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伟 李寿其 楼逸伦
内容提要:大数据技术在深刻改变人们工作生活与思维理念的同时,也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要认清大数据技术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主从关系,找准大数据技术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契合点位,把准大数据技术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融合尺度,使这把“双刃剑”成为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尖利器。
针对性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之一。要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要掌握思想底数、找准问题根源、定准教育方案、用对方法手段。而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数据搜集实时客观化、计算分析高效化和预测结果精准化,为掌握官兵思想状况、研判思想变化趋势、辅助教育决策等提供了可行且高效的途径,对于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技术不仅革新了技术,更深刻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改变了管理模式。大数据通过实时采集数据,整合和开放资源,深入挖掘分析,不断释放出数据的潜在价值,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实现对现状的客观描述、态势的快速掌控和对未来的精准预测,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带来巨大机遇。
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上,及时摸清思想底数是前提。受时间、事件、境遇等因素的影响,官兵的思想情况时刻都在变化,加之在传统的思想调查中,教育双方的主观“偏见”都极大地影响了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客观性,限制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时效性。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官兵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中许多都来源于官兵发乎本心的意识和行动,并且在数据处理中能够在实时变化的数据流中第一时间准确抓住关键数据,从而获取官兵的思想信息和价值取向。如,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实时传输官兵的训练、学习、生活等行为痕迹,网络日志可以提供官兵的浏览记录、聊天、游戏和短信消息等各种网络痕迹,经过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就能从中准确抓取到描述官兵思想、心理、认知的真实信息。这些实时的、无意识的、脱离了行政手段干预的动态感知,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教育双方的“偏见”和“样品”采集的滞后性(相对于人工采集而言),保证了对官兵思想底数掌握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预测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价值,其最显著的优势体现在大数据技术能将预测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描述性问题,最珍贵的价值在于预测结果能够辅助数据需求方精准决策,使下阶段的方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纵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研究实践,如何实现思想预测,一直是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致力解决的课题。但是,传统的思想预测始于研究者对官兵思想态势作出假设,根据假设方向进行定向定性的思想采样和分析,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加之采样研究工作的延时性以及作为“样本”的官兵出于各种考虑而蓄意掩饰的信息“偏见”和官兵思想变化的动态性,导致人工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受到局限。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官兵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预测计算,能够准确抓住导致官兵思想变化的关键事件,找到描述官兵思想变化的“拐点”,更好预判官兵思想的变化发展趋势,帮助教育者随时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提前作出决策部署,优化方案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大数据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即实现服务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提供“私人定制”型数据服务。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官兵个体差异、满足官兵思想多样化需求是“针对性”问题的基本要求,即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所谓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差异,着眼满足个体的阶段性需求,或者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与之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内容必须紧贴官兵需求,教育形式必须契合官兵喜好,方法手段必须匹配官兵特征。大数据的数据服务“私人定制”理念为军队实现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例参考。通过大数据技术客观分析官兵的个性特点、精神需求、行为和认知习惯等,帮助教育者“量体裁衣”,为官兵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匹配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投官兵所好”,从而实现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私人定制”。
我们在看到大数据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裨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正视大数据技术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带来的挑战。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性,内容上着眼于培养官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价值引导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着眼军队建设对官兵在政治、思想和价值上的要求,又立足官兵全面发展的思想需要。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将成为教育的主阵地,海量数据充斥其中,使得官兵获取数据更加容易。然而数据来源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其中夹杂着各种极易腐蚀和冲击部队主流思想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容易被部分青年官兵所接纳,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对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也容易波及甚至动摇部分官兵思想。只要官兵在互联网上点击阅读类似的帖子,大数据就会将此定性为官兵的信息需求,对类似的消息进行反复推送,极易混淆部分官兵的视听和价值选择,削弱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的根基。
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住受教育者的特点规律。具体来说,是研究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价值取向、接受习惯等,有针对性采取与受教育者各种特性相适应的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王、流量为尊,数据将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官兵数据意识的不断增强,不可避免会对涉己数据产生安全隐忧,自保意识可能会促使部分官兵有意制造虚假数据来应对数据采集;也有的官兵为了增加自己的流量,通过各种夸张、演绎等网络行为来吸引关注量,从而产生大量不真实甚至与实情相悖的数据,致使各种刻意掩饰、虚假的数据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虽然大数据具有数据清洗和过滤的功能,但只会对无效数据进行清洗、过滤,不会去伪存真、辨别真假。这些不真实的数据容易干扰大数据的计算分析过程,降低教育对象差异分析的可靠性,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教育导向的针对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定向作用与思想问题和思想需求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即教育导向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必须紧随官兵思想现状和变化趋势,符合军队发展和官兵发展的需要。而研判思想变化和需求变化趋势,即官兵思想预测,是教育导向针对性的主要参考指标。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为提高对官兵思想预测准确性提供了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大数据分析预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它的预测结果也就有概率存在偏差。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官兵购物APP的浏览记录来预测官兵的消费倾向,而官兵的浏览记录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其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就会存在一定概率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真假难辨的数据干扰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导致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比如,大数据检测到某官兵在淘宝网上有相当的运动鞋链接浏览记录,就有可能预测出他对运动鞋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这些记录可能是官兵故意为之以掩盖其真实购买意图。因此,大数据的预测结果虽基于客观的数据,但人为的数据干扰影响大数据的预测结果是完全可能的,若是完全遵循大数据技术的预测结果来确定教育导向,而不经过理性验证,就有可能导致教育导向的偏离甚至是失误,严重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大数据技术这把“双刃剑”,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大数据技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完全依赖,搞唯技术论,成为“数据奴隶”,也不应全盘否定,墨守成规,弃之不用。应该以主动的姿态“趋利避弊”,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使之成为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手段。
任何革命性技术的军事运用,都会经历一段长期的舆论拉锯,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大数据技术与针对性问题放在一起时,就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唯技术论”。认为,大数据能够基本甚至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完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可以将所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因素基本甚至完全交给大数据来解决。另一种是“去技术论”。认为,人的思想几无可能量化,大数据不可能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的决定因素,应该摒弃。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大数据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能置身于外。我们既不能把大数据“拒之门外”,也不能让大数据“反客为主”。必须认识到,大数据运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是作为一种外来技术、思想和模式嵌入进来的,对针对性的提升具有学习、借鉴和增效的作用,尽管大数据技术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潜力,但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问题,而是作为一种更好更优的服务手段,是处于“服务者”的地位。因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是“主干”,大数据技术是“枝叶”,“主干”依靠“枝叶”吸收的阳光发育,“枝叶”依赖“主干”提供养分生长。
两个不同事物能够共生共存,根源在于二者能够相互契合相互需要,大数据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也是如此。只有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位,使两者有效融合,才能避免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时沦为“标签”。首先,大数据时代,官兵的一切行为可以产生数据,他们的网络活动也会留下痕迹,也就意味着官兵随时随地不可避免地成为数据、制造数据。这些数据经过采集、整理、处理后,就可以成为揭示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和需求的数据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官兵的思想和行为问题、满足官兵精神需求的实践活动,两者在这一层面有着精准的价值对接。其次,大数据具有对官兵进行个体分析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性定制和整体分析提供了捷径,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要求不谋而合。
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对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来说是提速和增效,但不是颠覆和取代。这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对技术运用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应持的基本立场。我们要在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问题上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尺度,使大数据技术有效服务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增强教育针对性的“神兵利器”。所谓“变”,就是大数据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带来了思维理念、方法途径上的重大变革:在思维理念上,从定性定向分析,转向基于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定向分析相结合;在方法途径上,大数据的实时信息采集、全面客观描绘现状、精准预测未来等,使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的方法手段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所谓“不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不能变:即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导向的针对性不能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紧跟强国兴军的政治方向、紧贴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要求等基本原则不能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