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卫星,许 根,方 庆,马学初,刘金土,王成龙,王 相
(1.浙江省建德市林业局,浙江 建德 311600;2.浙江省建德市林业总场,浙江 建德 311600; 3.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事业服务中心,浙江 建德 311600)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作为21世纪初的新生物,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林业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它转变了林业增长方式,符合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促进林地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林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山区林农收入,帮助山区林农脱贫致富;可以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缓解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问题,解决山区部分劳动力就业,巩固退耕还林和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山区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林业产业升级和山区新农村建设步伐[1~4]。
建德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级市。也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349.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78.3万亩,占总面积的79.8%,有林地面积244.4万亩。公益林面积123.8868万亩(其中省级以上100.1668万亩,杭州市级23.72万亩),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4.4%。森林蓄积量798万m3,森林覆盖率76%。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据查明,有木本种子植物90科700余种,药用植物700多种,陆行野生动物有26目70科216种,共有44种动植物资源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全市以松、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20万亩,毛竹20万亩、香榧2.4万亩、山核桃(薄壳山核桃)3.25万亩、油茶4.65万亩、花卉苗木2.4万亩,木业企业255 家,2018年,全市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44.2 亿元。全市有建德林场、新安江林场、寿昌林场三家国有林场,共有山林面积20.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3.31万亩,占整个林场经营面积的63.9%,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境内有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新安江省级森林公园和杭州绿荷塘古楠木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16.5万亩[2~5]。
随着建德市农业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农户在保持原有林上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这一方面可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为当地创造新的致富途径。目前建德市已经形成多种林下经营模式,其中以板栗套种香榧、山核桃套种茶叶、香榧套种茶叶、林+小水果、毛竹林下养殖、林+粮等模式为主。
2.2.1 板栗+香榧模式
以低产板栗基地为基础,当地政府群众对山地有效利用开发的积极性高为动力,逐渐形成此种经营改造模式。以乾潭镇、三都镇为重点,由于板栗经济效益下降,同时不少农户也看到了香榧种植带来的巨大经济潜力,从2001年开始在板栗林下种植香榧,采用挖大穴种植香榧、逐年扩穴和挖除板栗树的方法,实现由低产板栗林经济有效地过渡改造成香榧林的目标。
2.2.2 林下养殖模式
如杨村桥、航头、大同、李家、洋溪等乡镇,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悠远历史。早在1978年,杨村桥镇就开展了林上和林下的复合经营,主要为林上种植毛竹、小水果、桂花树苗,林下养殖鸡、鸭等家禽类。杨村桥镇许潮林大户,在柑桔、毛竹林下养鸡、养鸭。从2004年开始种植柑桔、毛竹,种植面积约有300多亩。从2010年开始在100亩桔园中养殖鸡和鸭,养殖1000多只,养殖成本在6万元左右,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2.2.3 林+小水果模式
更楼街道及一些低丘缓坡区域,开展的林业复合经营模式主要为“用材林和经济林+水果”。林下种植的主要产业是西瓜等水果。更楼镇石岭村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西瓜,目前全村的种植面积已有400多亩,年产西瓜150万kg,产值300余万元。有127户农户成了西瓜种植户。成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2.2.4 香榧+蜜梨模式
香榧是建德市特色产业,其中三都镇发展较为迅速,成效较为显著。因香榧生产周期长,见效缓慢,三都镇开始尝试“香榧+蜜梨”套种的林下经济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东方村在香榧基地里套种了万余棵翠寇蜜梨,“以短养长”,既增加前期收入,提高效益,又有效地利用香榧成苗期间土地资源,优化土壤环境,收效盛好。仅王皮坞自然村在200余亩香榧园里套种的翠冠梨,套种梨树当年增加250元/亩,亩抚育成本增加70元。第4年开始投产,亩增收1300余元。2017年产梨5万kg,村民人均增收了500元。同时,随着香榧开始相继投产,香榧收购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以龙头企业大库湾公司为例,2017年销售收入4000万余元,同比增长289.10%[6~13]。
2.2.5 林+茶叶模式
林业产业基地与茶叶混交套种,组成长短结合、果叶兼收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林地、空间的资源,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模式中,林的树种涉及毛竹、山核桃、薄壳山核桃、油茶、香榧等,茶叶以老茶园基地为主,近几年发展基地以套种白茶为主。如大同镇镇源村油茶专业合作社2009年种植油茶良种基地55亩,同年在基地里套种了白茶,当年亩增成本900元,后三年亩增成本200元。2015年白茶收入3.6万元,2016年白茶收入达8万余元,2017年白茶收入达15万余元,收茶籽1218 kg,产茶油319 kg,产值22982元。油茶基地也已进入初产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林下经济开发过程中,为了获得便利的生产和种植条件,经营则采用全林割灌除草、全垦等方式。一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林下植被稀疏,水土保持等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林下养殖养鸡等动物每亩分布量过高,再加上对地表植被破坏大,遇到暴雨等气候时,鸡粪和泥土等被冲刷流入附近水体溪流,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源等环境污染。
大部分山区林农对简单的种植等林业作业比较擅长,但是对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技术掌握比较欠缺,林下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只要掌握综合的技术,才能科学发展。因此,大部分林农对于发展林业经济的专业技术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作为现代林业的一部分,林下经济的标准化生产程度、区域化布局规划、品牌建设、科技研发等现代科技的含量相对滞后。在调查中,只有少部分案例户在几年前参加过培训,近3年都没有参加过培训或受过指导。很多农户仍然执着于自己传统的经营经验,不愿意接纳新技术,表示不需要任何指导,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种植。
由于在经济、信息和技术资源等方面比较落后,目前林农大部分还是以独立经营,小打小闹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优势差。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大部分林农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只能销售给中间商或自己到销售市场零售,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在企业、中间商的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林农只能处于利润链的下游。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主要结论,发现当前林农发展林业生产和林下经济缺少相关主管部门的带动,造成林农在发展模式定位、林下产品生产及销售、技术环节等多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制定合理的战略布局是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首要条件。随着林下经济在各地林区的迅速发展,很多林区开始纷纷效仿其他地区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却忽视了本地的林业资源、气候条件及风俗习惯等。不同林产品的市场需求度差异很大,如何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当地林业资源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的战略布局,保证林业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而降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风险,提高林农经济收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建德市缺少森林旅游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利用建德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旅游品牌与宣传机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将农家乐、休闲观光等形式与林业生产结合起来,立体化开发林业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在确定林下经济经营思路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林下经济的资金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在发展准备期和前期,需要购置种苗、建设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 而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往往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出台稳定的财政投入支持政策,拓宽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林农面临的资金问题对于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应出资完成林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减轻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负担;其次,可以与地方银行合作,借助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制定便捷的资金借贷政策,降低门槛,保证林农可以顺利地获得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最后,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融资平台作用,为林农提供不同额度的资金需求。通过为林农提供资金支持,减轻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负担,提高林农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在农户林下经济经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林林模式提倡使用复合肥和林地草灌木再生,严格控制除草剂等农药施用,研究林下经营的生态化经营模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饮用水的安全。针对林下养殖,则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养殖废弃物的模式,完善干粪堆放池、沼气(沉淀)池、生物净化池(简称“三池”)的配套建设,也可以将粪便经发酵后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当地农民种茶、种果、养鱼,大大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品质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