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思想方法和领导风格

2020-11-29 12:11
创造 2020年2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650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的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靶向发力的精准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法,铸就了习近平科学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有其鲜明的执政风格。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卓越的领导能力,集中全党智慧,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工作思路新、招法实、规矩严、效果好,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相适应,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培养领导干部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直面问题的强烈忧患意识和领导魄力

2013年11月,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习近平一直强调要居安思危,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初任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就直面问题,毫不避讳,他说:“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在俄罗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习近平指出,中国也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我们正在采取措施解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面对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谈到,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疫苗问题,习近平指示,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要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完善我国疫苗管理体制,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引用前人的故事、名句,以古鉴今。“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常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提醒自己“常怀忧患之思”。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奢糜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巨大危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立于不败。

二、标本兼治的思路与举措

急症选西医,治得快;缓症选中医,去病根。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入推进,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愈演愈烈,习近平提出并贯彻“打虎拍蝇”“猎狐”“零容忍”等“治标”理念,他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十八大之后不久,改进作风的重要一步,“八项规定”出台,成为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的基础底线,“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万多起,处理20多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0万多人。”国家集中整饬党风,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继提出“八项规定”几个月后,自上而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序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近平强调,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五年来,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是防范贪腐问题的长效机制还没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打虎拍蝇”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兹生腐败的土壤,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根治腐败的治本之策。近两年来,调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加强巡视工作、加快海外追逃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反腐部署使得反腐败体制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既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又健全制度,扎紧笼子,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标本兼治”成为了习近平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三、遵循规律的科学谋划

遵循规律“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习近平说:“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恢宏的战略思维,令人豁然开朗。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四、“习式语言”平易近人又引人入胜

“片语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辱国。”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语言风格是一个人驾驭和运用语言的本领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讲好群众语言,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升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的语言风格,“或大开大合,或娓娓道来,或振聋发聩,或和风细雨,或酣畅淋漓,或回味无穷,给人以新风扑面的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力量之美”。[1]他的“习式语言风格”既是我们学习群众语言的生动教材,人们爱听、爱读、爱看,也是其亲切感和震撼力兼而有之的领导力来源,是领导能力、治理思路和执政风格的折射。纵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其语言风格形成的独特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表征为以下几个方面:

引经据典,擅讲故事。无论是会议上发言,调研时讲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习近平都善于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用故事传情达意,感染别人。他引用的典故,洋溢着“中国智慧”,他讲述的通俗而深刻的故事,彰显着“中国力量”,这一语言特色折射出了习近平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成就了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无不传递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等,彰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格局,体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大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胜者观蛟龙”等等,既有“修齐治平”的成长之道,也有“栋莫若德”的治国之道,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习近平通过讲故事,讲述治理之道,二世而亡、黄炎培之问等廉政故事,讲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把泪焦桐成雨”、康熙不取灵芝的品格故事,讲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英雄出少年、治学三境界等励志故事讲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谁就会拥有话语权”。[2]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习近平的内政外交中,抽象理论通俗化、深奥道理浅显化,故事让他的思想变得易懂、易记、易传播。

接地气,大白话,讲群众语言。长期基层工作的经历,使得习近平和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话语风格自然又贴切。比如,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党不能沦为“私人俱乐部”;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3]反驳中国威胁论,他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谈解决全球性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能为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凡此种种,无论内政外交,都有一些活泼有趣、非常生活化的语句传播开来,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被媒体形容为“极好地传达了亲和的形象”,展示了“中国魅力”。

拉家常似的敞开心扉、谈心式话语平易近人。讲话是一种交流互动,和群众打交道,习近平不打官腔,不抬官架,话语中充满着亲和、随和。2015年元旦前夕,他发表的新年贺词中,用流行网络用语称赞干部们“也是蛮拼的”,表示要为他们“点赞”。2016年新年贺词中,“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鼓舞了全国人民。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苗族大妈石爬专把习近平迎入家中,非常客气地问习近平:“怎么称呼您?”习近平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首次谈到“精准扶贫”他说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谈到民生,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没有高调和口号,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和引导人。

思想深邃,讲话有气场。习近平讲话,大开大合,有很大的气场。比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能一口气说出10多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和大量俄罗斯名著。他在阐述中国梦时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谈到中阿关系,他提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国品如人品,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要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对党走过的92年光辉历程,他高度概括为“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3件大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娱乐至死的裹挟,要求铭记英雄功勋,守望共同的历史记忆。

敢于亮剑,引起共鸣和民意井喷。谈现象、说问题,习近平敢于“唱黑脸”,直面矛盾。比如,说到干部作风问题,他批判“作秀”,不能虚情假意对待群众;他直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强调绝不能让群众为难;说到干部本领恐慌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毫不留情;讲到特权现象,他谈家风,谈民为本,直指病根;“山头主义”“关系圈”“潜规则”,对扭曲的政治生态直言不讳,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隔山打牛。为了让官员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他用中国游客到国外买马桶盖和电饭锅的故事来给他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