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现象研究述评

2020-11-30 06:53刘惠洁
法制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者公民现象

刘惠洁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部,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国外邻避现象研究综述

关于邻避现象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欧海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NIMBY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后来又出现LULU、NIMTOO等词汇来形容邻避现象,其中以NIMBY和LULUs使用的更加广泛。

对于邻避现象的关注,国外学者始于较早阶段,不仅研究的人数众多而且历时很长。他们的研究开始于对具有污染性的项目的区位特点和情况进行分析,发展到后来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案例和范围都不断扩展。比如马汀.赛勒尔斯以美国建造生物化学焚化炉为个案依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展现邻避设施在地方上具体建设时所引起的冲突及解决途径。斯沃福德.杰弗里.艾伦重点关注得克萨斯州由于风能设施建设而导致的邻避现象。通过搜集的资料来看国外研究的范围和案例集中于城市化推进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邻避现象,既包括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导致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旧城改造问题、新能源设施建设问题,还包括经济适用房、穷人社区选址问题等,对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是必要且有益的。

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概括中,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内容都相对丰富,主要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学、经济学的学科知识。比如丹尼尔.奥德里奇提出了规避邻避现象的政策工具,包括强制、结构、补偿、劝服四种。同时他还根据不同国家的特殊现状,综合不同国家公民社会发展情况、居民抵制程度和政府的控制力来分配处理邻避现象的政策工具,他还进行了实例的比较研究,将强制类的法国、美国的结构类、新加坡的补偿类、日本的劝服类做出对比。赫尔曼松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对因公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说法而在医学研究中却行不通的现象质疑。他提出个体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抵制是合理的,即使公共利益可能由此受益。他认为本着公共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选址行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补偿可以成为摆脱由邻避项目选址带来问题困扰的方式,但对于补偿方法和程度不应该依据谁要求的补偿最少的原则而定,这是有违于环境正义的歧视。

二、国内邻避现象研究综述

总的来说,大陆对于邻避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地区才有学者进行小范围的研究。谭鸿仁、王俊隆、丘昌泰等学者都是以废弃物处理设施中的邻避现象为研究对象,选取台湾地区的实例,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虽然这些研究局限于具体的地区和案例,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通过搜集的资料来看,大陆地区对于邻避问题的研究在07年以前成果很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张,邻避设施建设的增多,由此引发的邻避现象渐渐进入大陆学者视线之中,从而得到关注。但国内学者们集中于把邻避现象看作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目前较之国外研究成果来说,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也比较集中。通过对知网查询到的有关国内学者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大陆学者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对邻避现象相关概念界定、邻避设施特点、现象成因以及治理策略等这几些方面进行研究。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国内学者多使用实证研究,其中以定性分析法为主,在定性分析方法中又以个案分析占绝对优势。比如何某以J市垃圾压缩站事件为例,覃某以某市垃圾焚烧厂为个案进行研究等等。

从研究角度上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已经从单一归结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中走出来,正在使用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公平、环境正义视角

从环境正义、人性公平角度进行的研究涉及到伦理方面,主要探讨邻避设施附近民众的环境权与生活全如何被剥夺以及公民感到不公平等问题。这类角度国外学者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学者也开始有所涉及。比如张向和、彭绪亚、彭莉他们否定了其他学者研究的两种视角——利益观和环境观,认为这两种视角并没有真正认清邻避问题的本质,更无法解决邻避问题,他们提出邻避问题本质是人性公平问题,因此设计机制时要在更大的视角下考虑,并且重视人性公平这一因素。王彩波、张磊认为政府只有通过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将道德标准纳入邻避问题正义性的考量之中,保证公民的环境权,才能逐步实现环境正义,向善治的目标迈进。

(二)公共政策视角

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研究把邻避设施建设作为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比如乔艳洁、曹婷、唐华提出了“邻避政策”概念,基于公共政策视角,提出一体两翼三方面的缓解途径,一体即重塑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两翼即加大邻避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合法性。陈澄指出,公民社会的兴起、现代民主制度的完善、公民素质的提高、维权意识的觉醒是邻避现象越发普遍的诱因。因此,决策者在对邻避项目建设选址、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见是规避邻避现象的有效措施。张乐、童星①用动态的、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结合R市核电站选址建设的实际案例阐述了议程设置的过程和机制。

(三)公民参与视角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民众是政策参与的主体,解决邻避问题主要要靠对话来解决。比如刘小魏姚德超则是在新公民参与运动背景下提出摆脱邻避问题这类公共决策困境的建议,要处理公民参与的限度,优化决策机制和程序。侯璐璐、刘云刚②则是用尺度政治分析的方法和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分析各方角色和其背后的参与机制并与日本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提出了要建立公民实权的公民参与机制。

(四)民主协商视角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注意到了社会利益的多元性,不同主体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提倡通过平等的参与以及自由的对话,将个体的偏好和公共利益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多元利益融合最终取得共识的局面。其中吴翠丽提出化解邻避风险冲突的协商机制,打破决策中“精英+专家”模式的垄断,以理性协商促决策开放透明。罗宪志针对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以及时代要求提出了民主协商解决邻避问题。陈俊宏③认为邻避问题的产生与代议制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同时他还提出了在他看来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融合的审议式民主理论。

(五)冲突管理视角

这类研究较为普遍,从社会冲突的角度将邻避现象视为群体冲突性事件,研究主要集中在这类冲突事件如何发生以及如何缓解矛盾、化解冲突方面。比如张向和、彭绪亚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选址中邻避现象呈现出来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邻避冲突的解决策略。

(六)技术处理视角

这类的研究认为邻避现象作为一个复杂的难题,解决不能单靠政府。金通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对垃圾处理产业中邻避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提出用消除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差异的方法来治理邻避现象。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来看,国内对于邻避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研究相比还不成熟不够深入。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虽然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向,但很多视角的研究较于国外学者还处于起始阶段,案例研究也多是就事论事,理性分析不足,对策研究很多但由于缺乏与相关理论的结合往往偏向对概念性问题的界定以及在冲突过程中对主体认知、行为、心理等个案发生成因的探究,而欠缺深入探究。总言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如概念、特点的研究打下了研究的根基,而对于邻避现象形成原因的关注则深化了邻避现象的本质认识;对解决路径的探究,拓宽了邻避治理的解决途径。这些研究结果都将加深人们对邻避现象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邻避理论。

注释:

①张乐,童星.“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1):64-70.

②侯璐璐,刘云刚.公共设施选址的邻避效应及其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05):114-117.

③陈俊宏.邻避症候群、专家政治与民主审议[J].东吴政治学报,1999(10):97-132.

猜你喜欢
学者公民现象
论公民美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猜谜语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