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
【摘 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的教育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学学科作为主科,自然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关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都在课堂学习中,导致课堂学习的知识无法全面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作业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更加理解掌握知识。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前作业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课前作业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升,这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将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作业优化策略展开一系列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课前作业优化
课前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课堂知识的预习,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科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新时代的改革产物,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利用课前作业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高效的学习模式。介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学生的课前作业,激发学生对之后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一、小学数学课前作业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布置过于笼统,并不会向学生明确强调作业要求,学生对待课前作业的态度停留在将课本知识浏览上。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前作业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缺乏知识的趣味性,并且留大量的数学题以实行题海战术。大量枯燥的数学题会使学生思维变得单一僵硬,对于其他问题不能灵活思考。这样一来,大量的作业题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磨灭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小学数学教师优化课前作业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意义重大,但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优化课前作业的重要性,仍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测量学生的标准。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会逐渐成为知识的接收工具,对理论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会将知识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前作业时经常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单一的作业形式使得学生机械的将文字浏览一遍,并不会真正感受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会不关心教师的口头作业,对数学学习产生严重的厌恶情绪,使自己对学习持有消极态度。所以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学生对作业量的心理承受力。
二、小学数学课前作业的作用
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渗透,小学数学教师开始认识到课前作业并不是让学生增加学业负担的工具,课前作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会开发自己的思维,想要在课堂上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一探究竟,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课前作业能够让学生跟进教师的课堂授课进度,并且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课前作业并不是让学生能够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在课本上对下节课的新知識有所了解,而是需要让学生清楚上课的重点,避免形成固定的听课思维。真正有质量的课前作业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前作业的优化,使学生能够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自己的一生。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作业优化策略
(一)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将数学当作自己喜欢的事物,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于知识的投入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在设计学生课前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加入趣味性元素,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前作业中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生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作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相关内容。由于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关于几何知识之间的联系内容,学生根据文章的直观感受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能够在课前了解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让学生阅读了相关文章之后,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剪出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样动手操作的课前作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形成学习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一些自己在课前作业中的遇到的问题和得到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探究性作业,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课前作业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前作业时可以加入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完成课前作业的课程是对数学新知的探索,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前作业和生活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设计小学生数学课前作业时,从数学的生活化问题出发开展设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作业,并且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到知识,最终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学生能够从生活出发探究数学知识,能够对新知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会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概念介绍,让学生在课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并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随处可见,生活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在课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平行四边和梯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学生在课前作业中会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且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在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学习效率。
(三)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规定的课前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不符合小学生的跳跃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课前作业,开放性的课前作业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研究中打开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促使学生在课前作业中提高自身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图形的运动(二)》之前,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第二小节对于平移的再认识。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对图形的对称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课前作业:在一张方格上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在方格纸上根据对称轴如何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样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创新思维,找到图形的另一半,在方格纸上根据教师给出的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完成课前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在课前作业中对下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有所掌握,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在课堂上会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四)纲要式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前作业属于预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知识会充满新鲜感和陌生感,教师要在课前作业中为学生列出重点,为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抓住下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从而展开有效的思考。
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掌握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学习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前作业中要求有能力的学会说掌握有关0的运算规则,牢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规则。学生会在课前作业中尝试解决问题,并且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以及方法,培养了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了解了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大致节奏。
(五)层次性作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前作业的设计应具备层次性,涉及到不同深度知识之间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认识到所学知识,逐步深入到课堂所学的中心,顺利完成课前作业的预习目标。层次性的作业能够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规划性,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教师为学生在设计课前作业的过程中加入一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题,让学生对乘法算式进行回忆巩固。学生在作业中可以先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不进位)计算方法,之后尝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对知识产生陌生感,能够有效吸收课堂新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课前作业是顺利完成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一来,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生自主的重要性。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前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设计新颖有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中,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翟向煜.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方法思考——以六年级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0)
[2]苗培林.科学设计,提升课外预习效度[J].内蒙古教育,2015(32)
[3]李娟.浅议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
[4]陈阳.设计好数学预习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江苏教育,2015(21)
[5]施海军.“课前预习”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J].品牌(下半月),2015(06)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主要是课堂巩固练习,对于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的相对关注较少,知识综合运用的长期性作业更为广大教师所遗忘。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基础调查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中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不仅是关注作业时间的长短,更是教师对学生作业实效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带有应试教育味的课内外作业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缺乏儿童化、生活化的致使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主动性的作业已在逐渐减少。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课前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