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文
北京大成(厦门)律师事务所,福建 厦门 36100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智慧社会的建立对犯罪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犯罪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防控当下的犯罪。在信息社会和智慧社会,数据开始财产化,财产开始数据化。传统犯罪发生转型,从线下逐渐转向线上,从暴力转向非暴力,传统的犯罪开始向线上转移。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犯罪治理模式的转型,以及高效精准的犯罪打击与预防,提高司法系统的工作效率[1]。例如,2017年中山市公安局通过动态人像和视频结构化的技术在人流密集的区域试点,3个月抓获30多个在逃人员。再如,从大数据中进行统计的建模、分析与计算,将互不关联的碎片信息进行串联,勾勒出犯罪拼图、犯罪地理学中的犯罪分布图,都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犯罪防控的很好例子。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通过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模仿与扩展人的智能的一种创新性科学理论和技术。人工智能包含的学科和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即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认知与推理常识、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博弈与伦理、机器人学[2]。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我们可以说智慧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另一个高级阶段,其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改变了政府、企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也让经济社会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智慧社会更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迈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智慧社会的特质是去中心化、节点化,这意味着在智慧社会的时代,犯罪治理更加具有协同治理、多元互动、共享、开放的特点。正因如此,智慧社会这些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促使了国际竞争格局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改变[3]。
在智慧社会治理中,犯罪治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法学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得到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于2016年12月30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在该文件第八条中提及“在新时期下要投入人力物力,全面推进和矫正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一观点就涉及人工智能等概念。次年,司法部又颁布了《信息化建设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在这一文件中,重点提及需最大化地发挥科技产品信息化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实现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现阶段,我国已经构建了系统化、全面的司法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涵盖了诸多环节,具体包含了司法裁判文书、庭审、刑罚执行等。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司法大数据的获取并非最终解,数据的堆积也不能单独生效,如何最大化地运用司法大数据“智慧化”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就是运用司法“大数据”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少部分社区矫正机构投入了人力物力,开展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并初步构建起以大数据为牵引,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全新模式。在此形势下,我国司法机关立足于实际,从自身工作特点入手,多途径、多渠道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一种全新的司法运行模式[4]。
在人工智慧时代,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新的、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刑事治理方式。犯罪治理精细化理念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所谓犯罪治理精细化指的是在互联网、物联网、人联网三网互通的情况下,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数据分析将犯罪大数据进行犯罪预测和预警,犯罪风险评估。因此通过犯罪精细化理念给我们的思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治理模式转型应该包括四个层面:社会参与、防控结合、数据分析、科学评估[5]。
1.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型
众所周知,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涉及网络空间,因为广阔的网络空间只靠警力是无法足够延伸的。社会力量参与犯罪治理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打击犯罪。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模式,我们必须要多渠道、多途径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并将其作为重要力量。
2.从事后回应式打击向犯罪预防预警预测的治理模式转型
“预防和控制的结合”被普遍认为是理想的治理战略。在犯罪防治中,预防犯罪、控制犯罪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犯罪打击在社会犯罪治理中占据主要位置。然而由于警力有限,案件繁多,也让犯罪的预防有心无力。我们立足犯罪治理来说,绝大多数犯罪预防比犯罪打击更加重要。这主要因为以下几点:一是犯罪预防相比于犯罪打击有更早的介入时间、更强的主动性,有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二是犯罪预防还能有效地防止社会对于犯罪的恐慌,防止引起失序的发生,能够保障公民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明确平台权利、义务与责任来预防犯罪。完善涉及网络的相关法律,制定明确且完备的网络规则,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立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和规范[6]。
3.从经验描述向数据分析的治理模式转型
大多数传统的刑事治理模式都以经验认知为基础,提出具体的预防犯罪和犯罪治理措施。经验描述的弊端在于其认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观察,尤其是面对当今信息时代下推陈出新的犯罪现象和不断增长的犯罪数目,相较来说,显得耗时又低效。在经验的积累上,对已有的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经验还不够多,经验的积累速度远远比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另外,人工智能机器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为我们进行数据描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犯罪治理应该重视数据的价值,贯彻数据描述的犯罪治理模式。
4.向科学评估治理模式转型
为了保证结果真实可靠,评估需要进行严谨的设计,科学的分析。我国犯罪治理评估的现状是简单的对比或者缺少评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犯罪治理效果的客观观察,也会阻碍对犯罪治理经验的学习,无法有效地创新犯罪治理手段。这一现状的产生可以理解,由于时间和人员成本的限制,在犯罪各个手段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时候,仅靠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暇顾及犯罪评估。因此,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解决科学评估的问题。将其中的社会计算使用科学计算理论如系统科学、数据挖掘等作为研究基础,结合计算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尽可能收集广泛数据,从数据中探索出隐藏的相关关系,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供方法论。
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导下,通过海量数据的引导,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分析计算、机器学习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与案件相关的人、事、物、空间、行为等数据要素进行搜索、收集、分析、计算,找出隐藏的相关关系,相互关联合并,全面准确地找出证据。使得警力在无增长的情况下,优化侦查模式,提高办案效率。智慧侦查的模式,包括数据挖掘、人脑智慧、人工智能三个方面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机高级互动,智能追踪和搜索犯罪倾向、犯罪空间、犯罪形迹、嫌疑对象等。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掌握监控、旅游、通信、交通、银行、网络等重要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对这些要素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关联、合并,为精准打击犯罪提供先机。努力接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想状态。现在数据信息已经逐渐成为侦查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口供逐渐退为辅助的角色。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利用大数据可以形成犯罪地理学,勾勒出犯罪分布图。反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犯罪的发生频率。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警力资源,让犯罪预防效果最大化。
另外,在侦查实践中,利用大数据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常见的法律逻辑的差别,经核实的信息可能不符合案件的真实性;其他经核实的证据文件可能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律要求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上述这些问题主要数据的性质决定其答案始终是反映事实的形象,而不是其本身的事实。针对于此,我们在智慧侦查中,应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法律标准将大数据系统纳入证据系统,并满足目前“以测试为重点”的需要[7]。
2018年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习近平就人工智能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需要加强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治理的结合,发展适合政府服务和决策的智能传播媒介系统,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并准确预测公共需求,全方位地推行智能城市的建设,提倡在公共安全领域深入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对人工智能的运用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建设犯罪治理的体制机制,目前已有大量成功的尝试,如智慧检务和智慧审判系统,线上法院如互联网法院或微信法院等在线纠纷解决机制,行刑方式也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如电子监控)。
传统的非技术法律研究方法与新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碰撞和融合为改进社区矫正提供了新的思路。现阶段成都的“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成都司法局创新出的AI人工智能与社区矫正结合的新模式是利用人工智能防控犯罪的非常创新的尝试。社区矫正机器人是一款服务型机器人,基于特征提取技术和计算机视觉,进行生物特征采集,指纹、声纹、人像、芯片识别、信息查询、视频播放、业务申报、语音播报、录音录像等。社区矫正机器人的优势在于:
一是实现日常管理便捷化。机器人通过“录入指纹”“声音采集”“人脸采集”等方式,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完成日常报告。可实时上传本人头像的口头报到、自主收集分析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定位、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情况,便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时掌控。
二是实现实时定位检测。机器人通过联网与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链接,实时分析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数据,实时监管定位设备状况,灵活设置电子围栏区域,真正实现24小时监控。对于违规或不正常情况,可以及时启动自主预警或报警功能,确保定位监管无“盲区”。
三是实现学习教育灵活化。机器人可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别推送矫正学习教育内容,社区服刑人员通过扫描机器人二维码,完成学习教育测试。机器人会综合分析测试数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反馈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
四是心理评估能够进行全程化。在机器人的自主协助之下,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测试,机器人分析测试数据之后,作出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同时给予测试人员比较有效的心理建议。此外,用社区矫正机器人的“人”力资源成本低,机器人不用占用司法行政专编、不用占用太多经费预算、不用占用较长业务培养时间,而且可以取代一部分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代替人工作业和服务工作。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本和强度,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在智慧社会中,利用人脑+电脑的组合,可以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犯罪治理更加开放、共享、多元互动、协同高效,实现智能、智慧的治理。我们在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犯罪治理的防控时,可以从犯罪侦查手段的升级、社区矫正的引导等层面进行思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司法系统的运行效率,精准打击犯罪,有效预防犯罪,低成本高效能管理和纠正犯罪人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智慧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数据文化,但不该止步工具理性,应彰显价值理性,尤其是在涉及公民权利的时候,要防止数字利维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