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三江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

2020-11-28 07:42古晓黄红欣曾小芬陈冰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古晓 黄红欣 曾小芬 陈冰

【摘 要】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研究现实生活来引发人们思考的表现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富足的同时,对历史文化的求知欲也在不断上升。而民俗文化纪录片正好提供了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纪录片《三江印象》通过对实景拍摄和人物采访的结合,展现三江侗族文化较为突出的一部分,启发了对现代化民俗文化传承在旅游建设方面、基础建设方面、因地制宜对口创业帮扶和侗族手艺人培养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三江侗族;民俗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34-02

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长河里,五十六个民族各放异彩,每一种中华民族文化都是璀璨的星辰。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与协助下,民族自信与文化传承意识逐渐复苏与壮大。每个民族都在积极尝试并实践着通过现代化技术和传播途径,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韵更好地留存和发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边界有一个悠然静谧的县城——三江侗族自治县,纪录片《三江印象》纪实性地摄制下了三江侗族人民庆祝他们的盛大节日——“三月三”的畫面。

一、侗族的起源与特色文化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公元6到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现今侗族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更替,侗族人民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保护着侗族文化。侗族发展到现在,俨然保存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民族文化体系,如侗语、侗族服饰、侗族美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族节日。

(一)“百节之乡”

侗族人民万人空巷的节庆盛况,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织的文化景象。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节庆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被外界誉为“百节之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有正月的“月也”、二月的春社节、三月三花炮节、四月八坡会节、五月十三龙舟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十四河灯节、八月十五芦笙节、九月三禾把节等。《三江印象》的拍摄时间恰逢当地在举办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节日——“三月三”。在影像记录中,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招待着八方的来客。舞台上表演着精心编排的侗族歌舞,台下邀请客人参与打糍粑等有趣的劳作互动。接连不断的节日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激活了文化产业的活力。

(二)工匠之域

三江侗族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农业文明贯穿着三江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三江侗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物件。其中,最令人着迷的是三江侗族人民手工匠制的侗绣和银饰。侗绣与银饰不仅是节日的盛装搭配必备,还是日常服装必不可少的点缀装饰。手工制作的侗绣,常由家族里的长辈为子女亲手缝制,需要数以年计的时间才能完成。只有在重大的节日婚庆时,人们才舍得将家族亲缘的美好祈愿穿着在身上。在《三江印象》镜头中可以看到,无论处于何种性别年龄,每个三江侗族人民的衣缘或者布面上都绣着侗族特色的精美纹样,尤其是侗族妇女,上身穿着对襟花衣、袖口和衣角衣叉都镶有分层次的花边,另配一块最能显示技艺花样的胸兜,牵引交织着浓厚的趣味与生命力。在不断生活探索中,聪慧的侗族人民还发展了许多特色产品,如特色根雕、茶籽洗发水和茶籽清洁粉等。这是一个生活在充满艺术和温润关怀里的民族。

(三)舌尖之宴

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扎根了数不胜数的美食佳肴。侗族饮食文化中,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如口感奇特的侗家油茶、香甜软糯的高山红薯、香酥脆口的油蛋、油而不腻的茶香肉。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亚热带气候影响,三江侗族人民对酸情有独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酸”食习俗,仿佛万物皆可酸化。“酸宴”中几乎每道菜都是酸的,酸鸭、酸鸡、酸鹅、酸肉和酸魔芋等是三江侗族人民献给来客们最好的食物。而最能彰显侗族人民淳朴亲邻的特色食俗文化活动,即是百家宴。百家宴的食材菜式由近百个家庭来准备,各家拿出各家的拿手绝活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三江印象》中的宴席盛况里,当地侗族人民欢唱祝酒歌,用美酒敬祝客人的到来,可谓是热闹至极。

(四)器乐之园

侗族器乐是侗族文化中的宝藏,主要包括侗族琵琶、侗族牛腿琴、侗族芦笙和侗笛。侗族琵琶多为男子使用,常常用于独奏、合奏或者伴奏。侗笛在三江侗族人民的眼中,是极具浪漫色彩的乐器,侗笛外形与洞箫相似,音色悠扬清脆,多用于情歌伴奏,多为男吹女唱。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广泛流传的传统簧管乐器,侗族芦笙意为“喜”和“乐”,可以在侗族的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形式进行演奏。侗族是一个充满歌舞的民族,由不同种类、韵律、曲调、风格的侗族器乐演奏加上不同演唱曲目、编排曼妙的舞姿,催生了种类丰富的侗族歌舞。《三江印象》中记录了三江侗族人民在“三月三”的活动舞台上,用着各式各样的侗族器乐,为节日欢庆献上丰富多彩、日夜连绵的歌舞演奏。

(五)筑构三江

侗族人仿佛是天生的艺术家,凭借一把传统的度量尺和普通的木匠工具,不用一钉一铆便可打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且百年不倒的手工木构建筑。鼓楼屹立于村寨当中,是侗寨里最讲究最复杂的标志建筑。纪录片中通过不同机位的镜头,展示了三江鼓楼外部及内部的特色结构。跟着镜头移动,可以看到鼓楼有27层瓦檐,自上而下,逐层内收。每层檐角轻盈翘起,巧夺天工的雕饰和绘画为鼓楼增添了几分韵味。整体结构呈金字塔型。内部檐柱错落有致排列,层层堆叠,构成了不同平面。外部与内部结合让鼓楼显得端庄和平稳。风雨桥,是三江的特色地标建筑,它的主体部分为月牙混凝土结构,一孔连接浔江两岸。犹如一道彩虹,镶嵌在桥的下面。桥身有七座塔亭,二百九十二间桥廊。穿斗排列,浑然一体,犹如长龙腾空。桥内的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秀丽玲珑。鼓楼的高耸和风雨桥的舒展,共同构成了侗族建筑的艺术风貌,与侗乡的淳朴民风浑然一体,为人们展现出一幅秀丽辉煌的画卷。

二、三江文化传承和发展策略

三江侗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考验,依然一如既往地驶入了新时代的彼岸。而侗族文化的弘揚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窗口与平台,来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一)挖掘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资源,依托互联网,助力农业产品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江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农业环境。可借此充分利用,合理加大开辟果蔬、花卉、茶叶等农作物耕种面积;适当恢复传统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水车、水磨、织布机、风车等农作技术来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可以接触到传统地道、丰硕细美的特色民俗产品,从而让人们具有深刻的文化印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其次,可以结合当地地势和人文景观,推出以民族元素为主题的踏青旅游项目、融合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农园体验项目,挖掘产业发展新渠道。

(二)利用媒体技术和应用平台进行传播与推广。首先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文化产品引入消费市场,实现文化宣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收益。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传统文化遭遇边缘化和固有传播媒介的局限,导致文化产品不够突出,无法实现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革创新传播媒介,将丰富有趣的民俗文化通过影视系列作品、特色民歌、艺术设计、文字叙述等形式进行整合。在各个庞大热潮的网络平台,以视听形式直观呈现文化特色。并通过与观众进行在线互动的形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对民族文化有更即时性的感受与交流。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三江群山环绕、自然丰富度较高,但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落后,是三江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劣势。旅游业作为传统文化的输出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加紧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首先,需要全面推动传统建筑的修复工作,在加强原本建筑的牢固与完整性下,还要保护好传统格局和肌理;其次,将传统民族建筑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设计中;再者,加强传统民居和村落的保护力度,为居民开展保护意识宣传工作;然后,补齐交通设施短板,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构建完备的交通体系;最后,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持续优化居住环境。

(四)培养文化传承接班人。因为家乡的发展较为滞后与新时代年轻人的初衷和理想背道而驰,青年们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里寻求机遇和挑战,导致祖辈辉煌的传统技艺遭遇失传的困境。民族文化技艺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首先,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与鼓励,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文化产业培育出信仰坚定的继承人,坚定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其次,可以将侗绣、舞蹈、侗族大歌等优秀民族文化向校园传播延伸,开展丰富有趣的课程与交流活动,加强祖国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和对传承的重视。

三、结语

文化诞生于人民,也滋养人民;文化被城市培育,也代表了城市。在今天,侗族文化已经成为三江的名片,这象征着城市印象的名片伴着侗族人民的欢声笑语和热情淳朴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民族的齐心协力和悉心投入。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等待唤醒,无数的小城名片正在不断寄往世界各地的窗口,展示属于他们的独特风采。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