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9 09:46许景科李宏伟张颖
科技与创新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校企

许景科,李宏伟,张颖

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许景科1,李宏伟2,张颖1

(1.沈阳建筑大学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新产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然而,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以沈阳某高校信息学院为例,梳理了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背景和实施困境,并提出了组织机构、培养模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方案,以期为高校进行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旨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加快培养各类卓越拔尖人才[1]。然而,随着对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深入思考,其实际缘起何处、现阶段实施的困境以及教育实践如何落地等,则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1 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

认清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必要性,是构建新工科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2019年,教育部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共有180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也有138所高校新增。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也异常火爆。全国各高等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加快培养新兴领域紧缺急需人才,从而助力经济模式由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中国工程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站在了寻求发展转型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此背景下,恰逢其时地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各类卓越拔尖人才,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运而生。

相比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从影响范围上,还是从培养效果上都存在明显差距。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学内容僵化,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不强;而用人单位为招聘到实践能力强、与岗位匹配度高的急需人才也花费了大量的资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发展要求不匹配[2]。因此,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现实 需要。

2 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机制的困境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组织结构不完善

目前,企业层面,校企合作都是通过人事部门进行联系的,但鉴于人事部门对于基础业务的熟悉程度不高,负责协调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方式乃至企业内部机构与高校的关系都存在问题,影响到了协同的实际效果。学校层面,也没有独立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合作相关事宜,学校的目标性不强;校企合作所获得的收益也与负责人不直接相关,相关专业和教师的积极性也会被削弱。因此,在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设计、运营、管理合作项目的实施与落地。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度不够

2.2.1 企业方面

企业会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例如产品合作研发中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联合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的标准、人才流失的风险等。这些潜在风险的存在及企业对风险管控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企业在寻找合作对象的过程中,在合作深度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表现得十分谨慎。

2.2.2 高校方面

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国家通用标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没有渗透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实践课程较少,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侧重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建设,没有与企业行业需求相衔接,企业则很难真正全程、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原因之一。

2.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2.3.1 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对实施校企合作的高校及企业,缺乏一些政策来激励其实施协同育人;学校和企业对额外付出努力和劳动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缺少资金资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处于自发甚至盲目状态。

2.3.2 保障机制不完备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3]。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长期依赖私人关系、校友关系等,而随着关系的变迁,实践基地也会不复存在,因而校企合作往往缺乏持续性。归根结底,还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完备。

3 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构建

3.1 合作机构创新——校企协同构建合作研究机构

校企建立紧密型战略联盟是在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有效地改变了过往校企合作中运行主体多为高校的模式,使得校企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组织一体化,实现了企业深度参与创新活动的管理过程。国内外的“共建实体”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比如美国大学校企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校企研发同盟,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等。

因此,高校和企业要以合伙人的形式组成“发展共同体”,以项目为依托,研究中心以项目成果孵化的形式进行运作。企业出资入股,高校以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入股,经营收益及风险由双发共同承担。双方委派固定的人员参与到理事会中,负责中心未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事务。

3.2 合作模式创新——管理“五方对接,四层次”的全 过程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的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可从两个维度来实现拓展。首先,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全程引入了行业元素和企业需求,分为4个层次,将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种形式。校内学习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企业学习重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其次,人才培养的过程从人才输入,培养体系设计、实施,环境匹配到人才输出,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对接等“五方对接”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

沈阳某高校信息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结合新工科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定制班形式,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并积极探索学生培养和提高教师实践项目能力的合作途径。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每年派遣一定数量学生参与基地企业项目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追踪学科前沿技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并建立了双方课程的学分认证标准和机制,从而将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专业培养体系,加强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实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教育和产业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扎实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3.3 合作机制创新——构建多层面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

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订相关的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监管校企合作,考核合作成果,共享社会资源。专门设立专项基金或者科研经费,补贴对校企协同育人取得成果或正在实施的学校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

同时,高等院校和企业要共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搭建多维度用人机制,优化企业教师的资格准入标准,引入不同层次的企业教师,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完善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 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在国家极力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新举措、新方法,体现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由传统办学模式转为面向社会、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作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其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实践环节强化、“双师型”师资培养等方面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频率加快,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2]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28-129.

[3]王章豹,张宝.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6):74-85.

G647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9.067

2095-6835(2020)09-0155-02

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的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沈阳建筑大学第十批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资助

许景科(1976—),男,辽宁鞍山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等。李宏伟(198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企业管理。张颖(1979—),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控制工程。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