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摘 要】工艺美术专业教育在国内高职教育中起步较晚,但在新时代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地方工艺美术传承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如何面向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大教育课题。高职院校具有生源相对集中的特点,在传承地方工艺美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以甘肃庆阳布艺为切入点,立足于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及作用,提出优化培养建议,以期为后续专业教育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传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5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76-02
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作为一种集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获得了绝佳的发展契机,也因此暴露了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短板。高职教育机构承担着应用型人才输送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紧跟国家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开始将工艺美术纳入专业建设范围,布艺艺术设计等课程也一度成为热门选择。传统地方工艺美术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要达到深度传承的目标,还需从填补人才缺口的角度着手。通过拓宽高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能够有效满足活态传承要求,并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我国地方工艺美术的特点及传承现状
工艺美术是审美需求与实用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通常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特征,即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要素差异影响下,工艺美术可能呈现不一样的形式。地方工艺美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工艺美术,一般表现为风格或品类相近,从其主要特点来看,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即工藝美术产物中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情感或文化倾向,与人们的认知习惯乃至历史积淀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即工艺美术产物是人们生活经验的载体,承载着改善生活质量的追求,包括在审美倾向上也具有浓厚的实际生活气息[1]。例如,庆阳香包刺绣是甘肃省庆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目前,我国地方工艺美术失传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缺乏传承对象、工艺美术产物遭到破坏等方面,被完整保存的工艺美术作品也大多流传范围狭窄,难以发挥作为公共艺术产物的艺术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难以获得大范围认可,形成传承困境;另一方面是地方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缺位,难以对破坏行为起到制约作用,传承难度加剧。
二、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条件
高职教育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时间较短,但在地方工艺美术传承视角下仍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具有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环境条件。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普通高校,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施展个性化艺术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2]。例如,在庆阳香包刺绣课程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尝试通过举办香包刺绣展览活动、开辟生产链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按照“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等类型分别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应用性。因而,对于甘肃庆阳而言,独特的地域工艺美术资源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载体和条件,通过营造理论联系实践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推动人才更好地进行学习,从而便于其实现长远进步;此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实现甘肃庆阳地方工艺美术的传承及发展,这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实现优秀人才培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具有生源相对集中的人才条件。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集中在当地,对于地方文化氛围及工艺美术传承情况具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更易掌握,在后续本地资源的开发中也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3]。还以庆阳香包刺绣为例,只有在了解地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妥善地利用具有地方特征的设计元素,因此应该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去,对于庆阳香包刺绣的发展历史、图案寓意、样式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这样不仅仅可以实现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还可以促进地方工艺美术的传承。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门对甘肃庆阳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充分调查,发现无论是学生数量还是学生质量,本地的高职院校都具备相对集中的特点,这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更是促进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人才教育的重要力量,有助于促进地方工艺美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地方工艺美术传承的高职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遵循行业标准要求,构建融合教学体系
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关系着传统艺术文化体系的延续,对于地方工艺美术而言,要保障其体系的完整性,还需充分遵循相关行业的标准要求,从严格治理的角度规避受损风险。因此,首先便需要深度参考行业人才标准,以优化人才职业素养与创造能力为教学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所谓“融合”,既是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与现代发展理念的融合,也是专业标准与个性发展之间的融合,院校需要同时兼顾职业能力建设与文化素养建设,致力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打造[4]。一方面,可加强行业规范教育,在理论知识灌输的基础上以项目引进的形式组织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制作项目当中,如通过“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等材料,采用多变的手法,来设计与制作不同风格的香包,将不同的图案成功运用到刺绣中,比如花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学生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尝试创意发挥。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关于地方文化的讲解,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自觉参与到地方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从而逐渐形成以人才为基石的地方工艺美术品牌。
(二)引入校企结合模式,夯实专业教育基础
在常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可尝试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协作关系,进一步夯实工艺美术专业教育基础。首先,院校可通过探寻地方关于香包刺绣艺术设计的相关品牌,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与之建立起人才与岗位相互衔接的协作关系,由企业向院校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或派遣企业资深专业人才进入院校进行指导,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后再由院校直接面向企业岗位输送专业人才,同步解决行业人才缺口问题与人才培育短板问题。同时,高职院校也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如通过创建香包刺绣设计工作室承接相关项目,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方品牌,在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中以企业为单位发挥自身力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制作技术进行深度结合,满足新时代下的传承发展需求。总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有助于最大化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创新过程指标体系,客观评估综合能力
为全面考核、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衡量学生在工艺美术行业的就业、创业前景,院校还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过程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客观评估,以便于让学生更精准地将个人特长应用于地方工艺美术传承中。一方面,可主动整合校方、企业方与市场方的力量,共同完善關于香包刺绣等能力评估的过程指标体系,基于地方工艺美术传承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等要素纳入评估体系当中,并建立起包含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及创造水平等指标在内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可创设“以赛代评”模式,要求学生在设计制作竞赛中全方位展示自己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及创意水平,以直观的工艺产出成果作为个人专业能力的载体,从而及时发现短板所在,以便及时加以填补。此外,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要采取动态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动态化发展,这有助于切实保证教学评价的效果。
(四)注入现代设计元素,突破受众固化困境
传统地方工艺美术之所以传承困难,和其审美风格与当下倾向不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考虑适当注入现代元素,要求学生将传统工艺美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设计语言相融合,从而突破地方工艺美术受众固化的困境[5]。例如,在设计制作课程中,教师可在传统工艺美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制作的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设计制作手段,解决以往的技术问题。如针对当下香包刺绣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力成本过高等问题,可尝试通过引入现代化自动设备及工艺,简化部分设计需求不高的环节,在保留设计要素的前提下达到“针对性批量生产”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尝试以融合传统与现代为目标完成设计制作,在保护地方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设计思维。总之,无论是地方工艺美术的传承还是人才培养道路的开辟,都需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作为支撑,这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弘扬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深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方工艺美术传承需求下,高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既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在充分利用地方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切实立足于扶持行业发展、保护文化艺术传承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创造能力与良好职业道德的优质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职能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洁,鞠天洋.探究地方艺术类高职培养高技能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的基本路径——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教学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18-119.
[2]朱洁皓.南通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33(3):144-146.
[3]胡发强.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在地方美术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与应用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7,(5):93-96.
[4]王子婷,周汝豪,许兴海.地方应用型高校工艺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3):32-34.
[5]孙佳鹏.艺术类高职传统工艺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探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2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