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探析*

2020-11-29 16:33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指标资源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通常各大高校科技基础较为雄厚,有关人员通过各种教科研活动能够获得大量科技研究成果,因此这部分资源能够激活高校教科研潜力,提升高校教科研水准的能力,其对于高校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高校长远发展而言意义深远,高校需要对其配置展开合理评价和优化。

1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系统

1.1 设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1.1 可操作性

在选取指标的时候,应该基于能够精准地将互动机制工作反映出来,从而有效选择共性明显的具备综合性特点的指标,以便保证数据可操作[1]。

1.1.2 全面性

如果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目的在于全方位考察这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使目的被充分反映出来,便应该保证输出、输入指标系统可以将大部分或者全部投入产出资源覆盖住,一旦缺失关键指标,将导致评价的目的难以被完整实现。

1.1.3 优化系统

在高校当中,配置科技资源的相关评价具有较为复杂的有效性,需要采用多项指标进行衡量,同时确保这部分指标相互间具备纵向以及横向的联系,其系统性极强。在此原则下,需要注重采用少量指标就能够将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情况系统、充分地反映出来。

1.1.4 目标导向

评价高校科技资源的配置,并非单纯将教育资源配置的情况与利用效率等作为目的,其更为关键的是经由评价来确保高校能够向正确配置方向发展,高校有关人员需要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1.2 系统的投入指标

科技人员数以及R&D 人员数。以上三者具备包容的关系,各项指标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属于二级指标的物力资源指标包含年末与当年固定资产总值、实验以及仪器设备值。其中的实验与仪器设备值无法全方位将高校科技资源中的物力资源情况充分反映出来,而当年的购置固定资产价值尽管可以将当年投入物资的整体水准反映出来,然而却很难从有关的统计年鉴当中搜集出来,因此可以优选年末的固定资产总值指标。

属于二级指标的财力资源指标包含科技活动费用的内部支出数额、生均科技活动费用的支出数额以及R&D 费用的内部支出数额[2]。

1.3 系统的产出指标

属于二级指标的人才培养指标囊括在校生的总数以及毕业生数。

属于二级指标的科学研究指标囊括三大检索拥有文章数量、R&D 的项目数以及学术专著数等。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当中便可以查出学术专著数以及R&D 的课题数这两大指标,另外两大指标一般可以以重点高校为基础展开统计,也可以按照相应需求间断展开统计。尽管两者均可将高校于科学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等层面的贡献反映出来,然而其可操作性并不高。

属于二级指标的服务社会指标囊括科技活动费用筹集数额、技术转让的收入以及专利发明的出售收入。其中,可以从有关的统计年鉴当中找出科技活动费用筹集数额。通常另外两项指标同样可以将高校的科技服务水准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反映出来,然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相应产出较为复杂,也较少,所以大部分年鉴当中很少会将其反映出来,较难收集指标数据。

1.4 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基础的评价流程

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为基础的评价流程如下。

属于二级指标的人力资源指标包含科学家与工程师数、确定评价目标:如果高校的科技资源体系拥有越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则证明资源投入较少时可获得的输出产品会较多,这样就会使资源配置越发有效合理。所以,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评价模型可以基本达到研究的预期效果。

决策单元(DMU)的选择:在DEA 中需要DMU 类型相同,也就是具备相同环境、任务以及目标。同时,在DEA中,需要DMU 数至少应为输出、输入指标总数的2 倍。

建立输出、输入指标系统:选取输出、输入指标时,最为关键的原则便是必须将评价根本归宿点、出发点全面展示出来,同时确保对具体内容进行的评价应明确、清晰。另外,有关人员还应对输出、输入指标系统当中较为明确的强线性关系予以高度关注,另外对选取指标的覆盖面与能够获取的程度予以全面考虑。

选取DEA 的具体模型:在评价高校科技资源的配置时,应该重点以传统规模技术的单一有效BCC 以及双重有效CCR 等模型作为基础,同时结合研究需求改进模型,使之成为衍生的模型。

评价分析DEA:合理分析DEA 评价结果属于整体评价的核心环节之一。如果借助此类模型展开评价的最终结果通过了检验,则说明定量分析的数据结果属于实用效果明显的数据信息,反之则应该对评价指标系统进行深入优化与完善调整。

获得结论:借助此模型进行求解能够得知DMU 受到各指标的影响、各类DMU 对DEA 的有效性、各个输出与输入指标间联系以及相对规模的实际收益状况等。

2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2.1 持续提升科技资源利用率

对合理科技资源的配置加以掌握,将效益当作核心,对资源利用率进行优化。从本质上来看,对高校的科技资源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便是有效分配相应资金,进而确保可以利用有限投入的经费使科技效益实现最大化。如今,各大高校的办学成本属于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是否能够使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得以有效落实,将受到此要素的直接影响。所以,有关人员必须注重相应成本管理和考评工作。实际管理阶段,应该保持勤俭,对资金的运用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对高校所有科技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同时确保在资金运转阶段对其展开有效管控[3]。

对人力资源加以优化,对用人制度加以深化,以便合理整合高校的科技资源。能够按照高校日常管理的人员以及机构展开科学设置与安排,落实教师聘任制、全员聘任制以及职员制等。对机构的设置以及管理组织整体架构加以优化,使之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防止消耗、浪费资源。对分配制度进行改善,逐步落实合同用工、竞争上岗以及公开招聘等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打造出入有序、较为稳定的教师团队。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措施与政策,为人才创设出可以对其进行创业激励且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全力发挥出人才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创造性,引导人才将自身内在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经由对高水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益、效率得以提升。

2.2 加大人力资源的建设力度

加大人力资源的建设力度,需对科技人力资源加以合理配置,对相关资源进行科学组合。

对科技人力资源加以合理配置,需要确保资源具备有效的流动性。其流动模式重点为:①计划人才模式。在此模式中,国家对人才进行统一调配,尽管可以从整体角度把控人才架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集中较为有利,保证发展项目得以顺利落实,然而此模式与当前市场经济中人才流动的灵活性、经常性并不相符,使得此类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②市场调节更自由的模式。在此模式中市场将调节人才流动,借助竞争机制和供需规律展开流动。尽管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确保人才得到高效使用以及合理配置,然而却难以从宏观角度对其整体结构和规模加以把握,进而导致人才盲目进行流动。③全面结合市场和计划的模式。此模式不仅彰显出市场机制重要作用,保证人才实现科学流动,还注重经由宏观调控和行政、经济与法律等措施确保市场有序、规范运作。事实证明,此模式属于当前高校配置人才资源的最有效模式,各大高校需要对其予以高度关注,结合分类管理的要求标准,以个人以及用人的自主权为核心,对用人制度加以完善。

此外,利用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一般需要合理、积极地结合信息资源、财力与物力,有效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为人才的成长创设出相应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从而使人才具备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全面落实管理制度的改善和优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构建对应的激励以及考评系统,对相应资源展开充分利用。

2.3 强化信息平台的全面建设

高校有关部分需要基于自身具备的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全面建设高校自身的科技人才数据库以及动态科技成果的数据库,确保高校、区域和系统实现分级协作管理配置科技资源。重点依靠人才交流中心和科学技术构建转移技术的系统,以便使高校自身的智力、知识等资源实现社会化发展与应用。同时,还应确保企业、高校间信息交流的途径畅通,实现高校科技资源的科学配置、有效开发。

3 结论

总体而言,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负责人员在完善相关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对此项工作展开合理评价。对此,必须构建较为完善、合理的评价系统,而各高校负责人需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采用最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而从资源利用率、人力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信息平台的建设状况等方面出发,提出最科学的优化配置途径。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指标资源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