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香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结构程序,激发课堂活力,可帮助学生达成具备地理学科特质的思维品质。本文以“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为例,探讨基于活力课堂教学结构程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地理教学目标。
【关键词】活力课堂;三段六步;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的生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担负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使命。地理教育功能是指通过地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及学习中终生受益。
“活力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它有着科学合理的的“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通过实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使地理教学功能能够更好的实现。构建活力课堂,是促进地理课堂改革的有利抓手,可全方位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课题为例,阐述并分析基于活力课堂“三段六步”设计的教学方案与成效。
一、案例描述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学必修部分第二单元的第三部分,本节上承水循环,下启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智力。本节的学习模块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掌握岩石圈、大气圈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较为欠缺。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掌握洋流的分类;二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三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洋流的地理意义,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难点在于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本课基于活力课堂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贯穿教学过程,逐步激发学生这一生命体的活力,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预设导航,创设情境
教师布置基础性练习,发布到学习平台,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在平台上完成预习检测。教师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作业进行评价,找出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以学定教,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用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新闻情景导入,地图呈现太平洋海域及附近的国家,由图设问:福岛核污染物有没有可能到达美国西海岸?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接着教师展示暖流寒流判读图,进行预习检测。学生根据预习洋流的分类的知识,思考寒暖流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巩固练习
探究任务一:影响洋流的动因
教师把洋流比喻为在海洋上漂的“有规律的茶叶末”,设疑这些“茶叶末”为什么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由图设疑:北赤道暖流的流向与信风带的风向、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带的风向是否有关?北赤道暖流流向与东北信风带的风向是否完全一致?北赤道暖流为什么不能一直向西?学生观看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和洋流模式的动画,小组合作分析风、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总结影响洋流的动因。
探究任务二:图解新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节一:图解新知
以太平洋为例,教师任务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副热带海区、北太平洋副极地中高纬度海区、南太平洋洋流的规律。设置疑问:观察所给海区洋流表层分布图,你能找到哪些规律?南半太平洋球副极地海区有没有洋流圈?学生读世界洋流表层分布图,观察太平洋洋流状况,比较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南北半球的洋流的流向,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学生边指图边讲,从而突破重点。
环节二:以一驭万
教师设疑太平洋洋流表层分布和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两幅图异同点有哪些?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异同,以一驭万,由太平洋洋流分布规律归纳演绎大西洋、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学生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绘制世界洋流表层规律表格,巩固深化这一难点。
环节三:绘图深化
教师任务布置,学生在世界海洋版图中画出不同区域的洋流,并提出具体要求:在世界海洋区域实线处画出洋流方向及性质,看清重要纬线;根据规律画图。学生在不同海域依次画出洋流,进一步巩固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探究任务三:洋流的地理意义
环节四:实例分析
教师提供问题情景,为什么秘鲁沿岸的年平均水温东西相差大11℃?为什么澳大利亞同纬度西海岸滨海的沙漠景观,而东海岸是茂密的森林景观?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设问附近的洋流分别是哪些?四大渔场成因相似的有哪些?大型渔场分布与洋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第二次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两次去美洲的路线分别受到哪些洋流的影响?学生读图找地理位置及对应的洋流,归纳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分析出洋流对海洋生物、航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环节五:巩固竞赛
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推送竞赛题,交待规则,学生在线答题。通过在线竞赛练习,对洋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熟练掌握,巩固重点难点知识。师生回顾新课导入,日本福岛核污染物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教师组织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归纳整理本节课的收获,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从而系统化梳理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后基础作业、拓展作业,收集海洋生物鳗鲡的生活资料,画出从小到大的迁徙路线,迁徙路线借助了哪些洋流?教师在平台推送评价表,师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根据评价结果,评选出“优胜之星”和最佳小组。
二、案例分析
本课采用活力课堂的“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预设导航精选题目、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问题情境,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实施多元教学评价,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拓展提升,实现了教学目标,整个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活力。
(一)精心设置预习导航,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预习学生初步了解洋流及分类和影响洋流的因素,知道洋流从哪几个方面影响环境,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预习检测,教师评价等环节,再结合本节课重难点,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安排相关环节,以便学生高效掌握关于洋流的知识。
(二)创设热点情境,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运用了情境导入法,按照“诱发兴趣、贴近经验、真实发生原则”,创设与学生熟知地理现象的问题情境,将日本大地震福岛核泄漏为情景背景,提出问题,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洋流的地理意义,內容较为抽象,洋流对气候、航行、生物的影响结论虽然是简单的词汇,但应用起来十分困难,所以要提供给学生数据、形象的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认识,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综合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攻克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以地图为轴点,串联式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思维能力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核心,只有在特定的地理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进行。而地图既能帮助师生形成准确的空间位置观,并且“读图、析图、能准确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创设情境、以图引导、文字资料、由图设疑提出洋流分布规律问题,本节课教学时围绕不同问题情境,穿插了递进问题串,这种层层递进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形成了思维构架,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训练。
(四)以一驭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对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的认识不能只浮于表面,要理解洋流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教师要适当、适时、适度进行引导,以一驭万,通过知识迁移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有序地提取资料信息,保证学习任务顺利按时完成。学生在环节一中已掌握了太平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图,归纳演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三、案例启示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习对学生直观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如果一开始有畏难情绪或不能适应,后续学习过程将难以持续。采用了活力课堂“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较好,为其他地理内容的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有助于地理课程功能的发挥
“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通过预习导航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了解基本概念,产生新知疑问,带着疑问进入新知学习,其目标性增强;通过情景导入,结合学生生活中地理事物或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认识;通过探索新知,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中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对重难点解释、分析和应用;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有一个习的过程,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真正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在不同情景中的运用,实现深度教学;通过总结评价师生对新知进行结构化梳理、对在新知获得过程中与经验进行分析归纳,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整个课堂中评价环节贯穿始终,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提升元认知能力;通过拓展提升,教师布置与学生生活等相关的地理现象实际问题,提升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活力课堂的重要目标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只要我们能找出学生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对个体进行教育引导,更有效发觉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的学习及发展。“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当,可以提升学生地理收集整理、分析地理问题能力,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分析认识环境,从而提升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课堂各生命体活力是地理活力课堂的关键
活力课堂给教师的定位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等。在地理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时,教师的创造者和研究者的定位就体现出现来了,教师通过成立学习共同体,实施分层化、信息化、情景化教学等策略,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此过程中,激发出思维火花,让其生命力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出绚烂的生命活力之花。
地理课程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活力课堂、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的教学结构程序。总之,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结构策略激发了师生生命共同体的活力,特别是让学生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科学地理思维和核心素养,激发了课堂活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标也得以实现,使地理教育功能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永清.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解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
活力课堂应该是目标明确、多元的课堂
课堂要干什么,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有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才能严格按照目标去落实和实施,也才能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目标明确并不等于一刀切,还要注意目标的多元化。也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让课堂真正富有活力。在课堂上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快乐,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
活力课堂应该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
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我们今天提出活力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上,由有效→高校→优效→活力课堂。所以说,教学的有效性,依然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底线,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也是前几年我们一直说倡导的"有效教学"的要求。
活力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的课堂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但新课改实行好几年了,一说到自主学习,还是有相当的老师认为自主就是放手给学生,就是老师不讲学生自学,就是每堂课只能讲几分钟,必须给学生留多少时间。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机械教学提出的,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老师是传授知识的机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老师教给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就只能接受什么。所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就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们理解的自主探究的课堂,应该是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