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央视纪录频道融媒体纪录片的新呈现
——以《夏日绿皮车》为例

2020-11-29 12:44
科技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百态绿皮纪录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纪录片与新媒体“跨界融合”,受众呈现年轻化的趋向,收视偏好细分,且追求收视氛围的轻松化,传统纪录片厚重冗长的形式已不再适应当下大众的碎片化观看习惯。基于新背景带来的思考,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纪录频道于2019 年10 月21 日起进行全新改版,其中包含央广网所介绍的“主打‘9 视频’融媒体跨电视端、移动端、PC 端的短视频时段”,“以轻松有趣、底蕴深厚的调性打造风格化新纪录片形态”,吸引更多短视频爱好者与年轻人的观看。《夏日绿皮车》是改版后第一批亮相该时段的短纪录片,拥有共10集与每集15 分钟的轻体量,并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反映当下一种热点纪录片现象。

1 选题立意:“绿皮车”为切口反映生活百态

《夏日绿皮车》是一部典型的社会人文题材纪录片。纪录片所选择的K728 绿皮车从哈尔冰行驶至昆明,历时63 小时从中国最北端抵达最南端,在这样公共的场所呈现人最真实一面的状态,选题角度独特、鲜活而“接地气”;以“绿皮车”为故事空间载体的差异化视角亦有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片记录的主人公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不同阶层、身份人物的真实命运,能够引发受众的“共情”,以个人故事的小切口呈现世间百态,反映问题也沉淀生活中的温情。

2 视听表达:适应大众审美语境,别具风格化

2.1 纪实性与鲜活化的视觉呈现

影片带有央视纪录频道传统的强纪实性与社会题材的创作优势,用镜头充分捕捉并记录人物最生动自然的状态,为观众呈现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在众多碎片化、娱乐化的互联网短片中成为具有自身表达风格的一股“清流”。

《夏日绿皮车》受到火车空间的局限性,多采用中近景与特写镜头,但这样的景别恰到好处地再现了特定空间的真实感,并展现此刻人物的姿态与心理情绪。例如《毕业生》中用俯拍角度的特写展现杨旭谈话时略带羞涩的状态,还原当时狭窄的火车过道的空间感并刻画人物形象。在融媒体发展的当下,观众通过移动端小屏收看具有细节放大与感染力的镜头,更有利于理解影片人物,拉近心理距离,引起情感共鸣。除此,影片也采用大远景展现火车行驶状态与不同地域的风貌特征,使画面表达富于变化,同时也将故事情绪延伸。

此外,《夏日绿皮车》的包装更加鲜活,创意手绘的宣传海报时尚而不失故事感,令人眼前一亮;每一集片头都会出现“夏日绿皮车”的手绘片名与特定的分集标题,生动活泼,具有创意,更符合当下年轻化的审美。

2.2 平实与富于关怀感的声音表达

《夏日绿皮车》在15 分钟的体量中并没有使用配音解说,而是将旁白字幕以普通宋体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具有个性。正如每一位人物的出场都有字幕显示姓名与身份,在空镜部分又显示他们的背景、去向或故事,在保持纪录片原生态与完整性、不打断每位人物活动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向观众传达必要信息或纪录片的价值观,让观众主动认知人物的生活、有所体会;又如最后一集《再见平远》的片尾,“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接触陌生,观看聚散,记录命运”的字幕配上温暖、抒情的音乐,无需直接解说,平实而关怀的情感自然流露,令人动容。

保留同期声还能够体现地域风俗,具有社会关怀感。在这样一趟自北向南行驶的列车上,不同家乡、民族的人拥有不同的口音,一定程度上从微观角度呈现南北不同地域的特色,从宏观角度展现一辆列车凝聚起中国百态,真实而自然。

此外,不同于央视纪录片以往宏大深重的风格,《夏日绿皮车》的配乐更轻快、有温度,烘托人文关怀的同时更富于灵动性。例如影片中出现独具个性的年轻人物会配以时尚轻松的音乐;片头片尾都采用快节奏的音乐,这些都较为符合当代年轻人及更广泛大众的审美习惯。

以上这种精简、轻巧而不失纪实风格的剪辑,显示出纪录片以新表达形式传播新受众的趋势,契合当下大众的话语体系与审美语境,契合碎片化的网络传播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纪录片的紧凑性与趣味性。可以看出融媒体纪录片的转型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

3 叙事策略:在“轻”体量中变通新思路

《夏日绿皮车》为时长“做减法”的同时,也呈现有趣而不失营养的内容,符合受众“短、平、快”的观看习惯。纪录片变通传统单一的叙事思路,以内涵价值的巧妙层递,令观众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

3.1 以“攀谈者”的视角问寻人生百态

导演在手记中提到:“我没有想到一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也如此依赖‘攀谈’。”绿皮车创造了陌生人彼此的交流空间,剧组将视角定于“攀谈者”,邂逅陌生、并与拍摄对象建立起一种平等与尊重的关系,主动问寻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并将彼此谈话作为纪录片摄制的一部分,形成一种叙事新意。而问寻到的人与故事都是最平实、具有生活化的,且并没有“避讳”现实生活痛点。“地气”触发观众“共情”,令人在不断体察中收获感动与思考。

最具典型性的“攀谈”是《萍水相逢》一集,主人公小秦起初不愿面对镜头,警惕、谨慎是他的个性,但通过与另一位“乘客”建立信任、层层交流,小秦讲述出自己赴外地打工遭骗的生活经历……纪录片在记叙这一故事时,也采用“正反打”镜头呈现“攀谈”,并采用一定的特写镜头刻画小秦的状态。这种叙事策略亦使观众在与影片人物不断的“攀谈”中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察人生百态,获得别样感受。

3.2 散点透视结构与细节叙事

宏观整体,《夏日绿皮车》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结构,内容覆盖的是社会百态,但凝结的都是人们奔赴生活下一程的意蕴与感情基调。微观分集,不同的人物因身份或观念的相似性而被纪录片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毕业生或升学生面临着选择、还乡人对家乡充满眷恋等9 个主题,各色人物与故事透视出生活的“原味”。

在这样的结构下,纪录片并没有为叙事“做减法”,而是侧重以“小细节”叙事,拍摄多位平凡人的个性化生活细节,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与立体化,贴合观众收视心理,引发情感共鸣。例如《步履不停》中记述了刚刚结束徒步跋涉的公务员张晓华,他向镜头展示开裂的登山鞋,讲述与朋友独立旅行的历程,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不会停下追求美好的脚步,他们紧随初心,步履不停,令人动容。

3.3 二元辩证空间折射深层内涵

《夏日绿皮车》采取辩证的思路对人物与社会环境进行刻画,纪录片不仅记录车厢内的故事,也跟进人物车厢外的人生,塑造戏剧化的叙事。正如《一日夫妻》一集,剧组与一位妻子在车上的攀谈只是记录的开始,她即将带着儿子赶往贵阳与丈夫汇合,开启新生活。车上的妻子努力设想着美好的未来,下车后的真实情景却是贫瘠而窘迫的一切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生活,理想与现实错步分身,又一体无碍地对接在一起,让人体会到其中的落差感与社会现实的残酷法则,纪录片亦由此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创作内涵。

4 结语

以“9 视频”栏目下《夏日绿皮车》为代表的融媒体纪录片具有新变化,在继承央视纪录频道社会纪实经验与优势的同时,更注重当下年轻受众与最广泛大众的收视需求,以短而快的形态塑造有态度、有深度的内容,兼具风格化、趣味性与可看性,成为一部在全媒体矩阵播出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能够为融媒体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创作经验。

此外,从央视纪录频道的全新改版可以看出:传统主流媒体纪录片顺应时代发展,融合新媒体平台与技术,诞生体制“轻量”、内涵“丰满”的新纪录片形态,已是一种热点现象;坚守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寻求创新的视角、鼓励年轻化的创作思路,已是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

猜你喜欢
百态绿皮纪录片
绿皮火车上的“移动自习室”
地铁百态
百态树纹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GREEN TRAIN BLUES
再见,绿皮火车
广西告别“绿皮火车”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