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更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紧迫要求,是保持出版业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国出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出版规模巨大、种类丰富、市场广阔,在书号紧缺、纸价上涨、读者需求变化等新时代背景下,出版管理部门、出版社乃至每一位出版人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一是书号严控收紧。作为图书代码的书号,具有唯一性、规范性和稀缺性,出版社需申请书号、经管理部门审批后才可出书,未经申请和批准书号的非法出版物须受到严厉打击。受书号限制令影响,近两年各出版社书号大幅缩减30%。对出版管理部门而言,希望通过优化书号配置、调控出版规模的顶层设计,促进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滥用书号、倒卖书号、一号多用等不良现象;对出版单位而言,业界纷纷表示对书号调控、出版社未来发展的担忧和焦虑,能否把书号的管控调节功能转化为催生优质出版的激励机制,解决好书号骤减对出版社造成的短期困境与做好书号长期统筹工作,是对出版业界的一大考验。
二是出版趋于同质化、平庸化,“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过去“书荒”的年代,图书出版要解决的是“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现在各类图书在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电子阅读平台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我们要解决的是图书“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图书种类杂、数量多、精品少,出版企业主题特色不突出,从业人员编校压力繁重但收效不明显,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会限制出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要坚决抵制图书特别是政治类和史学类作品的低俗化、娱乐化、随意化,着力避免同质化和平庸化是新时代对图书出版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是人民群众阅读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出版业界亦是如此,人们从以往在实体书店借阅或购买纸质图书的图书消费方式,转变为在网络平台或实体书店等多渠道获取纸质或电子图书;“碎片化阅读”、微阅读、快速阅读等阅读习惯颇受读者喜爱;互动式学习、个性化阅读、分享式品读的新式阅读需求为图书出版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出版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增长的多样阅读需求,成为制约出版发展的瓶颈难题。
出版高质量发展,是能够牢牢肩负起新时代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的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多样阅读需要的发展,是实现出版作品和服务质量优质化的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率高的提质增效的发展,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显著的发展,是实现出版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推进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出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内涵式、精品式、融合式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束数量型、粗放式的发展,开创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内容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没有好的内容,再奢华精致的包装也是徒劳。要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实现出版产品即图书作品内容的高水平高品质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发展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方式。优质内容的生产需要多方凝心聚力,实现内容创作资源的优化配置:专家作者有能力并致力于创作高水平作品;出版单位加强对内容的筛选、审读和把关;责任编辑注重对内容的精细化打磨;营销发行人员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从市场角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阵地的出版事业,做大做强主题出版意义深远。2018 年主题出版热点聚焦于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2019 年主题出版热点聚焦于宣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述中国故事、宣扬中国价值、传播中华文化;等等。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打造融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读物,提前谋划重要时间节点的选题策划工作,充分发挥重大时间节点对主题出版的关键作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需求,注重理论再研究、再创作,将传统话语模式转化成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年人能较好理解、感兴趣的语言,实现内容上的提质创新。同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这意味着对打造优质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更要实现作品内容理论精髓、地域文化特色与中华优秀文明的完美融合,使作品成为中国创作和中国智慧的良好范本,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
编辑是联系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的“经理人”,也是出版产业的核心要素。一位优秀的编辑能挖掘作者的无限潜能,明白读者的切身需要,促使优质作品走向市场、走近读者。一方面,大力提升编校能力和水平是图书高质量出版的必然要求。出版单位加强对编辑能力的考核,不仅需要保证编校质量“无差错”,更要对选题创意价值、编辑打磨功底、图书出版效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建立完善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和考核体系。优质图书不仅需要达到合乎出版的编校质量,更应是融入作者深厚写作功底、编辑精心加工打磨、能给人以启迪的精品读物。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图书高质量出版,牢牢肩负起新时代出版人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创新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激发作者和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传统图书出版方式转型升级。例如就图书加工而言,随着读者对图书美观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除确保内容高质量打磨外,还要求编辑用心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图书,从创意书名、采用风趣幽默的漫画、录制微课、阅听、二维码、App 互动等方式,实现图书呈现形式上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形式创新的同时切忌哗众取宠,包装、主题、形式不可“出格”,要把握好“度”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化、动力变革。出版业界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变革出版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包括图书产品、出版服务、渠道方式等的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出版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要把握出版新业态的产业方向,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模式与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媒体化的融合转型升级,运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等手段提高出版质量,实现产业发展升级。在缩减书号、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图书出版根本要求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单位要做好图书出版的统筹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切实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围绕时代命题做优主题出版,紧扣市场动态做强大众出版,推进图书出版主业的高质量升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