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诗雨
如今,伴随着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发展,刷脸、换脸等人脸识别技术的实践已经成为热潮,人脸识别在电子支付、追捕在逃人员、寻找失踪人口、快速安检等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但从2019年5月开始,美国旧金山、萨默维尔等多个城市却相继出台人脸识别禁令,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软件。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方面,美国似乎走向了保守。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微软悄然删除其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MS Celeb。MS Celeb数据库于2016年建立,微软描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集,拥有超过1 000万张图像,将近10万人的面部信息。所以,此次微软删除这个数据库影响颇大。2019年4月媒体曝光MS Celeb商业用途后,微软解释称,此数据库用于学术目的,且运营人员已非微软员工。微软随后将该数据库删除。其删除最直接的原因是担心侵犯公众隐私权、数据权,从而产生法律风险。
微软删除人脸识别数据库的事件让公众开始讨论人脸识别的相关问题,而美国多个城市的人脸识别禁令使得人们的讨论日趋热烈,反映了社会思潮的流向。此外,随着城市禁令的出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开始进行禁止人脸识别进校园的请愿活动,目前请愿活动仍在进行中。
隐私问题其实是人们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其内涵和外延也一直随着时代和环境在演变。在如今智能传播的环境下,这种变化则更加明显,很多原本不属于隐私范畴的内容变成了隐私[1]。
就人脸识别来说,这一新技术是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来识别人脸,也就是让计算机认识人,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脸这一生物特征的识别。人脸本不属于隐私的范畴,但人脸识别技术使得人们不能自己决定信息传播给他人,计算机将人脸作为信息存储起来,使没有获得人脸所属者同意的人或组织拥有对人脸信息的使用权,这就使得原本公开的信息成为隐私,这无疑是对隐私边界的扩展[2]。
正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高级网络安全分析师Anthony Bartoletti(Quora网友,2020年1月30日)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人脸识别,否则我们将无法识别家人或朋友。现在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技术,将会涉及“日常公民监视”和“公民档案”的创建。安东尼还表示:当我们谈论禁止人脸识别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建立一个广泛的系统的能力,该系统可以识别在任何地方看到的每个人,并且可以通过协调不同摄像机随时间推移的瞄准来跟踪并例行记录他们的运动。这表明人脸这一信息俨然成为了人们的隐私。
另外,人脸识别技术的信息存储基于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即数字或特定代码,这就意味着隐私在朝着数据化的方向发展[3]。而这种数据化既有益处也有弊端,一方面,它可以将复杂的面部特征量化成简易的数据,使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感受到其中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数据化也使人脸这一隐私信息更容易被暴露和滥用。
对于隐私的期望取决于复杂的语境和情境准则,对公众隐私的保护是美国多个城市出台人脸识别禁令等抵制人脸识别的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公众对隐私的期望却高低不一,其中一部分人支持人脸识别的禁令,认为可以停止监视,保护自身的隐私。
美国海岸警卫队机械技术员Frank Williams(Twitter网友,2020年2月7日)表示:“我知道在不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重新编程这类事情真的很容易,所以我仍然会怀疑。我绝对会反对一个存在的系统来追踪守法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我认为滥用的可能性可能大于获得合法利用的可能性,所以我个人希望看到它受到严格的限制。”前厨师John Allen(Quora网友,2020年2月16日)认为,人脸识别是政府对人民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侵入性监视,其背后的目的让人难以捉摸。
此外,许多人工智能专家或隐私倡导者也向州和国家立法者提供有关人脸识别软件相关风险和机会的建议,有利于暂停或彻底禁止该技术。
而另一部分人则反对这一禁令,他们可以一定程度上让渡自己的隐私,以获得便利、安全和效率。
陆军军官Richard James(Quora网友,2020年1月30日)表示:“我在公共场所没有隐私的期望,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人脸识别仅仅等同于军官在足球比赛中识别人群中小流氓的脸并将其拖到警车中的过程。它的效率更高,因为它可以在一天内处理成千上万的罪犯。”
前合规分析师Greg Mallory(Twitter网友,2020年1月17日)指出:“人脸识别本身不能成为侵犯隐私的原因,它是如何进行处理/执行、在何处使用以及“使用实体”比如执法/移民部门在什么情况下已经获得了人脸所属者的同意等等,这些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当负责任地使用时,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公共安全工具。”自由职业者Peter Blaise(Quora网 友,2020年1月26日)的观点也响应了这一点:“真正的问题是如何使用人脸识别,而不是我们是否使用人脸识别。”
美国民众Michael Froman(Twitter网友,2020年1月27日)强调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安全和治安工具,可以防止许多严重的恐怖主义,间谍活动,并有助于识别危险罪犯。他提供了一种使用人脸识别的方式,即在带有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区域设立标牌,在上面写着:“正在使用人脸识别相机:您正在被监视。”他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醒人们已经进入监控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不法分子起到威慑作用。
僧人Elias Thienpont(Quora网友,2020年2月2日)则对隐私让渡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人脸识别与指纹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随处携带指纹,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脸,我们都会留下DNA,在触碰的物体上,尤其是在发梳和牙刷上,皮肤会掉落一些皮屑。如果我们使用公共厕所,别人可以收集我们丢弃的纸巾,并从中收集DNA。我们是一种社交动物,与其他社交动物生活在一起,我们之间的接触和认同就像日出一样明显。我们要勇敢地接受新世界,并按照我们既定的社会规范形式,没人会注意到你。”
通过以上的一些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隐私让渡有着不同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人们支持禁令是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监视、被控制,甚至被侵犯,而且很多人会担心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从而使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而且反对禁令的人更多的是考虑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认为人脸识别可以避免恐怖袭击、抓捕罪犯等,而且人脸识别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能提高效率,他们相信技术是可控的,只要合理使用,是不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即使有,他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也就是他们愿意让渡自己一部分隐私的原因。
其实不难发现,不管选择是否让渡自己的隐私,人们都希望获得安全,想要获得信息安全的人同样也想要获得社会公共安全,只不过人脸识别技术在公众的视野中并没有实现透明化,人们的担忧大过于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其中既有对人脸识别技术系统的担忧,更是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忧。而想要获得社会公共安全的人也想要获得信息安全,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身处于人脸识别的环境中时,不是未知的状态,而且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他们相信人脸识别技术和使用它的人或组织能够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选择让渡隐私。所以,其实人人都想实现便利、安全与效率,但在人脸识别的运用进程中,出现了侵犯隐私的情况,同时又因其优势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这就使得人们在隐私让渡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化。
美国多个城市对人脸识别的抵制行为所引发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这无疑是数字时代的一项热门技术,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感受到了其带来的便利,也为其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感到担忧,他们观点的差异性体现了他们对技术的矛盾态度。通过对人们讨论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人们讨论的问题集中在隐私让渡这个问题上。
在数字社会中,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隐私,隐私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而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新型智能传播技术,同样重塑了隐私的内涵和外延。原本不属于隐私的人脸信息成为了隐私,而数字化的发展也使这种隐私以数字的形式被存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隐私让渡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随着人脸识别应用领域和场景的不断扩展,监视资本主义的蔓延也会同步在进行,他们怀疑信息的掌控者会滥用他们的个人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所以他们觉得美国多个城市出台禁令的行为是维护公众隐私的举措。而另一部分人则相信信息可以被负责任地使用,我们不能忽视人脸识别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活便利做出的贡献,对人脸识别的使用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规范使用,其带来的生面效益远远大于让渡隐私的风险程度,所以他们会选择让渡一部分的隐私。不过,正如美国民众Michael Froman(Quora网友,2020年1月18日)所说:“隐私权是美国公民自由的核心要素之一,但自卫权和财产安全权也是如此。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可以兼得。”尽管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人们都追求保护隐私和便利、安全以及效率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权衡这些利弊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陷入隐私让渡的困境之中。
其实,人们对技术的态度总是存在争议的,不论是对技术的担忧还是对技术的推崇,都是人们权衡各方面因素的结果,不同的人会对隐私的保护、生活上的便利、社会安全的维护等有不同的侧重,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对技术的争议,有时也会让自己陷入矛盾之中。不过,还有一些人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是在思考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问题,萨里大学学生Charles Galambos(Twitter网友,2020年2月23日)表示:“在通过手机、银行卡和互联网跟踪我们的时代,我认为‘我们应该禁止面部识别’的想法分散了注意力。真正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哪些法律和最佳实践来防止有能力追踪我们的人滥用权力,而不是仅仅关注一种特定技术。”他们更多的时候担心技术背后的力量,人或组织的滥用才是技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美国多个城市出台人脸识别禁令的行为影响了西方世界,但西方世界并未出现完全抵制人脸识别的行动,只是对此提高了警惕,这也使得很多人提出了增强人脸识别技术的透明性、推进人脸识别法律体系的完整化等建议,希望通过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实现适应数字时代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保护公众各方面权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