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富道
“生是熊熊一团火,死是郎朗一串歌。山里人自有山里人的乐,生生死死都快活。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这是被称为《龙船调》的姊妹篇《峡江情歌》中的一段歌词,你知道它的词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的老战友牟廉玖。其人早已年过古稀,平常总喜欢跟大家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他的歌词中也经常有一些“哥呀妹呀”的词儿,所以在湖北文艺界,无论老少见了他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牟哥哥”。
牟哥哥小我两三岁,当兵入伍却先我三两年,我们先后调到武汉军区政治部机关成为同事,后来他还是我的顶头上司。
牟哥哥出生在鄂西利川大山里,从小受到清江源头活水的滋润,有极好的文艺天赋,到了部队就成为一名活跃的文艺创作骨干。这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土家族兵娃子,早早地进入大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化处,当了五年文化干事。随后,连爬带蹿,当上处长。文化部与宣传部合并后,又当上主管文化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那年头,他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中提拔得最快的一位,快到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应该的。1981年,他带队参加全军业余文艺会演,一举夺得18个大奖,其中多项就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记得那年春节前夕,他肩扛18个玻璃奖框,在北京站被人流挤断三根肋骨。1982年,军区政治部专门将牟处长管理的文化处的事迹通报全区,号召全区机关向他们学习。这在武汉军区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光荣纪录。
1984年,文化部与宣传部合并,为选拔宣传部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部长,政治部在机关和文体团队的领导层中搞过一次民意测验,几乎所有老同志都投了牟廉玖的赞成票,他便成了全军大军区最年轻的一位分管文化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
牟廉玖在武汉军区工作期间,善于发现人才,十分爱惜人才,下大力气培养人才。1982年,他得到政治部领导支持,将全区40名优秀文艺骨干,选调到军区文工团培训,并亲自担任培训队队长。三个月后将这些战士,全部提为干部,然后再返回基层任职。这些骨干,有的成了优秀的基层干部,有的成了军队和地方的顶尖艺术家。其中就包括全国著名作家阎连科、何济青,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王延新,著名电视剧导演习辛,以及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等。牟哥哥此举,既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也为部队和地方发现了宝贵的文艺人才。善莫大焉。
无论是30年的军旅生涯,还是20多年的地方工作,牟哥哥始终笔耕不辍,而且成果累累。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行政领导工作,创作于他只是业余爱好。1988年,牟哥哥从济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的任上,转业到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这个出身在清江河畔和龙船调故乡的土家汉子,就像鱼儿回归到了江河。深厚的土家族情怀,长期的生活积累,融合在一起,他的创作激情再次爆发出来。从此便迈入到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段。
2001年,在牟哥哥的筹划下,由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了首届全国民族文化工作现场会。2003年,由他任主创和艺术总监的《春满峡江》歌舞晚会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一举夺得4项综合性大奖。2004年,由他作词,并担任制片人的音乐叙事片在参加全国百家电视台电视文艺节目展演时荣获金奖。此后,由他作词的音乐作品,先后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分别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有的作品还荣获了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原创歌曲“十大金曲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屈原文艺奖特等奖,“最受群众欢迎的湖北名歌奖”。2015年,他成功入选“湖北省年度音乐人物”。2016年,他又荣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优秀创作者政府奖。
牟哥哥还创作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其中《恩施扬琴》《土家耍耍》《长阳南曲》也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最佳创作奖。
牟哥哥其人,可圈可点,事迹多着呢,不过我得打住了。牟哥哥最近将20年来创作的剧本精选结集,定名《清江有戏》,嘱我作序。作为相交40多年的战友、朋友和酒友,作为他多部剧作的第一读者,我只能勉为其难,来说说牟哥哥其戏了。
大约是2001年某一天,战友聚会,牟哥哥交给我两个剧本。几天后又一次见面,他急切地要听听我的意见。我坦诚地提了一些建议,随后他都认真进行了修改。过去,我只知道他会写个歌词,会写个曲艺作品,没想到,他竟然也能写戏,竟偷偷摸摸地写出多部大戏,而且部部都很精彩,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本书收录了6部剧作,有歌舞剧、歌剧、音乐剧、话剧,还有电影文学剧本,可谓品种多样、精彩纷呈。这些故事,除《诗酒黄鹤楼》外,其余5部都发生在土家的母亲河——清江沿岸。有关清江故事的时间跨度,从远古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可以说是“上下五千年,击水三千里”,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风情万种的巴土民族画卷。
包括《诗酒黄鹤楼》在内的历史题材的5部戏,都取材于历史传说。而这些历史传说,在文献资料上,都只是只言片语。这就要求剧作家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合理的演绎。歌舞剧《清江古恋》,演绎的是被尊为巴人之父的廪君和巴人之母的盐水女神的生死恋情。故事来源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原文总共也就200多字。牟兄就在这200多字上,将文章做足,将戏做尽。原文中的盐水女神是被廪君用计射杀而死,如果照此写来,就会有损于廪君的形象,不能为今天的土家人所接受。牟哥哥巧妙地将《计杀》改为《误杀》,又加进了“结发织衫”“悬棺厚葬”“化虎守陵”等情节,把这一段千古绝恋演绎得合情合理,感天动地。歌剧《巴蔓子》写的是巴国虎蕡大将军刎颈救国的故事,但现存的历史资料也只有明史中的百十来字。牟哥哥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蔓子夫人孙守玉这样一个人物。她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的第十二代嫡孙女。巴蔓子在国难当头时的担当精神,以及孙叔敖子孙世代“守廉如玉”的高洁家风,都是我们当今应该发扬光大的美德。
写戏之难,难在出戏。对戏剧作品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就是要“有戏”。尽管生活偶尔也会出现戏剧性,但生活本身绝不是戏剧。它必须要靠剧作家剪裁、集中、提炼,甚至是编撰才能成其为戏剧作品。也许正因为这样,剧作家的又一个名字才叫“编剧”。音乐剧《土家女儿会》的故事,原本只发生在恩施响板溪和石窑一带。牟哥哥舍弃了薛员外带女儿赶场选婿的传说,把女儿会放在清雍正“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下来展开。全剧通过土家歌王的孙女覃真真与容美土司王的弟弟田映如摆手定亲、中秋别亲、清江送亲、撒叶祭亲、驿栈聚亲和盛会结亲,把这一段纯洁浪漫的爱情演绎得起伏跌宕、风情万种。这样编排,既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揭示了女儿会这一独特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并带出了容美土司的辉煌历史。这种改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黄鹤楼下,有一“搁笔亭”,那是后人为褒扬李白、崔颢这一对诗友惺惺相惜的佳话而修建的。历史的真实是两人生前并不曾谋面,但现在的戏,却通过艺术手法,穿越了时空,让两人在千年之后,终于在黄鹤楼上饮酒舒怀,针砭了文坛“文人相轻”的恶习,带给了观众酣畅淋漓,舒服痛快的艺术享受。
牟哥哥是写歌词和曲艺作品的高手,他的这一特长在其戏剧创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本书收入的6部戏,无论是歌剧、音乐剧,还是歌舞剧的唱词,以及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的主题曲,插曲中的唱词都是剧本的亮点。这些唱词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琅琅上口,与剧情,与剧中人物,以及场景水乳相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
剧本的唱词与一般的歌曲的唱词是有所区别的,那就是剧本唱词不仅要抒情,而且还要叙事,要通过人物的演唱,交代情节的来龙去脉,推动剧情的发展。牟哥哥在这些方面已经展示十分娴熟的技巧,牟哥哥的剧作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清江有戏,土家有戏,牟哥哥有戏,而且好戏连台。作为老战友,在为之欣喜和祝贺之余,完全有理由讨杯酒喝。
我知道,牟哥哥只要喝酒,少不了要朗诵他的名篇《哈格咂》。
牟哥哥有戏呢,哈格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