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伟(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中国封建时期的朝代更替上,元朝是少有的边疆游牧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还是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元朝的历代统治者对南宋遗民采取了一种压迫和歧视的,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化,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这种社会变化同样也引起了绘画方面的巨大变革。在山水画方面,元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当属赵孟頫以及元朝山水画四大家。他们都是苏浙一带的文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比较特殊,元朝末年,社会混乱,兵荒马乱,各地反元义军风起云涌,他们在生活和仕途上不顺,遭遇种种困难和阻碍。并且在绘画方面又都曾经受到过前朝山水大家的影响,通过绘画,他们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心情和生活。本论文以《青卞隐居图》为例,重温王蒙的绘画特色和艺术影响力。
王蒙是在文人画繁荣的元代长大的,《青卞隐居图》也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作品。文人画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文人墨客等人的绘画,题材多为梅、兰、竹、菊,一般用“写”的方式作画,代表画家的心志和理想借物言志,托物喻人,这种绘画我们可以称之为文人画。王叔明的《青卞隐居图》在绘画创作方面其实也受到外祖父等人的的一定影响,因为赵孟頫曾经也画过卞山。《青卞隐居图》是王蒙在隐遁山林长达数十年里创作出来的,假如没有他对隐居和入仕的矛盾心里情绪,兴许就不会有这幅传世佳作。从某些方面讲,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了王蒙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元朝山水画其他的画家对王蒙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根据有关历史的记载,王蒙非常谦虚好学,并且多次向当时的绘画大师求教,在绘画方面非常下工夫,一直到元朝的末年,王蒙结束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游历学习的生活,真正开始隐居山中,也正是在这游历学习的十几年中王蒙包揽名山大川,积累沉淀了深厚的绘画功底,形成了成熟的绘画风格。王蒙虽然没有隐居在青卞山中,但是他对卞山有着一种十分亲切感情和创作灵感。而王蒙所作之画也并没有完全绘画出现实之中的卞山,而是在有必然依据的基础上描绘他心中的卞山,此时王蒙伤感、焦虑、纠结。王叔明就是在如此焦躁不安的心境和慌乱的环境中绘画出来了这幅《青卞隐居图》。
王叔明的这幅传世经典之作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自从这幅画问世以来,经过许多美术家、收藏家的珍藏和保护,才得以流传至今,从而让我们得以亲眼目睹王蒙的这幅经典代表作品,重温了六百五十多年前王叔明创作之情和画中流露之感。
所谓山水画的构图我们一般也称之为布局以及章法,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非常之重要。它更能决定一幅山水画的成功与否。山水画的构图一定与绘画的立意相结合,从而实现画面的统一和谐和。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写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①。
王蒙这幅《青卞隐居图》采取了立轴全景式构图的形式。画出了卞山从山脚下到山顶的风景,画中山势险峻,树木茂密,结构严谨。这幅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三个层次是相连接的,而不是作了区分,这种构图方式更加突出了画面的整体性以及和谐感。我们纵观这幅画的整个画面不难发现,山的大体走势呈现“S”形,这种形状使得整幅画中的山势有一种弯曲之势,“S”形的山体构图也可以是山体给人们一种绵延的效果。王叔明似乎想用这种构图方式突出山峰与画面的运动之感,使得整幅作品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好像不受任何外在势力的限制,我们仔细分析,这种力量不正是王叔明所要传达的嘛。这种生命的活力和自由的隐遁不也正是王叔明所向往的嘛。
王蒙除了师法董源、巨然,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黄公望。然而就整幅画中的笔墨技法而言,这幅画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线条特别多,不管是画中的树木山石,还是远处巍峨的石头,几乎都是用很多很多的线条表现在画面上的。王蒙作画喜欢用解锁皴以及牛毛皴,在用笔上喜欢干笔和湿笔互结合起来使用,山间林木或勾或点,呈现出来一种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画风。王蒙也正是经过这种新的作画格调来抒写胸中意气的,只是王蒙作画用这一种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特点方式来表达他的艺术风格和元四家中的其他三位应有很大的不同。
《青卞隐居图》中的墨色的应用更是非常的讲究,我们经过细细的剖析画面不难看出,王蒙在创作此画是先用淡墨湿笔来勾画出山石和树木的轮廓,并用淡墨皴擦,而后一步一步加浓,从而表现一种苍茫、清秀、古朴的艺术效果。明代画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曾经赞誉此画为“天下第一王叔明”②。可见此画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在绘画界享有的地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当中,线条是很重要的一种变现方式,它不仅仅是用来勾画轮廓的,更重要的是用来达到一些皴法的技法体现。然而,大家能够看到《青卞隐居图》中的线条尽管密密麻麻,然而每一笔却都有一种劲道,可以说是笔笔入木三分。元朝初期的绘画理论家、画家赵孟頫就主张作画要有古意注重仿古,如果没有古人的意境,那么绘画再工整、和谐,然而画面也是不成功的,也是没有意境的简单的一幅画,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绘画理论,主张以书入画。由此可见,王蒙的绘画也深受外祖父赵孟頫绘画主张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作画时的笔法和墨法的变化上,受“书画本来同”理论的影响。理论主张、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国家政策总是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绘画。
王蒙之所以年轻有为,而后终自成一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卞隐居图》就很好地展现了王蒙的深厚的绘画功底。他通过构图的方式和笔墨的运用来变现山势的险峻,树木的茂密。通过整幅作品传达一种不安的气象,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感受尽可能的在画面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已达到作画的最初目的。他这种隐遁与入仕的矛盾心理在整幅作品中表现的相当突出。王蒙的这种心理也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南宋灭亡后,蒙古族建立元朝,实现了少有的由边疆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还是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元朝的统治者对汉民当然是采取了一种压迫和贬低的政策,在元朝蒙古族的统治下的中原的汉民地位十分低贱,和乞丐差不多生活的十分贫苦,儒生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在元朝的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这样就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化,因此那些文人士大夫们悲愤、失落,他们采取了消极的态度,隐遁山林,从而逃避现实不断反抗。他们常常寄情于山水,以绘画作品的形式来体现本身的心情和生活情味。《青卞隐居图》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意气”“自娱”,而不是趋附于社会的审美喜好,表达一种伤感、隐遁的思想感情,从而反映了王叔明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的矛盾心理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在王蒙众多的作品中,《青卞隐居图》之所以能成为他的经典代表被后人广为称赞,就在于这画不仅在绘画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向世人传达的一种艺术思想,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之中,但艺术却又比生活更高。
王蒙是元代绘画技法最为完善的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注重笔法和墨法,讲求格调,并有必然的现实山水为根据,除了《青卞隐居图》之外,王蒙的山水画还有《葛稚川移居图》《春山读书图》《太白图》等,都在作品中经过山水来抒发他本身的思想情感,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元代山水四家,能够发现他们的绘画题材是比较少的,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了一种伤感,无奈的情绪对这个社会无可奈何,都是经过作品反映了时代动荡之中无可奈何而又力图超脱的复杂矛盾的想法和心境。因为王蒙的家庭背景良好,少年期间又有外祖父和舅父的教育和指点,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旨。明代绘画理论家、画家董其昌认为王叔明“若于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③。可见明代董其昌对王蒙山水画的推崇和认同。其实,王蒙的山水画的进步花费了数十年的功夫,而《青卞隐居图》也能够称得上是代表王蒙绘画风格的经典作品。明清以来的不少画家在绘画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王叔明绘画格调的影响,其中,在明代初期的山水画大家也受到王叔明绘画技法的影响较大,发展到明朝后期,绘画理论家、画家董其昌更是非常欣赏王蒙的绘画,在近现代历史上,画家齐白石、张大千等人也曾深受王叔明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其中,张大千曾经说过“皆一时妙绝之尤物,王叔明‘青卞隐居图’尤为惊心动目”④。由此可见,元代以后历史上的绘画艺术大师对王叔明艺术绘画技法的肯定,他们对极力推崇王叔明的绘画,然而王叔明的作品对明清以来的绘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从另一方面看出,王叔明的独特绘画艺术风格以及精到的笔墨技法对后世众多的启发与影响,特别是《青卞隐居图》是最能代表王蒙深厚的艺术功底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此画中他以深厚的艺术技法和繁密的用线,将山水画的意境“写”的淋漓尽致,并且也将元朝书写性情表达心志的山水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王叔明的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明清以后的文人绘画的发展,也给我们学习绘画提供了一种技法上的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90.
② 蒲松年.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66.
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34.
④ 傅申.张大千与王蒙[M]//上海书画出版社.王蒙研究(朵云65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