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颜斌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医疗卫生行业的精神风貌,也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改善行业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目前医院管理的重点及难点,能否构建和谐的医患环境,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德顾名思义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处理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指导原则。医风就是在一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行业风气。医德医风是一种职业道德,直接联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疾病痛苦。医德构成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风是医德在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医院的灵魂,是医务工作者形象的展示。
目前医改工作已经逐步迈入深水区,医德医风也要适应和跟上时代步伐。而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又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入再多,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群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不满意,“医改”就不会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抓好医德医风建设,用“医改”促进行风,用行风推动“医改”。
医院医德医风的好坏,直接反映着这家医院的文化和精神风貌。而建立良好院风的关键就是要积极搞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自己对患者承担着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
医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服务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虽不是很高,但对患者认真负责,拟定的每一项诊疗措施都经过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就好;相反,如果医务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虽然水平较高,但粗心大意,常常出现差错事故,就谈不上好的诊疗效果。为此,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为患者创造出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医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在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也在变。传统的医德观念正经受着巨大变革的冲击而产生变化,医务人员产生的道德失衡、失范、失调等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已是迫在眉腱,应通过医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观。
2、提升素养。医生除了关心病人、钻研医术外,还必须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今天,医生对于患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绝对权威和诊疗过程的唯一决策者,他们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真诚沟通,共同参与诊疗过程,不仅需要患者接受治疗的结果,更要使患者理解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医生要诊治患者的疾患,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不仅要尊重患者还要尊重法律,不仅要提高医术还要提升人文素养;在医疗费用激增的情况下,医生不仅要看好病还要算好账;在预防为主的理念下,医生不仅要进行健康教育,还要承担起健康促进的职责。
3、提高服务意识。医务人员应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诊疗手段和药品不断出新,病人该做什么检查、该吃什么药,具体的诊疗过程只有处于一线的医生心里有数,这就更需要医务人员有高尚的医德和医术,做出对病人有利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与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化,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医疗服务中患者既要求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好,对疾病治疗的效果也提出很高要求,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没有把为患者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服务意识差,态度生硬,服务不到位,这自然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为此,要增强医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以细心诊治,热情服务,将临床实践落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使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4、加强沟通。医务人员要如实向患者告知病情,但要注意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医务人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并且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将病情、诊疗措施以及有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如实地告诉患者,使患者及时了解有关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本人对疾病诊治的相应权利。医务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效果,注意说话方式和态度。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医院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治百病,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以估计到的治疗效果只是一个概率,这是医学的特殊性。其次是告知患者医疗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其了解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最后给患者和家属讲述其病情,以及围绕该疾病的治疗和用药情况。
5、按技术流程操作。实践证明,大量医疗事故发生是没有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操作造成的,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扎实的职业道德素养所致。因此好的医德医风可以弥补医疗技术的差距,更可化解医患之间的隔阂和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