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上海市
上海市为及时总结推广在校园足球改革探索中所取得的经验,2018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上海市体育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于近日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按照《指导意见》,到2021年底前,上海市将以足球等项目为重点,在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普遍形成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校体育艺术项目布局结构,形成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目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抓紧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并将坚持深化教体融合,全面落实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备忘录精神,系统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做好足球项目布局、人才培养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营造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校园足球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满足學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上海市系统推进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体系建设,构建形成联盟校+特色校+精英训练营+传统项目学校+校办二线队+市级学生训练基地“六位一体”的课余训练立体推进格局,让有足球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有机会通过系统的足球训练增强体质、提升技能。
二、天津市
天津市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为抓手,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配备高水平教练员,在指导训练竞赛的同时,强化足球教师、教练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校园足球技战术体系。并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区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凝练,打造校园足球管理、教学、训练、竞赛、培训等领域的样板工程,带动天津市校园足球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三、浙江省
浙江省不断总结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建设经验,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基本要求(试行)》,优化布局,进一步发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发挥省内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校园足球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在目前66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610所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和指导学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两个层次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认真梳理各地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的建设发展情况,宏观统筹、规划设计,对于区域内未达标准的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要制订详细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强化考核督导,提高创建质量。
四、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了5个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全区共建成1222所国家级和428所区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在8所高校建设了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全部高等学校均组建了学校足球队。同时,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建设了校园足球训练基地,在海南省建设了冬季足球集训基地,完成了30000余人次的学生运动员集训和选拔任务。此外,和英国等国家建立了出国留学和短期培训机制,共派出200余名教练员出国培训。以此打造校园足球管理、教学、训练、竞赛、培训等领域的样板工程,带动校园足球的全面推进和发展。
五、广州市
广州市注重提高校园足球教、训、赛水平。坚持把提高足球课堂教学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组织教学示范和观摩活动,强化课题研究,探索课程课题融合。探索建立区域内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构建“两个足球圈”。秉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倡导的“聚似一团火,散似满天星”理念,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推广学校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在师资、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构建“市区10分钟校园足球圈”“镇街10里校园足球圈”,带动周边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共同发展。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与市足球协会合作,派出足球精英指导员进校园,做实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工作。
六、成都市
成都市自2019年起,各区(市)县建立县级校园足球训练营,吸纳优秀教练员参与训练营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对区域内足球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提高性训练,着力提高校园足球苗子的技能与水平。结合实际建立县级总营和若干分营,鼓励加强和足球协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寻求专业技术支持。依托金牛区、成华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成都市足球协会温江基地等力量建立市级校园足球训练营,利用寒暑假面向各县级校园足球训练营推选的足球特长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专项活动。
七、西安市
西安市充分发挥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校园足球普及规模,重点做强本地校园足球品牌。在此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市,促进地市区域内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升。优化校园足球教师结构,拓宽教师队伍扩充途径,加大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力度,采取聘任、购买服务等方式配齐专业足球教师,鼓励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人士和高等院校专业教练员担任校园足球兼职教练员。
八、长沙市
长沙市出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教学指导意见。幼儿园每周1~2次足球教学活动或足球游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证每周一节足球课;高中阶段学校开设足球选修课。各学校积极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足球精品课程,打造足球体育特色学校。到2025年,全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占学校总数的25%左右,其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内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占当地学校总数60%以上。从2018年起,全面开展区域体育特色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一区一体育特色”的格局。选送足球教练员赴国外集训,聘请外籍教练员到学校从事足球教学。定期组织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开展不同形式的足球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保障足球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九、南昌市
南昌市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和南昌市高等院校在高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培养基地,鼓励区(县)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或者俱乐部牵头建立校园足球协会,鼓励区(县)和学校建立专业或业余的校园足球俱乐部,探索校园足球精英、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人才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联动培养机制。强化南昌市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管理和换届工作。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等人才资源库,支持学校聘请这些教练员进行校园教学、青训辅导等工作,推动校园足球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对接招生机制,打通优秀足球人才成长通道。
十、兰州市
兰州市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八大体系”建设要求,在教学规范化、训练系统化、竞赛体系化、保障标准化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形成具有鲜明兰州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格局,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排头兵”。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畅通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成长通道。2018年,实现了中小学足球后备人才招生制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年招生时,小学男女各招收4~5人,初中男女各招收7~8人,高中男女各招收8~11人。每年举办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希望之星”精英夏令营和冬训营,积极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拓展青少年交流学习培训渠道。探索校园足球精英、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人才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联动培养机制。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和在兰州市高等院校在高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培养基地。鼓励区(县)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或者俱乐部牵头建立校园足球协会,鼓励区(县)和学校建立校园足球的专业或业余俱乐部。
十一、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组织运营。依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项目建设和哈尔滨体育学院足球教学资源,加大体育教师足球训练指导及裁判能力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的交流。加大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力度,选聘、组建高质量的校园足球外籍教练员团队,参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指导工作。
十二、大连市
大连市注重合理布局,示范引领,以北部地区为重点,在全市打造至少10所特色显著和全面发展的校园足球样板学校(小学),加强校级球队建设。计划到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增加至240所(占比31%)。
十三、厦门市
厦门市积极探索“市队校办”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厦门市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分别与厦门市第二中学、厦门市第六中学联合共建厦门市青少年男子足球队和厦门市青少年女子足球队,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提升校园足球运动竞技水平。选聘、组建高质量的校园足球外籍教练员团队,参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指导工作,分层次、分阶段对厦门市校园足球精英进行集中式培训。
十四、青岛市
青岛市创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教体结合”模式,足球俱乐部每年派出大批教练员深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工作。引进来自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教师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推进足球名师、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进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组建1个国家级总营、4个分营,10个市级训练营和多个学区级训练营。依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基本要求(试行)》,进行资源整合,多层次、多方位合作,构建“中西合璧”的足球青训合作模式。引入足球俱乐部、青训机构优质资源,组建常态化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训练模式。突破政策瓶颈,建立高水平校园足球运动员交流制度,实施职业俱乐部梯队与足球强校运动队共建,推进市队校办,创新足球精英培养模式。
十五、绵阳市
绵阳市配齐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师并保持一定储备,优秀足球人才脱颖而出,足球运动员升学通道畅通。同时,建设足球特色幼儿园,培训既懂足球又懂幼教的师资队伍,广泛开展幼儿足球展示活动,培养幼儿的足球兴趣。与省内高校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引进高校师资、教学等资源,打通足球特长生的升学通道。
十六、邯郸市
邯郸市探索校园足球精英、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人才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联动培养机制。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和驻邯本科院校在高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培养基地。积极创建校园足球训练基地。到2020年,建立1个市级校园足球训练营地。2022年,每个县(市、区)建有1个县(市、区)级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地。
十七、南通市
南通市要求各学校成立以“一把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的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合理布局足球发展规划,制订本校校园足球工作意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足球训练营、足球俱乐部或足球社团。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校园足球队,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以年级为组别的校内足球赛,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足球带来的的快乐,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与教育集团内其他学校合作共建、抱团发展的模式,不断扩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影响力,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努力形成区域特色,形成学段对接的良性格局,引领校园足球创新发展。鼓励农村学校把足球选作“一校一品”项目,扩大农村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覆盖面。
十八、泉州市
泉州市不断加快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创建,提出“七个必须有”的标准要求:必须有发展规划、必须有课程设置、必须有师资保障、必须有设备设施、必须有球队建设、必须有训练活动、必须有比赛机制。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1个;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2所,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示范校11所,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个,为福建省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尝试和知名足球俱乐部合作,邀请优秀外教到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任教,选派一批足球骨干教师(教练员)到国外学习和培訓。
十九、荆州市
荆州市共有1个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3所全省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基地(均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沙市区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并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组织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专业教练员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和校内外竞赛等工作进行专业指导。支持湖北省知名高校和驻荆州本科院校在高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培养基地。积极申请省优秀运动队与荆州市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合办队。
二十、北海市
北海市为充实学校体育教师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师资团队,通过培训现有专、兼职足球教师和招录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教育,为退役运动员转岗成为专职或兼职足球教师创造条件。同时,建立足球人才培养、引进、考核、管理等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择优选人、联合用人机制。制订北海市足球教练员、教师、裁判员培养计划,采取内训和外培相结合的方式,对教练员、裁判员、教师实施规模化培训,加强裁判员、科研医务人员、俱乐部管理人员、赛事运营管理人员等足球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人才输送计划,鼓励足球俱乐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选派职业队员、青少年队员到发达地区或国家接受高水平专业培训。此外,为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的共同发展,北海市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足球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
二十一、梅州市
梅州市做好外籍教练员进校园工作,梅江区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引进巴西桑托斯俱乐部青训教练员团队,做好辖区内队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工作。市县体育部门按照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构建要求,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扶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工作,尤其是在运动员注册、比赛及输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十二、新乡市
新乡市充分发挥河南师范大学与国外有关足球组织合作办学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与卫辉市政府合作共建河南师范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暨新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教育创新示范园区,努力形成国内与国外资源共享、校园培训与专业青训紧密结合、学生素养提高与师资水平提升一体化推进的校园足球教育工作新格局。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縣(区),争取到2021年,新乡市成功创建2个以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积极争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在市区建设4个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培训基地保障水平,配备高水平教练员、高标准专业训练场地和器材,建设运动员宿舍、餐厅、澡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实现“学、训、住”三集中。
二十三、蚌埠市
蚌埠市专项实施“足球教练员进校园”项目,引进专业俱乐部派遣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好并具有相应资质的足球教练员、裁判员、退役足球运动员到学校担任兼职足球教师,同时,鼓励经认证的足球校外辅导员进入学校指导,重点帮扶和资助蚌埠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点加大足球苗子培养力度,进一步拓宽优秀校园足球运动员进入国家级和省级足球后备人才梯队、省内外足球职业俱乐部乃至国外知名足球俱乐部的通道,形成教育、体育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培养输送机制,为有天赋、有潜质的优秀足球苗子建立良性成才渠道。加强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管理力度,推进校园足球队员与体育部门运动员注册信息系统的共享互通,动态监测运动员学习、升学、流动情况,并提供相应支持服务。
二十四、洛阳市
洛阳市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校园足球向纵深发展。成立洛阳市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提升洛阳市校园足球技战术水平。申报和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不断完善、科学规划校园足球训练模式,每年利用寒暑两假安排校园足球高水平训练营活动,聘请高水平教练员团队进行提高训练,组建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高水平代表队,代表洛阳市参加国际、全国、省级校园足球比赛。
二十五、滨州市
滨州市不断完善初、高中足球队员升学招生办法,单列计划跨学区招收各年龄段足球特长生。积极组织优秀足球队员参加学区级、县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五个层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精英训练营。依托滨州市校园足球网站,建立校园足球队员注册管理系统,开展校园足球队员定级和转会工作,建立校园足球人才梯队。
二十六、延安市
延安市引进专业外籍足球教练员。探索优秀足球教练员流动和奖励制度,带动全市足球师资水平逐步提高。充分发挥志丹县校园足球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扶持志丹县做大做强校园足球品牌,再辐射带动其他县区和学校,缩小县区发展差距,促进全市校园足球运动整体提升。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和地域特点,不断革新,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
二十七、北京市丰台区
丰台区按照高中、初中、小学1∶3∶6比例优化调整丰台区校园足球特色校布局。集中整合资源,提升各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水平。针对原有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引导其凝练经验,体现特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针对市级校园足球特色校,继续引导其找准优势,参照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标准继续提升水平;针对区级校园足球特色校,通过结对等政策、资源扶持,培育鼓励合作交流,统筹多方资源,支持其特色发展。继续实施校园足球海外引智计划,引进外籍足球教练员到校开展校园足球教育教学相关活动,带动丰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十八、重庆市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积极发挥特色学校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所有学校、幼儿园开展足球活动,提升全区校园足球发展整体水平。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全程管理,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在建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的基础上,结合区体育局足球人才菁英计划,主动联系对接重庆斯威、贵州人和等俱乐部青训体系,多渠道出资,选拔沙坪坝区最高水平的9~15岁青少年,建设全市第一个沙坪坝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依托重庆市沙坪坝区校园足球网站,完善足球队员注册管理系统和《沙坪坝区青少年校园足球注册定级管理办法》,开展足球队员注册、定级工作;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足球队员升学办法,建立以足球为特色的学生队员培养模式。
二十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通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及青训营建设,组建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团队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校园足球首席专家团队,带动全州所有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共同教学和训练。充分考虑县(市)、城乡、校际间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各县(市)、学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训练计划,实施可行的教学训练内容,为全州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