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1.从主体维度看,党政主导与发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强调党政主导,在价值定位上强调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国家逐渐重视基层党组织力量及基层干部团队的建设,重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和骨干作用,在提升服务群众意识、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
2.从布局维度看,呈现出东部强、中西部弱的基层社会治理分布格局。这与我国资源分布格局,尤其是经济发展状况上东部强、中部和西部较弱有关,东部和中西部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差距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密切关联。
3.从模式维度看,注重以地域基础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地域为中心,立足本土化出现了类似“武汉模式”、“铜陵模式”、“成都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北京模式”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模板。虽然这些模式各异,但前期的不断探索为今后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多元主体之间治理共识的缺失。治理的共识在参与者与管理者之间并未完全形成。共识的缺失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过程,导致在政府工作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不够、政府简政放权力度不够。多元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政府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企业等由于缺少参与而对政府不信任,治理理念在实践中无法充分贯彻。
2.多元主体治理合作机制不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分工不明确。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主动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导致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分工不明确,因而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越位”、“缺位”与“错位”等情况。
3.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分配不均。如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环境有了新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我国呈现出了东部强、中西部弱分布格局,这就要求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更多考虑到中部和西部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资源输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率。资源供给关乎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动力。
4.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牢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基层。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仍不牢固,存在着治理效率低下、居委会行政负担沉重、利益主体之间存在非理性博弈等问题。
1.重塑多元主体治理价值观,形成治理共识。政府由“全能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首先在理念上需要改变理念,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政府工作的新起点;其次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政策等方面的转变提升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强与其他主体的联系。作为多元主体的参与者,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也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积极性,配合政府工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建言献策,价值观上需要牢固树立治理理念,与政府寻找共识。治理价值观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动共鸣,思想上的凝聚共识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自身职能更加准确的定位。其他主体给予政府工作信任,也有利于减少摩擦,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2.健全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拓宽治理领域深度。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和新变化,多元主体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内部联系,从基层人民的需求出发。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需要明确职能范围,健全科学的合作机制、建设专业的治理团队,紧密联系基层群众,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服务机制,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式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方向发展,培养专门的治理人才,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创新科学的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义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发展。
3.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推动社会资源均衡发展。面对我国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推动“东部强—中西部弱”格局向“东部强—中西部强”格局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人才投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资源的充分供给是基层社会治理开展的动力来源,资源的不均容易导致社会阶级分化严重、社会流动性下降,人才流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源投放均衡化,对已有资源充分利用,减少因使用方式不当引起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方式。可以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发挥各个治理主体的优势,增进互补和优化配置,中西部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提高职能转变的意识,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已经的技术和政策突破资源在时空方面的不均的瓶颈,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以基层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向下移。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中人民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自治意识;推动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以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道德感化人心。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推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