险。假如你是一般老百姓,即便涉危履险,因为有家庭劝阻、社区劝解、法律调整、政府把控,再加上暴力有限,故而大都能平和解决,发展到最极端也不过是群殴械斗而已。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国家的当权者,当你“不知足”或“贪得的欲望”很大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些社区劝解、法律调整、政府把控对你将一概无效,而你又有足够的力量来摧残社会,这样你的铤而走险就意味着战争,就意味着千百万人要人头落地,社会经济也将出现大倒退。
我们不妨以大家都熟知的两次世界大战来证实这一点: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当权者的贪欲开始显露,他们对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来越不满,企图能够得到更多的殖民地。
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而与此相应,英、法、俄“三国协约”也逐步形成。于是,两大军事集团的严重对立,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随后,许多国家相继卷入战争。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先后竟然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两大集团当权者对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战略要地、邻国国土以及其他更多的殖民地“贪得的欲望”,造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仅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就达3000 多万,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承认战败。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成立。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从而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Reichstag)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
此时的东方,日本的军国主义化让战争的硝烟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之后,逐渐向中国扩张,图谋征服中国,真实地开始了其蛇呑象的危险游戏。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伪满洲国。
1929年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 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侵略者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德国和日本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 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在远东的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法国先前在低地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很快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当年德国投降签订降约时同一节火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由德国武装部队进行实质占领。
此时,希特勒的贪心不足又一次暴露无遗。他违反战争的力学规律,在与西线敌对国家激战正酣之时,于1941年6月22日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 个师、3712 辆坦克、7184 门火炮、60 万辆运输车和4950 架飞机,共计550 万人,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
无独有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将自己的“不知足”推向极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夏威夷欧胡岛上的飞机场。袭击中,美国有12 艘战列舰和其他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 架飞机被摧毁,155 架飞机被破坏,2403 个美国人丧命,从而将美国硬生生地拽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000 万人死亡。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极为惨重,其中包括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
近些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当权者,如原东京知事石源之流,不但继承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衣钵,而且也承袭了他们“不知足”的贪婪特性。
当年,日本被美国占领仅仅一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于敌对状态,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给予日本前所未有的支持,而中国等战胜国又放弃了原本应该正当获得的“战争赔款”。由于这些因素,再加上得益于其战后被迫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和抑制军备竞赛、促进经济发展的“和平宪法”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市场需求,日本竟因祸得福,迅速迈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
在原本有争议的岛屿问题上,正如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所说:“事实上,日本已对岛屿进行了长期的有实效支配,先不说这是对还是错,中方对此是‘默许’的。” 然而,可悲的是,日本国内的右翼当权者对此仍“不知足”,居然无事生非,“要刻意掏钱将其‘国有化’”;所以,村山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坦白地说,日本政府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因为,正是日本政府的“买岛”闹剧,把中国政府逼上“梁山”,改变了“默许”态度,派出海监船和飞机定期巡航,把岛屿争议由“搁置”状态成功激活,使之处于“争议”状态。
接着,村山富市也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评论说:“过去,法国和德国间曾发生过两次大战,部分原因就是争夺法德边境的矿物资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德两国意识到,再重复战争只会导致两国一起灭亡,甚至毁灭整个欧洲,为此两国达成资源共享、利益分配的共识,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欧盟。”①吴晓东:《日前首相:日政府做蠢事 明智国家都不想日中打仗》,《环球时报》2013年2月17日第7 版。
由此可以看出,“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因而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安定”,是一句多么朴实而又重要的格言啊!
“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这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和平主义的反战宣言,更不是劝人从善的、宗教式的警戒语。对此,老子的论说严谨而深刻:“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②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回顾历史,我们不妨就以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比较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
人类的战争,有时似乎是难以避免的。1990年8月2日凌晨1 时(科威特时间),萨达姆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悍然向近邻的小国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 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 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拉克实施制裁的决议。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老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 时整,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战斗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 个师中有38 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 万人被俘,3847 辆坦克、1450 辆装甲输送车、2917 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 架飞机被击落、击毁或缴获。
2月28日晨,科威特城已被阿拉伯部队全部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有鉴于此,老布什总统下达了暂时停火的命令,因为达到了原本确定的驱逐伊拉克占领军、解放科威特的目的。老布什总统并未乘胜追击,以占领伊拉克,真正做到了“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③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但是,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在数量和技术方面所占据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其以高科技手段迅速击溃伊拉克军队的同时,自己的部队却一共只有126 人阵亡(其中美军74 人)、300 余人受伤、12 人失踪,整个地面进攻历时仅100 小时。这一结果,对整个世界军事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变革性变化的发生,即后来被统称“三非”的“新军事变革”: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和非线性作战。
美国军界,则有一批人因此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与老子的告诫“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反向而行,是“果而即矜,果而即伐,果而即骄,果而即得已(以为应该如此),果而即强”①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福特总统任上,拉姆斯菲尔德就曾作为美国最年轻的国防部长入阁。当小布什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时,他再次出任国防部长一职。拉姆斯菲尔德任部长后,由于“9·11” 事件的催化作用,颇具争议的《爱国法案》得以通过,小布什政府获得了充分的行政特权。拉姆斯菲尔德于是高效地、毫不犹豫地利用了这些特权,策划并指挥了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
其中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有“以武力逞强于天下” 的特点;所以,也正如老子所预言的“其事好还(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②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据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顾问、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第二次海湾战争开支计算后所得出的结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美国支出的军费高达3 万亿美元,差不多等于美国全年GDP 的五分之一。自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到2007年11月,美军军事行动的直接开支就已接近5000 亿美元,是第一次海湾战争开支的8 倍;并且,在第一次海湾战争610 亿美元费用中,美国实际上仅支出不到100 亿美元,而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军费全部是美国自己开支。
因此可以肯定,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的这种巨额开支,与它在之后于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与其至今形成的巨额赤字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事实再一次验证了老子 “物壮则老”的观点。③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物壮则老”,这话虽然刺耳,却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至于“不‘道’早已”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元凶之最后结局,就是最能证实老子预言的案例无疑。
其中之一是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德军的装备、战斗力、士兵素质、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德军的王牌装甲部队,无疑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亦即老子所形容的“物壮”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凭借自己的威慑力,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然后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占领了波兰大部分领土;继而又攻占法国,将英军驱逐出欧洲大陆;之后,又于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进攻。
但是,“不‘道’早已”,德国纳粹也不过是张狂了短短的四五年。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继承人邓尼茨的委托,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柏林军事工程学院的食堂大厅内,向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从此,第三帝国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中另一位,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东条英机等人。这个战争狂人,曾嚣张一时,继发动侵朝、侵华战争后,又在东南亚燃起了侵略战火,并且偷袭珍珠港,不知深浅地把美国拉入战争,最终不但战败投降,而且致使日本成为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让自己的国民付出了空前惨重的代价。
可悲的是,今天日本的某些人并没有完全弄懂这个道理,对于发生在20世纪的那场失败,他们至今耿耿于怀,不肯服输。在他们看来,“招惹了美国人”是导致失败的唯一原因。殊不知,正如老子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①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反话,却是隐含自然与社会规律的智慧预言。谁若不信,大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