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
——以《人间世(第二季)》为例

2020-11-29 03:13姜卓群
科技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患题材人间

姜卓群

“救死扶伤”“白衣天使”是我们形容医生的惯有词汇。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也让人们更深切地了解医生职业的不易。2019 年1 月1日在东方卫视播出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获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6 分。该纪录片制作历时2 年之久,9 个摄制组、50 个成员在上海各大医院蹲点、跟踪纪录200 多个拍摄对象,形成了以“烟花、生日、呼吸、命运交响曲、抗癌之路、笼中鸟、往事只能回味、儿科医生、浪潮、暴风雪”包含各大类别病症的10 个子主题,再现了生命、医学、医生形象和医患关系的真实一面。正如该纪录片总制片人所期望的那样,“《人间世》不仅是一部医疗纪录片,同时还通过医疗故事讲述中国人的情感关系和处世之道。”[1]

目前,各媒介受竞争的白热化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衍生出许多医疗类题材的纪录片,大部分反响平平。不同的是,《人间世(第二季)》纪录片以主体为“病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探讨社会矛盾与现实的叙事策略较同类题材更为巧妙。本文以《人间世(第二季)》为例,分析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此后该类题材创作提供有益启示。

1 多案例故事化叙述——精准挖掘题材

我国第一部医疗题材纪录片《来吧孩子》于2014 年5 月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由此,医疗类纪录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了诸如《生门》《急诊室故事》《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虽聚焦不同角度、凝视不同家庭、截取某一医患片段来关注医疗问题,但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并未引起高的反响和关注。如《生门》,它作为一档医疗类题材纪录片,围绕着迎接新生儿和产妇遭遇极端情况的种种考验,从妇产科和急救科切入,从微观上详细描述了救治过程,运用纪录式的特点展现医患关系。但题材较为单一,受众对象多为女性群体,受众范围受限,导致其影响力和医疗、医患关系深度略有欠缺。而《人间世(第二季)》是从宏观角度描述医生、患者、家属之间的医患关系,每集有一个主题,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讲述一种病或一类题材,题材覆盖较广且为受众所知晓、贴近生活的病症,例如:前三期节目分别讲述了骨肿瘤患儿、危重孕产妇、尘肺病工人三个主题。每期主题的题材都不同,涉及病症种类多、范围广。一个主题大多都运用了多个案例进行故事化叙述,内容较为丰富,讲述了不同病症的患者与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点滴,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医疗问题和医患关系的现状。

此外,该纪录片的成功与题材的精准选择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制片人从选取题材多样化出发,选择贴近受众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病症,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与观众形成较强的心理呼应。在该纪录片中,有患骨肿瘤需要截肢的安仔、勇敢直面病痛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故事讲述了骨肿瘤患者在面对生命的态度;有为患尘肺病儿子做肺移植手术而四处借钱、奔波的老父亲;还有凑了60 万元给父亲治病、却无力回天的儿子……这些都打动了受众的内心,使受众在心理上更为贴近。

众所周知,医疗问题本身就是大而广的,用10个较为典型、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病症,多个案例共同叙述“医疗”问题,搭建起医生和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叙述者针对主题展开深度剖析,从而使受众因猎奇心理影响,始终期待着下一集,这足以说明该纪录片有着精准的题材选择。

2 顺序式结构表达——“顺势而为”纪录

威廉·戈德曼认为:“结构代表了一切”“结构是制作一部好纪录片的关键”,结构可以保证叙述故事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并按一定节奏展开[2]。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设计不容小觑。当下很多纪录片,结构思路不清晰,除了创作主体自身对题材驾驭能力不足之外,创作者没有抓住一条好的思路主线,没有给被拍摄对象赋予一个能够引发受众兴趣的任务等,导致纪录片结构混乱。

在纪录片拍摄与制作中,其结构表达常表现为“顺势而为”式。所谓“顺势而为”式的结构,是指影片的结构由素材本身内容所支配,被拍摄的核心事件本身就有一个结构,事件高潮也是影片高潮,即事件本身就有一个发展顺序[3]。创作者“顺势而为”,按照特定的顺序和事件本身的发展真实地跟踪纪录事件,从而使故事叙述更为丰富,更好的发挥事件本身的力量。

顺序式的结构表达在《人间世(第二季)》中有充分体现。在第五集中,一直与癌症对抗的闫宏微,她的“三阴性乳腺癌”只有化疗一条路,国内可供选择的化疗药物非常有限,并且对她的病症没有明显得效果,但她没有放弃一丝生存的希望,赴美就医。在对抗病魔的斗志毅力和莫测的命运交织中,赴美签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能否查明病情,是否能拿到有效的治疗方案都是未知的,以及在纪录片结束时字幕“截至本片播出前,闫宏微仍然在和癌症做斗争”,受众也会继续关注她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转,这些都使故事本身有了强烈的悬念感,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理。

3 关系型角色塑造——反向思维叙事

当前不少影视剧时常将医生神化:病人命悬一线,医生妙手回春。然而,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台手术的成功率都不会是100%,风险大的手术总会有失败。面对失败,人们总是刻板的认为医生往往选择避之不谈,医患关系陷入尴尬局面。该纪录片正视当前的医疗纠纷,深入医患之间,客观呈现现代医学的“可为”和“不可为”[4]。创作主体从打破人们对医疗工作者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出发,重新塑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医患之间的角色关系是需要双方互相理解的,正如:医治成功,病人谢医生;医治失败,医患矛盾就可能随之而来。第四集是命运交响曲(100 个案例揭秘真实医患关系),在开始叙事之前,拍摄了各种各样的病人,病人和医生之间拉扯,病人紧握的拳头、泪水,医生和病人沮丧痛苦的神情。X 医生给一位患者做了两次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最后医治无效死亡,X 医生受到严格的质询,专家讨论认为X 医生没有医疗过错。该纪录片通过这一事件展开叙述,病人有投诉,医生不回避、尽力去解决,打破人们对医生的刻板印象。而后X 医生查出甲状腺癌,一直在做医生的角色的他当了一回病人,角色互换,手术结束后,他又做回了医生。医生和病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该纪录片将医患关系作为核心展开叙述,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就更容易得到理解。医生和患者之间是对话而非对抗的关系,医生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未知的变数中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二者之间应多一些理解。

于纪录片而言,思维叙事主要体现在主题上。主题作为核心,其表达是纪实过程的关键。表达主题一般分为“主题先行”和“主题后行”,常规纪录片多为“主题先行”,而《人间世(第二季)》运用的创作思路是反向思维,采用“主题后行”。大多数普通观众所认为医疗题材作品的结局是惯有的皆大欢喜,受众在潜意识里就会带着这种期待去观看。《人间世(第二季)》所拍摄的人物都有不确定性,当人们看到安仔的去世、尘肺病人在垂死挣扎的时候,便知道这不是一个常规“造神”的纪录片。编导在拍摄时,没有预设人物、预设情节和预设情绪的表达,对治疗结果充满未知,尤其是换肺、心脏搭桥等重症手术。每一次都是生死的较量。运用反向思维叙事、“主题后行”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发受众对生与死的思考。

4 结语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近年来,医疗题材纪录片不在少数,《人间世(第二季)》秉承着关注民生的传统,深入挖掘题材,多案例、反向思维的叙事策略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医生的本体形象,打破了受众对医疗工作者的刻板印象,重塑了医患关系角色,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传递着医疗类纪录片该有的人文关怀,即“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医患题材人间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