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立
摘要:良好的生态是一个组织和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良好的生态中,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同样,在良好的生态中,坏人也可以被感化成为好人。而在不良的生态中,组织和个人都很难得到良性发展。要想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自己腰杆挺得直,才能让别人的腰杆也挺直。这是一种显性的行为文化,而且这种行为文化在培育良好的组织文化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教研文化;率先垂范;目标导向
一、学校教研文化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60多年历史、20多个教学班、50多位在编教师的学校。尽管市里早就统一了全市中小学的教研活动时间,但是,直到4年之前,学校仍没有固定的教研活动,学校的科组和教研组的有效活动次数几乎为零,让人觉得这是深圳市小学教研活动的“荒漠”。学校教导处无法安排教师上研讨课,只能通过抽签的形式来决定谁上,抽中的自叹运气不佳,没抽中的欢欣鼓舞,庆幸自己的运气好。学校仅有三个区级课题,只有一个按期顺利结题,其余两个只能中途夭折,无果而终。
学校的这种教研文化僵局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访谈了14位教师,他们中有在学校超过10年教龄的学校资深教师,也有刚入职学校5年内的年轻教师;有科组长,也有普通教师。他们给出的答案如下。
(一)制度缺失
学校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日常教学管理比较随意。我查阅了学校的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很难找到完整的、成文的管理制度文本,仅有的一套作为资料用的教学制度也是照搬别校的,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二)管理乏力
由于缺乏制度刚性的约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许多工作很难落实,多数情况下只能靠微弱的人际关系来维持日常管理。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师游离于管理之外,许多工作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都一个样,也没有人敢给予指正。
(三)风气不正
长期形成的不良风气,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研文化,致使一批又一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也只能“入乡随俗”,不敢当“出头鸟”,去冲破这堵无形的围墙。
二、学校教研文化培育行动
面对这种多年沉积的困局,这所学校的教研文化能改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着手尝试。
(一)率先垂范,让管理挺直腰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世事确是如此。一个组织或是一个部门管理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组织或部门的管理者自身的“硬度”不够。具体到学校,就是有关部门的领导或是校领导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却没有做到。比如说,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教研员及教师每月要听课(或评课)4节,每学期不少于20节。这个要求下达以后,首先要看看有关部门的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教导主任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他们都没有做到,怎么能要求普通教师做到呢?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学校首先从自身开始,对教学管理团队进行了调整。学校从科组长中选拔经验丰富且在教师中威望比较高的两位科组长充实到教学管理团隊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团队的“硬度”,让学校教学管理“硬”起来。
(二)完善制度,让管理有章可循
制度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组织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好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坏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让坏人变得更坏。”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为培育学校良好的教研文化,一段时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教研制度的建设,先后制定了《校级教研课管理制度》《校本课题管理制度》《科组、教研组活动指南》《校本研究指南》《教师教研工作量化等级制》等多项教研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明晰了学校各项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校教研管理工作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做到有章可循。这些制度既是培育良好的教研文化的根本保障,也是良好教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标导向,让教研有迹可循
目标是聚合剂。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走在一起。马云曾经说过:“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千万不要相信你能统一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30%的人永远不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要让他们为你们的共同目标干活。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的周围容易得多。”所以,有人也说:“目标是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为此,学校确立了“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特色”的教学管理目标。这一目标,从宏观上来看,是学校的共同目标;从中观上来看,是各科组和教研组的共同目标;从微观上来看,是每位教师的目标。学校制定了《主题式团队教研方式创建方案》作为科组和教研组的共同目标,引领各科组和教研组创建特色教研团队。学校还制定了《2016—2020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案》,明确各学科教师的发展目标,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各项教研活动。这些不同层级的目标,让科组和教研组具有凝聚力,让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让学校教研活动有迹可循。
三、学校教研文化培育行动效果
有行动就有收获。如今,学校还是那个学校,教师还是那批教师,但学校的教研文化却是大有改观。
(一)教研活动成为常态活动
单周的科组活动、双周的教研组活动已经做到了“有计划,有主题,有发言人,有活动公报”。“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一课三上,30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教师‘一学期一上,45周岁以上的教师‘一学年一上”的研讨课,开学的第二周就做好了安排,而且每位教师都参与,每节课后有评课、有交流。
(二)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近几年,学校教师成功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学校教师还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特色小课题研究近20项。此外,张燕老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得市教育部门的“好课程”认可。
(三)教师的业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位刚入职不久的体育教师参加市学科教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代表市参加省第八届体育教师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再次荣获一等奖。另外,有4位英语教师在市教育局组织的“资源包比赛”中获得课堂教学类和教学设计类一等奖;有3位语文教师参加区级业务竞赛,也斩获一等奖的佳绩;有3位数学教师被认定为“区教坛新秀”。或许,这些成绩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校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历史性突破——打破了学校连续多年参加区级学科业务竞赛却无缘一等奖的尴尬局面,打破了学校无市级课题的纪录,打破了学校无区级骨干教师的纪录。
也许,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在熏陶人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从而又创造出了新的文化。一个学校的教研文化的形成大抵亦是如此。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