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程盛
摘 要: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压舱石”,要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攻坚克难作用,首先,要高度重视存在问题,以党建带动社建,以党建促经济建设。其次,要加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强村党组织,提升村内党员干部素质和本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必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做到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
近年来,广州市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强化党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和村支两委素质提升工作,从2012年以来,广州市连续8年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累计招生11939名。[1]乡村不断优化民主管理架构,遵循民主程序议事,完善持续、长久的协商民主和监督机制,干部、党员、村民及社团组织的协商自治意识不断提高,在搞好乡村治理的基础上,多方力量积极投身农村发展,涌现不少先进典型,其中B区的L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成现在的“世外桃源”,并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美誉。2019年,L村与周边的其他3个村一起被纳入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新的乡村规划也已经落地,L村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一、高度重视存在问题,不断向善治目标迈进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L村由贫困村变“世外桃源”的关键点,没有党建引领的乡村善治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成效显著,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加强,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乡村治理手段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不少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L村来说,之前,村庄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各类维权事件明显增多,且在各种势力的影响甚至组织下,维权组织化趋向明显,乡村社会维稳压力大。乡村治安状况堪忧,宗族势力对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一定威胁,违法犯罪活动不少,村民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干部对农民缺乏深厚情感,对农业的基础战略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农民合法权益保护难。乡村治理中村基层党组织较软弱,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使命意识奉献精神与乡村治理现状不适应。
乡村的治理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治理,稳住农业农村这一社会稳定“压舱石”,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供基础保障。
L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避讳问题与矛盾。在村党支部和村支两委一班干部带领下,十几年来,铆定善治目标不放松,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解决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乡村善治。
在乡村治理改善过程中,利用过去长期忽略的地处中心城市周边的区位优势,通过加快引入“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文化”等新业态,引导农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合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改观,2019年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一批绿色村庄。
L村从获评区美丽乡村、广州市美丽乡村,到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再到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一批绿色村庄,乡村美了,村子富了,村民也逐步富裕起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动力和保证,L村党支部一班人和广大党员在各项攻坚克难中的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党员们同志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功不可没。
二、加强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乡村治理要现代化,必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一位的就是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乡村实现善治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党。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2]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领导在广大农村基层延伸和全覆盖,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推动乡村治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供了新的制度保证。
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L村不断强化村党支部建设,加强对村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工作,加强对他们的领导,村支部发挥堡垒作用,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L村党支部在显存振兴攻坚克难中至少发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3]L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支两委班子有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同时在工作中敢于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同时持之以恒抓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融入到各项工作各治理主体中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最后村党支部一班人借力“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主动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素质,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以更开阔的思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既本领高强,又干在前头。是干事会领导村各项工作的关键。用村干部自己的话说,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只有本领高强,才有干事的底气和勇气,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几年前,为实施供农村给侧结构性改革,村里让党员干部准备自己带头,将流转来的15亩地建成一个岭南佳果实验田,种植本土无花果、胭脂红番石榴等市场销路好价格高的优质水果,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战略衔接,在产品上市后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在供给广州等周边市场的同时,还开辟电商渠道。考虑到有风险,原本是党员干部打算先打先试种试销。由于L村长期注重发挥党员和村党支部干部的干在前头精神,有困难党员干部先上,有风险党员干部先尝,这次,没等党员干部项目落地,闻信的村民纷纷要求参加,于是,村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15亩试验田变成了100多畝的项目。
打铁必须自身硬,品德作风过硬是党支部成员的重要要求,是立身之本、为人之德,也是做好基层党的工作的保障。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不仅直观地反映了个人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反映了个人的品行和形象。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L村在配合上级部门拆除违章建筑这场涉及广大村民切身利益的攻坚战中,成立“党员突击队”带头示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突击队队员在拆违行动中涉及自身违建时带头配合,主动服从安排;在需要村配合工作队行动时,带头行动,积极参与整治;在统一村民思想中,带头宣传,广泛发动群众,让村民明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法与情的关系。为群众树立了良好榜样。
三、不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实现机制
L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扎实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逐步改变了村民不愿参与的历史,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调动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性,通过私下搜集村民意见建议到制度化在村便民中心设定一个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窗口。对于村民反映较多和村民比较关心的事,村支两委会充分收集意见并确定相关议题,再提交到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表决。村民代表会议前,会将会议召开的时间、议题提前在公告栏张贴,发动村民代表在会前充分酝酿和讨论,督促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反映意见建议,提高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性。在举行村民代表会议过程中,针对讨论事项出现不同意见时,会议主持人科学引导各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据、必要时还现场咨询法律顾问的意见,在做出决定时,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于议决前村中众多事务已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经过讨论,在村集体决议的实施过程中就比较顺利。这种“急村民所急,议村民想议”的做法,拉近了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之间的距离。村民们说,以前,我们对集体事务插不上手,所以也不想插手,有了协商民主议事之后,我们能够也愿意为村出谋划策了。
强化法治对乡村善治的保障。乡村要善治,必須强化法治这个保障机制。我们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在乡村治理中,就必须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首先,村党组织积极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平安乡村建设,这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提出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斗争,今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村党组织坚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原则,积极主动作为,配合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做好乡村社会安全保障工作。其次,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村党组织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加强在村里的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引导农村治理各主体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建设法治乡村。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和健全分类矛盾处置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加强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进村、法律顾问进村,降低村民和村内各类主体用法成本,引导群众以正当的途径、以法律的手段、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注重德治对乡村善治的化育。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社会的主体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大多仍“生于斯、长于斯”,虽然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深刻变化,但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仍然存在,熟人社会中德治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是深层浸润式的,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软治理。
为充分发挥德治功能,L 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塑造乡村德治根本准则,写入村规民约,渗透到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相结合,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重视农耕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底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和传承乡村治理历史积淀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升村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将乡风、家风、民风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适合乡村特点切中乡村自治痛点的诸如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组织和利用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发挥在乡村治理中打击不良风气,顺应时代要求移风易俗,旗帜鲜明反对金钱万能、奢靡、享乐等不良思想和现象对优秀乡村文化和文明乡风的侵蚀破坏,做好对邪教毒害群众的反击,揭露和抵制利用宗教外衣对乡村治理的破坏。总之,L村充分利用优秀的乡村传统风俗和地方乡土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培育和建设新乡贤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对低俗媚俗文化,重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乡村道德,建设具有强大感染力向心力、留得住乡愁乡情和心灵归宿的新道德乡村,取得良好可喜的成绩。
L村党组织不断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适应乡村发展中外来资本、人才、各类社会组织和其他力量进入的现实,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参见《村官上大学,为乡村振兴求知》,《广州日报》2020年6月23日A4版
[2] 《感悟习近平“两会时间”里的“三农”情怀》,《人民网》 2019年3月9日
[3] 《2016年两会,总书记在团组会上20句新语新论》《人民网》 2016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