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筠
(1.河海大学 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022; 2.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1100;3.河海大学 “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江苏常州 213022)
伴随城镇化进程及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兼具低成本与低能耗、高收益与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贸易双方城镇化进程可以从市场供给、人均收入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激发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带动城镇文化产品消费的多样化;贸易双方城镇化进程也将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贸易开放度,推进文化产业交流。因此,城镇化可在供给、需求及交流等方面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影响。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指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共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化产品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高达1023.8亿美元,但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额占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文化产品缺乏创新性和科技含量等问题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识别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有效提升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水平的对策。
目前,关于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主要涉及经济、贸易、市场规模、制度、区域文化、产品多样性等因素。贾晓朋等(2017)分析了贸易双方的贸易规模和产业结构对核心文化产品贸易的作用。[1]王鑫鑫等(2014)认为我国电影出口需要考虑到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和当前国际市场动态,趋利避害以获得最大收益。[2]吕拉昌等(2017)认为中国应认识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因素的重要性,充分把握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方向。[3]余子威(2018)认为贸易双方对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与两国经济利益、国家战略紧密相联。[4]
在分析制度及区域文化因素对文化产品贸易影响方面,Hanson(汉森,2011)发现对象国的贸易壁垒对于美国电影文化产业外销出口有显著负向影响。[5]Gabriel(加布里埃尔,2010)提出文化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显著影响,文化间的相似性可以增强文化亲和力和减少贸易成本。[6]Ramadania(拉马达尼,2015)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文化相似性在文化产品贸易中的调节作用。[7]Sangkil(桑吉尔,2015)通过细分产品和市场,解释了外国市场对文化特定元素的接受程度,表明一种文化产品的盛行绝不是偶然。[8]魏新亚(2018)认为完善国内文化产品贸易的法制环境,加强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9]庞禛等(2013)从文化折扣的内涵和成因出发,指出文化折扣严重影响中国电影的出口。[10]方慧等(2018)就文化差异和本地市场效应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文化差异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作用程度并不相同,并且很大程度上受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11]
在其他影响因素分析方面,Orefice & Santoni(詹卢卡和桑托尼,2018)分析了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出口状况,得出产品多样性对创意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积极发挥本国创造性有助于增加文化产品的流通。[12]蓝娟丽等(2016)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对文化产品贸易的重要性,提出创新工作环境、把握国际贸易合作、推进国内文化企业国际化的建议。[13]冯根尧等(2018)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寻找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有效路径。[14]岳中心(2019)认为我国应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为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5]
在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经典贸易引力模型、经调整的贸易引力模型、灰色关联模型、二元边际测度法等。Schulze(舒尔兹,1999)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得出世界贸易大国之间的文化产业贸易水平与地理距离、相同的语言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6]陈东(2016)基于扩展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贸易长期健康的发展。[17]Gokmen(戈卡曼,2016)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文化差异不利于文化产品贸易。[18]杨修等(2015)运用二元边际测度的方法得出文化差异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之间呈显著负相关。[19]冯晓玲等(2019)采用二元边际的分析方法提炼出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阶段性特征,探究了文化产品的出口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跨境贸易成本、文化差异、运输距离和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20]刘钧霆等(2017)运用多国CMS模型对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四个阶段进行因素分解,发现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变化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效应对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21]
综上,有关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该类研究忽略了贸易双方城镇化进程、文化产业投入等因素。实际上,贸易双方城镇化进程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推进文化产业交流,从而在供给、需求及交流等方面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影响。贸易国文化产业人员、经费等投入,也将有利于文化产业及其贸易的发展。基于此,笔者采用扩展引力模型,结合贸易双方城镇化进程和文化产业投入情况,分析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主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化产品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925.3亿美元,同比增长4.9%;进口9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顺差826.8亿美元,较上年扩大4.3%。但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2018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仅占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2%(见表1)。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中,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报纸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出口量仍然较低;只有数码激光视盘的贸易存在顺差(见表2)。此外,中国文化产品的贸易对象国相对集中,市场局限于贸易大国。由表3可知,在2017年中国与输出国(地区)的版权项数排名中,中国向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的版权输出项数占当年中国版权输出总量的48.7%,仅向美国的版权出口项数就占了1/3。
表1 2012年~2018年中国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及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表2 2013年~2016年中国主要文化产品贸易 单位:万美元
表3 2012年~2016年中国版权合同主要输出国家(地区)和输出数量 单位:项
基于数据可得性,笔者选取2007年~2016年中国与30个对象国之间的文化产品贸易总额作为因变量。从经济、技术、人员及经费投入、地理距离、制度距离等方面,选取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指标,如表4所示。由于笔者未搜集到对象国文化产业人员及经费投入数据,本研究该方面指标仅设有中国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人均文化事业费;贸易双方制度距离用双方的产权保护自由度之差的绝对值来表示,即产权距离;贸易双方信息技术水平以该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拥有率的平均值表示。
贸易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用于衡量两国间的贸易流量和规模。经典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Tij为双边贸易额;Yi和 Yj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GDP;Dij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Uit为其他促进或者阻碍i国和j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如文化相似性、科技水平等;A 和 a1、a2、a3表示比例系数。为了更全面分析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笔者以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并考虑变量间数值差异较大且单位各异所引起的异方差问题,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出的扩展引力模型如下:
式中,VAit表示中国与i国第t年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Xit为解释变量集,εit为随机扰动项。
1.多重共线性检验
检验表4所列自变量之间的相关 性 ,lnPGDP 和 lnCFE、lnURB、lnPOP、lnICT,lnCFE和 lnURB、lnPOP、lnICT,lnURB 和 lnPOP、lnICT,lnPOP和lnICT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排除引起共线性的变量,如表5所示。选择lnPGDP’、lnPOP’、lnICT’、lnURB’、LnCPOP、LnD、LnPRD构建模型一,然后分别 引 入 LnICT、LnPGDP、LnPOP、LnURB和lnCFE,进行检验比较。根据回归结果中,是否提高,参数估计结果是否符合经济意义,以及变量是否通过显著水平为10%的T检验等三个条件,将lnPGDP、lnPOP、lnURB 和 lnCFE剔除。
表4 指标及数据来源
表5 逐步回归法回归结果
2.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这里采用单位根检验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可以看出各变量原始序列非平稳,而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3.协整检验
由于所研究的变量原始序列非平稳,笔者应用Pedroni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Panel ADF-Statistic与 Group ADF-Statistic结果均显示拒绝原假设,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6 协整检验结果
对剔除lnPGDP、lnPOP、lnURB和lnCFE指标后的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见表7),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有效”的原假设,故笔者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参数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Hausman检验及参数估计结果
对象国的城镇化进程、人口数量和信息技术水平三方面因素,对该国与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呈正向影响,且在1%水平上显著。如前所述,城镇化的推进可从供给、需求、交流等方面促进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同时,对象国人口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市场规模的大小,对象国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文化产品的创新与传承需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而信息技术本身又可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及贸易方式,能够更便捷地将文化产品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带动文化产品的国际消费。双方的地理距离则对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贸易双方的地理距离会从交易成本以及偏好程度两方面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地理距离的扩大,会增加签订以及履行合约的成本,并加大两国之间在价值观、语言等方面的文化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阻碍作用。此外,对象国人均GDP和中国信息技术水平对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均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人均GDP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购买力水平,文化产品消费主要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较高层次需求,故对象国较高的人均GDP对双方文化产品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本研究所选择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并呈现负向抑制作用。人力资源是行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文化产业投入的变化情况,充足的人力投入会促进贸易,但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会抑制文化产品贸易。该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可能与我国国内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多而不精”问题有关。中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和产权距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前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原因可能在于文化事业费使用效率低下,存在“养人头”问题,有必要研究出合适的文化事业费投入规模及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方法。另外,目前中国产权保护自由度水平较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对未来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制定并完善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使文化创作者在面对侵权时有法可依,将是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强有力助力。
1.加强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品贸易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象国城镇化进程对中外两国文化产品的贸易影响显著。且在相关性检验中,我国城镇化进程与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均文化事业费等因素高度相关,从而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加强城镇化建设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贸易。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推动各地协调发展;推进由中小城市、特色县城和经济强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教育和技术等多元合作;在城镇化建设中支持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立足地区自然资源、民族特色、文化风俗等优势,把城镇化建设与风俗文化高度融合,推进文化产品贸易和城镇化建设的螺旋式演进。
2.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人员经费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水平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上,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文化产品注入科技力量,开拓精细化、专业化的市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打造知名文化产品和文化形象。同时,应丰富文化产品的载体,促进文化产品以电脑、Pad、手机等多样化形式呈现。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完善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或研究机构研发相关技术,逐步形成完备的文化产品价值链。
人员经费投入的合理利用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较为重要。为提高人员经费利用效率,我国应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优良的社会条件;搭配合理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同时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经费投入的监督与管理,提升产业经费使用效率,有效带动我国文化产品的贸易。
3.缩小产权距离,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在审批环节加强监管,建立并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知识产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为每一个环节提供法律及政策保障,促进文化产品贸易良性发展。
4.强化贸易交流,拓宽国外市场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对象国的各项指标对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影响均较为显著。故中国在文化产品贸易中,一方面,应加强与对象国的研究与交流,充分认识对象国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相关情况,趋利避害,获取持续健康的发展利益。另一方面,应通过拓宽国外市场,跳出对象国因素的局限,扩大对象国的可选范围。此外,为减缓地理距离对文化产品贸易的负面影响,我国也应积极加强交流,参与区域合作或签订贸易协议,推进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