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纪录片《生门》的叙事特点

2020-11-29 02:03李维婉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视点纪录片医疗

李维婉

1 《生门》的叙事策略解读

《生门》作为当前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代表,能够广泛获得社会认可与好评与其叙事策略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手段4 个方面:

1.1 叙事视点:全知视点到限知视点

早期医疗纪录片多以科普卫生知识为目的,所以经常运用全知视点对患者病情与治疗方法进行说明。在这种视角下,纪录片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知晓对象心理活动,又身处人物外部对将故事走向一清二楚,而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便是以“旁白”形式进行阐述。如今,许多自然科技和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者仍然采用传统全知视点模式,运用大量的解说词向接受者阐述相关内容[1]。但是对于当下的医疗类纪录片,涉及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如果像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同样采取全知视点即“上帝视角”的叙事方式,会给接受者营造一种医生群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错觉[2]。事实上,通过纪录片《生门》,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多数医生群体们秉持着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但亦会遇到病情治疗上的种种考验与困难。因此,如何处理好纪录片中医生群体与患者群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向接受者阐述叙事情节,是导演陈为军力图破解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纪录片《生门》中看到了这种由以往“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转变。导演将叙述者的身份赋予普通患者和主治医生,以当事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坚持“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的创作理念和强烈的共情心理。对于纪录片中12 位产妇的最终结局,导演并未在解说词中给出已知答案,而是以产妇、家属、医生的视点进行叙述,让观众与他们一道共同经历那些真实的场景,体验未知的命运,生动记录下每位产妇生产过程之艰辛以及世间的人情冷暖。

1.2 叙事主体:单一讲述到多位一体

叙事主体在电视纪录片中担当“讲故事的人”的角色,是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时的载体,承载着重要的叙事意义。正如米克·巴尔所认为:“叙事主体与聚焦共同决定叙述的状况。”[3]如今,叙事主体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物,宋家玲在《影视叙事学》中为叙事主体作出了如下定义:“在拥有许叙事元素的电视节目中,叙事主体可以是游戏的参与者,也可能是访谈中的受访者。”[4]这种看似“客观性”的陈述,实际上蕴含着创作者对于叙事主体的构思和设想,并“操控”着纪录片叙事节奏。例如,在早期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中便采取了“第三人称叙事”手法,在主持人的解说词中叙述着事件的背景[5]。

在以往的“单一讲述”模式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来自一方面的权威信息,对于所谓的“弱势群体”信息一无所知。然而,《生门》在叙事主体方面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做到了将医生、病人、病友、病人家属四位一体的叙事主体相结合的手法,进一步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当下包括生育在内的医疗现状,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疗机构日常工作的认知和理解[6]。除此之外,叙事主体离不开对于纪录片中形象塑造的构建,创作者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倾向,站在那些面临生死之难的产妇立场上,从他们各自角度出发,追踪每位产妇背后的故事。这对于当事人而言,能与创作者进行平等地交流并坦露人性本质中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地方。其本身,在无形之中,便加固了对叙事主体内心世界的建设。

1.3 叙事结构:渐入叙事到并列叙事

纪录片是镜头的艺术,也是剪辑的艺术。导演在电视版《生门》每集开始使用渐入叙事结构,随着故事发展,选取具有共性的矛盾冲突进行多线并行的穿插展示,使纪录片各人物、各剧集间保持一种表达上的并列空间关系,在矛盾中结构故事[6]。让观众能够在琐碎繁复的生育医疗场景中产生强烈共鸣。例如在第十集《同样的命运 不同的抉择》中,导演采用排比、对比等修辞的作用,全方位突出了同一情节元素的多种侧面,引发受众好奇与思考。这种叙事结构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每集独立成片,又能牢牢吸引观众保持收看习惯。相较之下,电影版《生门》则采用单一的渐入叙事结构。在表达主题完整性和受众观感真实性上,电视版《生门》无疑更胜一筹。

1.4 叙事手段:繁复冗杂到简洁直白

以往医疗类纪录片侧重于对技巧的追求,通常运用繁复的叙事手段叠加效果以来可刻意增强纪录片的可观性[7]。但导演陈为军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在叙事手段上从人物本身挖掘故事,借助故事来展现人性。这种方式更加展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戏剧性。导演摒弃冗余的叙事手段,用真实的镜头去叙说真实的语言,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人物。大胆地追求纯粹的故事化记录手法,再现一个忙碌而真实的医院场景。而这种方式也全面展示了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内涵,正如欧阳宏生所言:“受众会联想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在平视社会人生、关注现实世界、强调叙事纪实、贯注理性思维等方面获得震撼和思索。”[8]

2 《生门》对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结合《生门》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前文着重梳理了其在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手段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但《生门》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共鸣与舆论反响,必然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为给今后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提供有益经验与示范样本,下文将从叙事理念、叙事空间、叙事内容、叙事观感四个角度出发,总结纪录片创作中专注、多元、连贯、真挚等标准的意义和价值。

2.1 专注的叙事理念

《生门》作为医疗类纪录片,在每次分集播出中均能抓住观众内心需求,不产生带入障碍,主要得益于其紧紧围绕作品主题并专注于传达爱与责任的叙事理念:《生门》中的“生”即生育、生活、生死,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意味着风险与抉择,一个生命的诞生便该被铭记与赞誉。不可否认,选取生育医疗作为切入角度,既符合社会公众对特殊医患关系的好奇心理,又能保证社会评价维持在客观理性的限度之内,这是《生门》得以在敏感社会话题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前提基础[9]。而对优良选题的解构与表达,更大程度上依赖主创团队从一而终地坚持创作初衷与叙事理念。

正如前文所述,《生门》在其叙事视点上实现了由全知视点到限知视点的转变,对于生命这一宏大而严肃的命题,主创团队将其紧紧限定在生命诞生时所引发的爱与责任问题并严格控制叙述者的话语权限。对于医疗类纪录片而言,摒弃了传统医生群体在“第一人称上帝视角”上的刻板印象,而是利用第三人称视角尽可能地让观众来评判医患双方在生育过程中的抉择对错,这无疑最大限度消除了偏见者所认为的医生群体与患者群体间存有不平等地位,同时确保了纪录片的真实性[10]。

《生门》在表达生命主题上的专注,是专业医疗知识、专业拍摄手法、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紧跟主题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应成为我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工作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社会公众需要专业严谨的创作团队及艺术作品来认知当下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医患关系,贫富差距还是国家利益,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都是无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所以,文艺工作者们今后应积极产出类似《生门》的影视作品,这既是社会公众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价值的艺术升华。

2.2 多元的叙事空间

纪录片空间的更迭与转化,增加了纪录片空间延展性,弥补了电影艺术中“场面调度”特点的缺失与遗憾。这种多元的叙事空间,不同于以往医疗类纪录片中局限于单一场所的拍摄和关注。《生门》团队从核心人物医患两方着手,对叙事主体进一步跟踪拍摄,带动着拍摄场景和空间的转换,丰富了故事的叙事表达。

在医生护士间,有妙手仁心的李家福主任,同为产妇的妇产科医生,还有夜以继日辛苦操劳的护士护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形象和故事,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医生群体工作与生活的点滴;而在患者家属中间,有为弟媳“上山下乡”奔走筹钱的亲朋,也有再到寺庙祈福还愿的产妇,实际上是以来自不同身份不同人群的创作背景为根基,表达着多元意义的叙事环境,同时也是创作者对于主题表达的强化与理解。

相信许多观众在看过《生门》之后都为其中人物坎坷波折的就医过程所触动和感染:对私自堕胎的不满愤怒、对无钱就医的同情悲悯、对转危为安的祈祷祝福、对坚守岗位的肃然起敬。这些均得益于《生门》对核心人物医患双方的形象塑造,多角度对其生活外延的跟踪拍摄,多元化场景空间的精心编排等等。这种不计成本、精益求精、匠心独具的拍摄方式,是《生门》在播出后引发普遍共鸣和高度社会评价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当前许多缺乏诚意、浮于表面、脱离实际的影视作品,《生门》真正做到了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2.3 连贯的叙事内容

相较于综艺和电视剧,电视纪录片长期以来给人刻板冗长、枯燥乏味、零乱分散的印象,倘若在播出时不注重叙事表达,这种印象就会被先入为主地放大。《生门》虽然有着选材视角独特、人物塑造典型的突出特点,但为不落窠臼依然极其注意叙事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对于同一类型的矛盾冲突,主创团队会集中进行展示,使其在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编织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生门》在播出后,一反常态地吸引了大批拥趸。许多观众看后对各式人物和场景细节都能如数家珍,导演在叙事内容的选取编排和叙事表达上的功力可见一斑。

当下的电视市场环境充斥着商业化、泛娱乐化的节目,多数卫视更注重其收视率和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对于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节目创作者在利益驱使下摒弃了精工细作的艺术标尺,大量制作快餐式电视节目,使得一大批粗制滥造、缺乏立意的烂片烂剧得以播出,严重损害了大众审美,影响了社会风气[11]。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艺术出路是永恒的话题。而一部纪录片叙事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叙事内容的取材以及节奏安排是否为“王”。连贯的叙事内容无疑加强了受众的观感体验,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

尽管不能要求每部纪录片作品都如《生门》一般,但至少在叙事内容上,要始终保持纪录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时刻围绕着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核心要旨。同时,贴近受众真切的主观感受,主次有别、层次分明地选取和编排纪录片内容,使其成为严密统一的艺术载体[12]。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多纪录片创作团队能时刻把握故事主线,连贯严谨地讲好故事。

2.4 真挚的叙事观感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与灵魂,追求真实是纪录片的创作目标[13]。但在医疗纪录片领域,仅停留于客观真实层面而缺乏人文关怀和艺术加工,将很容易落入医学科普的俗套,很难使观众获得发自内心的真实性体验。为此,《生门》主创团队力争以最贴切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客观真实与主观情感进行巧妙融合,从而使《生门》突破了真实的境界,令人感到充满诚意、温暖和真挚。

纵观整部纪录片,主创团队都在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并保持中立,避免引入花哨的拍摄手段而导致作品的变质失真。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纪录片以30 秒长镜头作为开篇,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及和缓的音乐,镜头穿过狭长的走廊和拥挤的患者群体,俯视进入病房,再摇向窗外风景。在纪录片结尾处,导演跟随脑瘫母亲张颖和她的女儿来到观音庙祈福,从寺庙里开始采用缓慢拉镜头的形式交代了一种远离的空间,从刻有“观音庙”的牌匾到整座观音庙,再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强烈暗示了对于新生命茁壮成长的祈愿与憧憬。这首尾呼应地纪录式的长镜头向受众交代的不单是时间与空间,更是纪录片主题中那扇“生门”得以开启和传承的真实写照。

可以想见,倘若缺少了主创团队对艺术和科学的敬畏与诚挚,《生门》作为一部纪录片断然不会令观众身临其境、肃然起敬。在如今充斥着资本泡沫和泛娱乐化的影视市场中,能有一部如此贴近生活、富有诚意的作品难能可贵。但这又不得不发人深省,只期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像《生门》一样的影视作品不追逐流量、不谄媚资本,而是踏实、真挚地创新艺术表达,阐释人生真谛。

3 结语

以《生门》为代表的医疗题材纪录片为社会公众了解医院日常工作,缓和医患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界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样本。在相关论述基础上,总结提炼《生门》这一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逻辑与社会意义,认为我国纪录片行业在今后发展中,应以《生门》为参照始终秉承专注、多元、连贯、真挚的创作理念,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影视佳作。

猜你喜欢
视点纪录片医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视点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