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常华
深度融合与核心素养,这两个看似并无关联的概念,其深层意义上却关系密切。核心素养所关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养成,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实现。而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品格养成搭建了广阔舞台。深度融合完美体现了核心素养发展理念,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小学数学为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教学,并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 技术运用要精准、适度、高效
技术运用是深度融合教学的显著特征,但并不是说技术运用得越多、越高端就越好,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到精准、适度、高效。
例如,在讲解“植树问题”时,为探究间隔数与棵数间的关系,教师可设计“猜测”和“验证”环节,让学生在画一画中找出间隔数与棵数间的关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感受化繁为简思想的重要性,这就不能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学生的学习。
而在讲解“烙饼问题”时,教师需要学生自主探究2张饼、3张饼甚至多张饼的最优烙法,课堂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烙饼工具和材料,这时就可以借助技术的优势,通过层层递进的烙饼游戏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烙饼方案,体验烙饼过程,从而精准快速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策略。
● 目标设计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其很多方面可以同时体现在不同学科中,如人文底蕴可以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等,科学精神可以不同程度地体现在物理学科、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从融合的角度兼顾到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要求,又要深度挖掘学科本质和价值,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①通过探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②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③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使模型思想深入学生心中,从而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④通过iPad操作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感受技术为学习带来的深刻变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个目标设计既注重了学生数学思想和能力的渗透培养,关注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接纳,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
● 任务(项目)设计要有利于素养养成
将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呈现,是深度融合教学的显著特征。学生以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观察、体验、探究、实践、分享、交流,通过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项目)而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精神,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綜合素养养成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项目)。一是任务的难易程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基础来确定。低于学生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学习任务,学生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完成,对素养发展毫无意义。而过度超出学生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任务,不仅不利于任务的完成,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无疑也不利于素养的养成。任务难易程度的设计建议教师们参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二是任务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保障学生参与度。任务是在情境中完成的,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情境创设,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点的任务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在一堂课中,多个任务情境的创设也要具有递进性,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提高学习参与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例如,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在探究烙饼规律环节可以设计5个自主学习任务:①2张饼的最优烙法;②3张饼的最优烙法;③4张饼和5张饼的最优烙法;④6张饼和7张饼的最优烙法;⑤总结出烙饼问题的规律:饼数×烙一面所用的时间=最短时间。
在探究过程中,任务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一步步领悟运用到优化、迁移、拆分等数学方法,由操作学具到摆脱学具,由动作思维到抽象思维,逐步探究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最短时间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了“运筹思想”的真谛。
● 教学组织管理要能够支持深度学习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教学必须扭转“作秀”的局面,教师对教学的组织管理要能够支持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首先,要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概括、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其次,合作探究学习要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给每个学生具体的任务分工,同时要关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确保生生之间形成深度的交流、探讨,经过有效沟通、深度思维,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参与、探究、表达等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解《集合》一课时,教师在向学生“抛出问题,引起质疑”之后,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时,小学生容易分心走神,合作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必须提前明确要求,及时做好指导和调控,帮助学生深度有效学习,具体如下。
①教师抛出问题,引起质疑。
②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教师提出以下要求:这张报名表有点乱,不能清楚地看出同时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请大家想一想,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大家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参加了踢毽子比赛?哪些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哪些同学既参加踢毽子比赛又参加了跳绳比赛?请同学们用你能想到的方法重新整理这份名单,并把你的设计方案写在各自的学案纸上,想到几种方法就设计几种方案。
③小组交流,分享成果。
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长做好统计,把最终的结果集中到一起,并做好汇报准备。
④全班交流,对比优化。
各小组发言人依次汇报本小组的合作交流成果,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思考这种整理方式能不能达到要求,并作为小老师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