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阈下农村小学法制教育的困境及路径
——以两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为例

2020-11-29 13:37白莉莉
法制博览 2020年3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白莉莉 尚 静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两水小学法治教育凸显的问题与分析

(一)单一学生评价体系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难具体落实

当下在封闭且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将学生成绩作为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优良、教师教学能力、学校教学质量评定等在内的各项指标评价的标准,这就使得学校依旧只注重评价考核范围内的教学任务,因过分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在期末教学质量评估的范围内,从而就忽略了该课程的学习,或者是只留在形式层面上。两水小学的教学课程任务中虽设置了该课程,但因不是教学考核评价的课程,只是在形式上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当做学生课外学习的一部分,使得低年级学生仅仅接受语文数学主干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也仅仅只是取决于语文数学的成绩,这种教育模式明显与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从而拉开了与城镇学校学生的差距,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法治教育的启蒙。

(二)教师队伍不合理,整体素质较低

近年来两水小学虽有新的教师补充,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受到打击,教师们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心,这对两水小学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两水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整体素质较低。通过调查了解到两水小学的教师普遍学历低,必然导致教师知识能力欠缺、教育理念落后。在两水小学有不少的本地教师,地方方言浓厚,方言教学,无法适应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单一

其一,当下中国农村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待遇普遍较低,使得乡村教师严重缺乏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两水镇就是一个缩影。两水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来自本地的任课教师或者是从周边村庄因学校撤销后被分配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长期在农村或者是调配到农村,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激励和升迁,使得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抱着一种得过且过准备混到退休的态度,逐渐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缺乏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农村传统观念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两水镇也不例外。传统观念农民认为,上学考大学是学生离开农村的一种途径,不仅家长有这种观念,就连学生和教师,包括学校同样也有这种观念。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代价将孩子转入条件好、教学质量更高的乡镇或者县城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学生不断减少,甚至有些农村学校无奈被撤销,导致教师更加缺少对职业的热爱和认同。

其二,由于传统观念和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两水小学教师的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考核要求,一整节的课堂,只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作业本上抄;或者是教师读,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读,至于读的准不准确不在考虑范围内,只要学生会就可以,使课堂缺乏了互动性。长此以往,在这种授课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从小无疑就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老师没教的不会;老师没说的不学;与老师不一样的就是错误”。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创造性,缺乏独立探究事物的能力,进而导致学校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学生法治教育被形式化。

二、法治建设视域下农村小学法治教育的完善

(一)健全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由于农村自身的封闭性,加上人们注重成绩的观念和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得农村学校的课程仅仅围绕考核范围内的语数英三科目来教学,即使是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也经常被挪用,这样就使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主干课程的学习上,这就使得学生不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能获取有关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课外知识,学生从小的教育就无法受到道德与法治方面知识的熏陶,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意识。因此,农村的法治建设就必须要改革农村学校教育模式,注重实践课程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健全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教育文件,完善多元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包括学生评价标准和教师提升考核机制;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仅仅依靠学生成绩的整体情况判断一个学校的发展,甚至是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实践成绩用来评价学校的发展。

2.学校教学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学校教学在保证学生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落实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从小在课堂上了解相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知识。在期末的考核中将实践课程纳入考试范围,以此来督促教师教学,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转变教师只注重考试范围内知识的讲授的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村教育传统观念,就无法提高对农村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无法实现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整体建设;无法在教育上提高落后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推进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也不能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3.教师优化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诚然,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环境、课堂互动、积极、基础、全面与个性几个要素组成的,其中互动被视为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一节高质量的课,是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结果。不是由老师独自去完成的,而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学习的,这期间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然而农村学校教育恰恰与其相反,因此,作为教师个人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须做到: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科。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自己先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和学科,那么他才会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身教育事业,全身心的在每一节课上投入精力。所以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教师要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这将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初动力。

(2)《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学习为中心,以法治实例为导向。“课堂教学是围绕一条以带着问题为始端的线,让教师有话说,让学生有话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不能将所有的授课内容只是写在黑板上供所有学生去抄写。教师应带着一些法治问题引导学生去交流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从小培养敢于去思考法律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方法。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农村人们的文化水平和人们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有多深,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农村的有效推进。不论是从教育角度还是法律人角度来说,两水镇学校教育和法治建设只是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一个缩影,对于我国农村教育和法治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发展农村教育和法治建设的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迫切期望农村教育有所改善,使农村教育能真正成为培育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扭转农村传统法律意识观和当前广大农村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