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翯 王丹玥 张启龙 蔡潇 张填昊
[摘 要] 伴随国内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经济行业的飞速发展,进而推动了新型产业的全面发展。因为传统产业在人力资源上很密集,资源使用一般处在粗放型的状态。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应该有效、深入地调整以及升级传统产业。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9. 061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9- 0143- 03
0 引 言
伴随新时代的不断来临,国内经济已从飞速增长时期不断向高品质发展时期转变,刚好处于转换增长动力、完善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1]。伴随要素成本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增加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传统产业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1.1 战略思维以及发展观念过时
产业转型升级是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自我发展过程。公司领导采取哪种方式得到经济效益,利用哪种观念管理公司,进一步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公司领导的思维以及视野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方向。传统产业的工艺、市场、产品以及技术都已经实现成熟化,思维不容易转变。在很多领域依旧存在思维僵化以及观念过时的现象。从本质方面说,产业不会落后,只有技术、标准、管理以及观念会落后。
1.2 发展环境还需优化
政府职能转变不落实,市场化变革还不太深入,使得公司依赖寻租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以及进步获取利润。大型公司利用体制以及资源的优势,进入回报相对来说优厚的市场领域,大举进行跨界扩张,产生“赢者通吃”的局面[2]。私营公司在政府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很难享受相同的待遇,发展空间遭到了阻碍。
1.3 共性技术供给欠缺
在我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研究院以及公司技术中心等载体推动了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然而产业共性技术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从前各类研究所不断改制成公司且融入到市场经营以后,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进一步面临组织失灵以及市场失灵。在以前的产业中,尤其是中小型公司集中的行业,因很多公司本身缺少一定的研发能力,以及共性技术供给欠缺,所以大部分公司积极导入生产能力以及采购设备或者开展技术改造,或者与研究院共同来研制设备,自己投入很多的前期经费[3]。共性技术供给欠缺不断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1.4 缺乏高素质人才
伴随传统产业创新以及升级的持续加快,公司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已经产生变化,需求从普通的操作人员进一步转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从东南沿海区域分析,管理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的缺乏进一步阻碍了公司的转型以及升级。据相关调研,机械类公司欠缺高端技术性人才,尤其是公司的技术工人以及生产管理者供应远远不够,一些公司从国外高薪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4]。以前的产业中很多公司处于三、四线城市,所在城市不能进一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公司的转型升级意愿和人才欠缺产生了一定的反差。
1.5 欠缺知识产权保护
伴随国内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商标以及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进一步扩增,各级法院受理了更多的知识产权案件。此方面进一步说明,国内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体制持续优化,司法保护力度持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获取了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及能力欠缺。很多公司反映,公司要获得创新经历时间非常长,投入很大,可重要职位人员跳槽之后泄露秘密,有关的判决以及取证非常困难。“新产品容易被仿冒”也是公司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常见的困扰,公司投入很多的资金,进一步研发出新产品之后却存在其他公司低成本复制以及抄袭的现象。产业升级借助于创新驱动,而获得关键技术时不但需要研发投入,也要具备充足的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进行侵犯的违法成本非常低,公司打假维权的成本很高,肯定不利于公司主动实施创新。
2 現阶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2.1 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创建公正的竞争环境
第一,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行持续优化,对清单事项定期开展审核,对不合法的事项进行清理。从监管机制、激励惩戒机制、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审批体制等入手,将有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5]。深入、有效监管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行为。要第一时间清除没有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事项。第二,主动创建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该从“干预”向“服务”转变。经过充分完善对公务员的监督考核体制,深入强化专业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化到营造优良发展环境以及服务于市场主体上来。强化政策实施的监督以及评价,避免部分公司钻政策空子的相关行为。第三,政府产业指引经费的使用。政府资金的核心作用是对风险进行引导以及分担,凸显公司创新的内生激励。经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政府资金合作创建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投资。按照每个地方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于不同种类的项目来说,研究以及制定最好的支持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单独评估产业引导基金的开展成效,使政府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获得充分提升。
2.2 强化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强化金融供给质量。金融创新应该从实体经济入手,经过充分优化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思想以及创新体制,把产品创新的合规性、技术性与系统性进行有效整合,创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6]。经过建立有效的金融体制、创新服务手段以及融资产品、准确研究顾客需求来减少隐性交易风险与成本,使公司的融资效率获得提升。进一步借助于网络信用系统,将金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其次,提高对中小型公司的金融服务水平。对中小型公司的贷款风险补偿体制进行创建以及优化,指引信贷投放倾向于中小型公司。支持小额贷款企业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社会资本和中小型公司的深入对接。促进银行机构进一步发展企业群融资、商业圈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开办定向信托、金融租赁以及商业保理等服务。
2.3 扩大共性技术供给,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首先,强化统筹规划以及论证,有效开展顶层设计。对共性技术目录进行编制,创建共性技术的项目计划[7]。对共性技术开展深入布局,以集中创新设施、人才以及资金等资源。要把运用技术当作主攻方向,坚持市场化的主体运行,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创新配置。
其次,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打破阻碍行业深入发展的共性技术;推动新型通用技术的第一次商业化运用以及转移扩散;进一步研发以及储备行业前沿技术;有效开展行业人才培养以及共性技术输出。
最后,在中小型公司很集中的地方,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规划和产业基础的核心特征结合起来,由政府引导以及市场主导相整合,建立区域共性技术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市场信息、设计服务以及质量检测等服务业,使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获得提升。
2.4 开展职业技能与教育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质
第一,充分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大学。经过对机制进行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创建企业参与、行业指导以及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按照产业的发展特征,对专业以及学科的设置进行调整,有效提升教育品质,培养很多技能型的劳动人员。
第二,培养职工职业素养。按照劳动者多样化的就业特征,大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实施创业创新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就业技能培训,重点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8]。指引公司将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制定职工的培训制度以及培养规划,支持公司员工带薪培训,保证落实公司员工教育培训资金,并且倾向于技术型工人。
第三,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对技术型工人进一步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以及职业培训补贴。对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认证以及培训体制进行优化,使劳动者的岗位转化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获得提升。
2.5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一,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优化。延伸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大力推进商业标识以及商业机密等立法进程,推动品牌运营中新型资源的深入结合,使品牌运营各方的责任以及权益获得有效以及准确的法律规范。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深入衔接以及配套,提升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充分建设行政执法体制以及司法保护体制,将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很好地提升执法水平以及效率,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深化体制变革,强化司法的惩处力度,提升侵权代价,在社会信用评级体系中引入恶意侵权行为;减少维权成本,尤其是中小型公司申请以及维护知识产权的费用,对侵权行为进行深入遏制。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是最佳的渠道,我国作为一个市场国家,也具有大量的优点,为了推动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重点实施创新,以最快时间实现转型,促进国内产业链的转型以及升级,提高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注:张填昊为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燕.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J].农村經济与科技,2018,29(10):153,155.
[2]王文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研究,2016(5):19-24.
[3]李淑华.现代供应链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J].宏观经济研究,2019(7):118-121.
[4]吴言动,彭凯平.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机制与保障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224(3):42-45.
[5]史焰青,李莉.廊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18):15.
[6]吴孝宇.以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温州服装产业的案例[J].魅力中国,2017(31):187-190,192.
[7]朱思翘,张天龙.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8(23):203-204.
[8]沈军.数字赋能,创新驱动,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J].水泥工程,2020,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