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改进对策实践性探索

2020-11-29 22:38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公众素质

1 绪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个国家民族的评估不单单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指标,同时更应关注于当地人民的科学素质情况。放眼于全球各国的综合性实力竞争来看,不管是经济、科技还是国防等因素,从本质上而言,依然为人才方面的竞争,且最终势必表现在科学素质领域的竞争。就当前社会而言,民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可以确保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实现创造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让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可以有效性培育与提升国内民众确立起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及其思维模式,可以强化国民抵御伪科学以及封建迷信的自身能力,推动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前进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

2 科技传播的相关理论

科技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与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对同胞兄弟。然而,科技传播学的诞生却更晚一些。上个世纪的上半叶,在若干貌似毫不相干的行业内,陆续产生了部分关于科技传播的理论学说:新闻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科技新闻属于较为特别的新闻种类;科技范围中产生了研究怎样替科学家们提供有关情报信息服务的一门科技情报学;研究写作领域的学者们发现了科技写作的独特性;传媒学研究人员则针对农业范畴的相关技术扩散展开了探析等。上述研究最先仅仅是独立性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们日益地发觉到上述的探析均围绕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展开,即怎样促使科技能够有效地传播。20 世纪70 年代,部分和科技传播相关的国外专业术语愈来愈为常见,比如,“Science Communication”“Technical Communication”以及“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等。至此,科技传播学便成为了相对单独的研究范畴。科技传播的分析愈来愈备受关注。学术界不少学者都试图对其涵义展开界定。

质言之,科技传播指的是人类沟通科学技术信息的一种社会化的行为,是不同个体人之间、各类人群和社会之间,经由某类媒介展开科学信息的传播、接纳和反馈等一系列行为的称呼。其本质在于传播科学理念、彰显科学精神、推广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目的在于分享科学技术知识。科技传播被视作人类社会科学和技术体系出现与存续的主要前提,亦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科技工作者发现科学新领域与创造新的成就的基础性要求。假定社会和科技好比人的呼吸与循环系统,那么,科技传播即为连接二者的功能——肺泡内气体的交换,其为人类整个社会能够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核心步骤。

3 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现状

毫无疑问,公众科学素质被看作第一位的国力要素。综合国力的角逐又是人才的角逐,包括国民的道德伦理素养与科学知识文化素养的角逐。就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而言,公众科学素质现状已变成束缚国内综合国力持续性增强与深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根据2018 年9 月我国第十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的相关调研数据表明:国内公众科学素质的百分比达到8.47%,比第九次(2015 年)所调研的结果增加了约2.3 个百分点,仅仅为欧盟21 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像北京与上海等我国发达地区,当地的公众科学素质也只是美国21 世纪初的水平。同时,基于相关的调研数据表明:国内公众约12.8%的人依旧有着迷信的思想,该人群数量明显地超出公众科学素质群体的人数。再者,21.5%的公众还存在着“求签”的行为;25.7%的人群热衷于“相面”;13.9%的人群趋向于“星座测试”;19.8%的人群还是会查阅“周公解梦”的相关内容。显然,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现状并不乐观,全方位地提高国内公众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认真地执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速科技的推广和传播进程,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是整个时代赋予科技传播的历史性职责。

4 公众科学素养的改进对策实践性探索

潘文良等学者们认为,大众传媒正在日趋变成科技传播的核心途径以及构建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虽然电视依旧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事实上,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一些纸质媒体尤其是报刊期刊等传统媒体正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和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连部分研究人员以及中老年人群体都借助于手机等新出现的媒介方式来掌握信息并展开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应积极地转向于新媒体在整个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时的作用,同时仍旧抓牢电视在传播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摈弃传播伪科学的流言、谣言,用心做好品牌,有意识地展开重点人才的高等科技教育。具体可以从如下的几点展开深入的探索。

4.1 利用好新型媒介进行科技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问世,科技传播的渠道变得更为多元化,由在线同步信息与新闻资讯服务的日益完善到互联网BBS、博客、微博与微信等多种新兴媒介的日趋普及化,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接纳科学技术的途径日益便捷化,致使民众能够更为充分地掌握科技的多元化背景,紧密地注意到科技发展的最新状况,更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发觉到科技本身所蕴藏的无限乐趣。的确,在最近几年中,互联网可谓是科技媒体中的独树一帜,在传播科学教育、科技信息以及科普流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科技传播,显现出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以及沟通渠道方面的公平性和互动性等多种特征,是推广科技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公众获得最新科技知识的一个核心途径。

4.2 重视电视媒体的作用,强化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而电视媒体仍旧是占据比例首屈一指的方式。大众信息来源,主要来自媒体的报道传播。基于国内科协所公示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作为传统型的大众化媒体,电视依旧为民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一个最为核心途径,借助于电视媒体获得科技信息的公众比重是93.4%,和2010 年时的87.5%相比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其次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媒介获得科技的信息,其比重为53.4%,和2010 年时的26.6%相比,增加一倍多;而借助于报纸获得科技资讯的比重则在下降,仅有38.5%。

科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高端”等一类的标签,绽放出“深奥”的光彩。科学知识的形象广泛地获得受到认可,与此同时,相应的科技大众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也悄然地确立起来了。久而久之,百姓便对大众媒体所传播的科技信息深信不疑,甚至习惯性地以为其所传播的均为真理的知识,而没有任何的质疑和证实。然而,事实上,传播科技信息的从业工作人员并非是科学家,他们所发表的也不都是不刊之论。恰恰相反,这部分人只是发挥科技知识传声筒式的中介功能,因此,该群体自我的科学素质并不高,甚至是门外汉从而导致低级的科技知识错误也在所难免。

4.3 用心塑造科技传播的品牌形象

鼓励并支撑大众媒体培育出属于科技的金字招牌知名栏目及其产品,踊跃地打造出科技电视频道与广播电台节目,建设好若干拥有不少读者群体、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综合式科技报刊专栏与专版等项目,有目标、有计划地发行科普书籍、音像制品以及电子等出版物,构建起一系列在业内已形成规模化、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读物出版社;在民众所需与市场之间建立起动态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强化科技、教育、科普教学以及大众媒体等不同主体内部的合作,建立健全社会科普的动员体制。

另外,在塑造科技传播品牌形象时,不单单应确保一定量的电视广播科技节目,更应确保节目的质量,加大科技传播的投入比例,增加科技传播职业培训的课程数量,加强采编工作者的科技素养。应积极地激发公众对于科技的兴趣,满足公众对于科技的渴求欲望,创设贴近于民众、通俗易懂的科普品牌栏目。

4.4 有意识地展开重点人才的高等科技教育

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加大教育的投入比重,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科技教育,强化重点人才科技素养的培育。对比于美国科技教育的12 年时间,国内所设置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科技教学课程的时间不满3 年,可谓相形见绌。因此,科技教育不可忽略时间这个重要的因子。据此笔者以为,国内政府部门在基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加大教育的投资比重,加大学生们现实操控的部分以及科技教育的实践时间,从而有助于培育他们的科学观念、科学理念、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价值观。

再者,国内接纳过高等院校教育的人数比重明显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且国内公众科学素质显著落后于美国的阶段主要还是大学。很多专家学者指出,美国高校所创办的通识教育是确保当地高校生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的核心原因。反观我国高校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均采纳的是文科、理科与工科分家的范式。大学生们一进入高校大门之后,立即开始了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从而造成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之间出现了失衡的发展格局。当下,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参考国外成功高校的经验,打通专业的发展口径,强化综合素养教育,采纳通识教育格局下的分流式教学范式,且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专业课程选择及其系统化的学习进度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调动创造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生们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的均衡发展。

5 结语

一个人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就可以顺畅地阅读通俗期刊上所发表的科技类文章,可以参与到关于科技的社交论坛中,可以辨识国家地区基于科技方面所做出的决定,同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具备科技含量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总结科技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现状,据此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改进对策实践性探索。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公众素质
公众号3月热榜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