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清 福建省邵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福建邵武 354000
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某规模猪场有2 幢保育舍, 饲养不同日龄的仔猪850 余头。 该批保育猪于2019 年7 月15 日发病,普遍出现厌食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部分猪腹下、耳尖、四肢内侧皮肤呈紫块,腹泻、咳嗽。 发病第2 d 死亡15 头,猪场兽医用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数日,但效果不明显。 2019 年7 月21 日前来就诊,笔者调查统计该批仔猪发病350 余头, 发病率41.2%,共死亡115 头,病死率32.9%,该猪场免疫程序中有安排50 日龄保育猪免疫圆环病毒病疫苗1 次。
发病猪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有的厌食。部分猪皮肤苍白,可视黏膜发黄,背部皮肤有明显的铁锈色出血点,用水冲洗会流下暗红色血水。部分猪腹下、后腿内侧、耳尖有块状出血或紫色斑点,严重者腹下毛囊处布满紫色瘀血点。 发病猪体温40~41.5 ℃。 部分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腹股沟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明显。
剖检3 头临床症状明显患猪及1 头病死猪,可见腹水增多,血液稀薄,血色变淡。皮下水肿,黏膜苍白。 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切面为均匀白色。 肉眼可见肺脏肿胀,质地变硬,肺表面有紫褐色斑块。 肝肿大变黄,表面有黄色条纹状。肾明显肿大且颜色变淡,表面有黄色斑点等。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猪圆环病毒病与附红细胞体病共感染。 发病猪场是福建省某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基地, 采集6 头发病猪的淋巴结、血液、肾脏、肝脏等样品,保鲜寄送到该院校实验室做进一步诊断。
4.1 细菌分离 无菌将组织样品划线到普通琼脂平板,37 ℃培养48 h,未见细菌生长。
4.2 病毒检测 通过荧光定量PCR 检测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 型,结果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均为阴性,猪圆环病毒2 型为阳性。
4.3 血涂片镜检 无菌取血液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置400~6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多数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红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其边缘有多种形态颗粒。
4.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该病为猪圆环病毒病与附红细胞体病共感染。
5.1 隔离与消毒 隔离发病猪,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立即对发病猪舍进行带猪消毒,1 次/2 d,连续1 周。固定发病猪舍的饲养员,猪舍用具不得交叉使用,饲养员进出猪舍应消毒。
5.2 加强饲养管理 断乳仔猪转到保育舍时,要按个体大小、不同日龄、原窝整群等原则分群饲养,尽可能减少应激。保持好保育猪饲养环境和条件,做好饲养环境和管理的过渡, 是养好保育猪与预防疫病发生的关键。
5.3 紧急免疫 全场14 日龄以上仔猪紧急免疫猪圆环病毒病疫苗,每头1 mL。
5.4 药物治疗 对发病猪群每吨饲料添加10%盐酸多西环素2 000 g、黄芪多糖粉400 g,连用5 d;对发病仔猪注射 “附红康”(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 0.1 mL,1 次/2 d,连用 6 d。
经过6 d 的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 全群保育猪恢复正常。
1)由于猪价好,该猪场的母猪增加过多,保育栏舍不足,保育猪超高密度饲养,加上天气炎热,又冲水,猪舍湿度、温度均偏高,通风措施没跟上,氨气浓度高, 且不同日龄的仔猪混在一起饲养等导致了该病暴发。
2)该场制定的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程序不科学,仅在保育猪50 日龄免疫1 次,结果造成还未免疫就发病。因此,建议该场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时间调整为15 日龄与 40 日龄各 1 次。
3)保育舍饲养环境条件差也是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该场未执行卫生及消毒制度,在没有发生疫病时从不消毒,人员与用具也不固定。
4)该场保育猪未做保健预防,建议在保育猪的每吨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600 g,连用1 周,可提高机体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