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Z世代引领下的科技传播新模式

2020-11-29 02:03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内容

孙 晨

1 绪论

科技信息的传播的意义:论“微”可强化国民抵御伪科学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构建科学的思维模式;论“宏”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驱动力,乃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研究如何将更加专业化的科学技术内容进行普适化传播,以及及时、有效、全面应对科技突发事件等具有积极意义。

2 科技传播现状浅析

2.1 科技新媒体传播的异化现象

科学传播的异化现象,是指媒体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名误导受众,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伪科学和反科学内容的传播活动[1]。

“非典板蓝根,冠毒双黄连”这种“科学指导”,在不同时期引起民众哄抢、舆论哗然,但两种事件的传播性质却有所不同:SARS 期间,我国互联网刚刚起步,疫情传播,信息不畅,民众对于SARS 的不了解,因恐慌而哄抢;而2020 年,公民依赖网络媒体获取科学信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报道一经官媒转载,却仍然引发公众抢购双黄连事件[2]。

科技从业者在不严谨或无意间的信息成为传播源,继而在微博、微信这种较为封闭环境中,引发“信息茧房”效应,诸多重复信息在“强关系”的群体内无限传播。在科学信息在传播上出现偏差或误解后,弥补报道缺憾、面向公众解释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反而更高,而对于媒体的公信力可谓是致命打击。

2.2 结合贸易战与新冠疫情看科技传播重要性

自2019 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科技领域一直是社会各大群体关注的焦点。去年4 月3 日下午,美国拟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加征25%关税的清单,价值约500 亿美元,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均属于科技核心项目,试图遏制国内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但值得庆幸的是,以实验室科研设备为例,科技部自2011 年起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投入超百亿元扶持、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很多技术已具备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实力,大批项目交付,处待收割之际。反观贸易战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弊大于利”的声音不断浮现,针对科技人员产出科研成果的正向舆论引导却很泛泛。以科学仪器行业为例,高精的科研设备一直以来是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方向。相比2018 年109.9 亿进口总金额和25 亿出口金额分别增长0 和19%。这一方面说明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美贸易战影响),国产可替代趋势在不断增强,进口科学仪器市场正在趋向饱和[3]。笔者认为贸易战的发生,更是中国科技再大踏进的契机,但在传播层面亟需一批舆论导向,能让国内科研、科技经得起此番贸易战的影响,带动更多年轻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从中不断引导、促进、提升产学研的转化。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健康科普逐渐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生物实验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也处于关注聚焦点。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科技类自媒体更加频繁出现在大众眼中。然而信息混杂、谣言频发也成为限制真实有效科技信息传播的桎梏。

2.3 科技信息的传播主体

科技信息现有传播源可以简单分为科技从业者、非科技从业者。首先,科技从业者中少有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群体。除一些认为传播科普信息视作本身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外,笔者从既往一些技术稿件征集以及中科院资深专家的对话中解到,其实专家本身很乐于将科技成果分发并进行传播,但鉴于习惯于科学家式严谨、专业的写作习惯,其内容形式多为文字与数据、模型,而科技的成果或信息向普通民众传播或分享较难逾越的是知识范围与理解的鸿沟,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其次,非科技从业者由于本身职业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承担更多、更广泛且严谨的科技信息传播。首先当下不少自媒体打着“流量至上”的思想,无法对于自身所传播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更多取材于从科技从业人员身上所获取的片面信息。加之部分媒体从业技术要求门槛低,受限于本身所了解或可获取的知识范围,在作为“传播中介”的过程中,又很容易对科学的解释造成偏差,扩大“科技传播异化现象”。

3 Z 世代为科技所带来的传播突破

Z 世代,源自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泛指伴随互联网而生,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中国Z 世代从小接受全媒体影响,有较为深入数字化思维,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事物,善于将文字网络化、内容视频化。而新一代崛起的科技自媒体敢于提出不同声音,是不同声音的先锋队,是促使态度转向的先驱者[4]。

3.1 Z 世代的科技传播驱动力

Z 世代的科技媒体从业人,他们兼具了科技领域的专业属性以及全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思维,自带“公信力”,更容易习惯将科技词条进行网络话术的转换,尤其是近两年处于短视频爆发元年,年轻的科技人员更懂得利用视频与文字结合进行传播,使复杂化、专业化的“天书”更接“地气儿”。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认为科学精神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价值规范,逐渐被内化为科学家自身所具备的道德良知,对外则体现为社会的科学意识。而当下年轻人应该更多承担作为科技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培养科技传播的意识。

近年来,以研究所、科研机构为内容创作主体的单位逐步切入新媒体领域,如在B 站如日中天的“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也称为科研机构进行传播的典范,引领各大机构纷纷效仿学习。而承担视频类主体以年轻的科研人员与视频制作人员组合同步操刀进行,当今视频拍摄、制作门槛降低,加之视频类网站对垂类内容的倾斜,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份相当丰厚、滋润的土壤。

3.2 新一代科技类媒体的传播方式探讨

3.2.1 个人形象的IP 化打造

渴望认同感是新青年一代的共有属性。更多的年轻科技从业者以团队运作、个人形象将内容呈现给读者和观众。以毕导Thu 为例,作为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理工男,以趣味科技视频内容为主,分发渠道集中在微博与B 站,两端粉丝逾400 万,仅B站上播放次数近5 000 万。2020 年,作为B 站官方活动“知识分享官”代言人,平台通过更多的流量奖励与分发渠道倾斜,吸引及扶持更多的科技类视频内容创作者加入,联合战略孵化,同时强化了B站科技类标签属性。除毕导Thu,2019 年4 月,丁香园田太医(本名田吉顺)开始以个人形象IP 在抖音拓荒。以严谨又不失风趣的视频内容,在不到一年时间,丁香医抖音粉丝857 万,点在超3 000 万。

个人形象更容易构建与受众群之前的纽带,其核心作用便是提升信任度。相对于科技严谨性更可为是相辅相成。

3.2.2 内容下沉,小镇圈层

小镇青年,他们是沉默的螺旋,除成为“空闲经济”的引导者,相较于一线城市的社畜青年,小镇青年也更有学习欲望。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快手平台上观看“学习型”视频的小镇青年比城市青年高出8 倍[5]。随抖音与快手受众增量轨迹逐渐覆盖二三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可以搭乘其群体特点,联合小镇科技青年,打造圈层内的归属感,继而有效构建此区域内的科技传播。

4 Z 世代在科技传播上的积极意义

王大珩院士曾说:仪器仪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不单单是仪器仪表,很多科技内容都与民生相关,通过音视频与多媒体的转化,更容易让民众所接受、理解。

“两微一抖”、各大视频类网站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更应扶持年轻的科技内容产出者,加强此类内容在渠道上的正向传播。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强化Z 世代在科技信息的传播力度,结合专业人士的“权威效应”,成为更有话语权以及公信力的群体,为科技信息的普适化传播再开拓一条新路,同时也为产学研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主要内容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