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营,为此高校十分有必要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这应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方针的一次重要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当前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及反馈,分析总结了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普遍现状,对如何使高校顺利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如何使高校的相关举措对学生的价值观、劳动观、择业观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
马克思曾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类。高校应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的教导,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志向、劳动知识和劳动纪律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争做适应未来需求的新型劳动者。
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际意义
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教育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其所要培育的劳动素养包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培養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等。
健康的劳动教育特别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即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从而使他们形成热爱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主 体———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因此,在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的背景下,高校需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观念进行适时更正。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能够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学生通过自身的双手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所在。劳动教育能够丰富人的关系属性,建构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丰富关系,使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的美好。同时,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必然倡导一种基于劳动基础之上的现代审美人格的培育,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上,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2.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普遍现状
回溯劳动教育推进的历程,20世纪中叶,推进劳动教育是为了解决大中小学生就业问题,缓解国家经济压力;改革开放初期,推行劳动教育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社会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教育;进入21世纪,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劳动教育受到更大的重视,成为推动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可以看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劳动教育的走向都在经受着教育之外因素的左右。这虽然满足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却与教育规律相违背,没有实现“以劳促全”的目的,而是被窄化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训练。而随着这种情况的逐渐固化,高校在劳动教育推进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一些高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或未开设与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期以来,在“智育至上”的思想主导下,多数高校认为劳动教育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与高等教育没有关系。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大多从学生毕业后的薪酬和较好待遇出发,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智力教育上,而忽视了劳动教育推进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中缺乏劳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绝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大学教育就是劳动教育,其所学知识掌握好就是劳动的表现,殊不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仅是从具体劳动实践中总括出的抽象化的劳动科学知识,而不是具体的劳动本领,也并不能在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实践层面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运用。当然,家庭教育也是影响观念的一个因素之一,从而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在吃穿不愁的环境中长大,家长溺爱子女,不让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难度的体力劳动,使得大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降低,进而导致劳动教育的推进。
(2)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资源的支持。据高校现状调查得知,资源问题是当前制约劳动教育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其有效推进的瓶颈。目前,高校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固定的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缺少、劳动教育教案有待完善等。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根本价值有助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教育资源就其外延而言,是要远远大于劳动资源的。因此,高校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注重劳动教育资源建设。
(3)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2015年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或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而且有的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力图进行创新。但是,目前各大高校没有针对性地为劳动教育制定教学计划,设立专职教师岗位、学分规定、课时要求、考核标准等系统化安排,也没有进行科学创新,只将劳动教育片面化地纳入教学范畴。经调研发现,高校的劳动教育教学场地因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仅限于在学校内部开展,通过讲座、志愿者、社会实践等传统方式去开展,或是进行一些没有标准的简单体力劳动,如清洁校园环境、整理图书馆书架、监督垃圾分类等。从目前调研的几十所高校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和教育内容都比较单一。
(4)活动载体有所欠缺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多数学校进行了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如将校园安保,环境整治,绿化栽培外包给物业和安保公司,大到校区安全,小到寝室配置,都有相应服务公司的技术人员在管理,全方位的后勤“保姆式”服务展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但是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变相剥削了学生的劳动空间,致使学校更加缺乏可用的劳动载体。其次,本次调研的高校中虽然有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相结合,但重心仍在于活动本身,没有更进一步地升华劳动意义和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无法满足劳动教育教学需求。
3.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营,为此高校就有必要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这应是新时代高校的教育方针的一次重要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经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下得出,践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就需要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从根本上整顿;也需要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开拓创新;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总结出只有通过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才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1)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劳动教育系统性
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就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使学生脱离学校的温床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以及精神的高度凝练概括。“劳”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蕴含着的“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即以劳动精神为核心,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态度,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规范,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劳动认知体系,是高校未来建设劳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学校如何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如何将这“一种精神,两种态度,三种行为,四种观念”落实到实际当中去是高校建设劳动认知体系最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这要求高校不是简单的把劳动教育理解成为安排几节课,或者安排几次实际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劳动模范事迹和劳动中学习和体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坚持“一贯制”、“一体化原则”用系统的思维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构建一个完整健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不仅如此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力弘扬的劳动教育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要不忘培养大学生劳动的精神以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在劳动中学习、运动、感悟,体会劳动带来的充实感受。
(2)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科学性
大学的课程和实践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被窄化、弱化,实现途径相对单一。对此需要着力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渠道、载体、路径的问题;改变教而不老、说而不劳的现象和劳动娱乐化、边缘化的问题;避免走入劳动与教育分割的误区。
高校需要科学的方法设计健全劳动教育体系,认真研究好处理好劳动教育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关系,探究并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要深化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的融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深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些课程中适度适时地引入相关专业的劳动知识等技能,同时也要兼顾劳动的纪律、法律、道德方面的内容。正确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觉、辛勤、诚实劳动,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职业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参与无酬或有酬的普通劳动,让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中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劳动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投入劳动生活的全面准备。
(3)澄明劳动教育意蕴,提升劳动教育时代性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時代,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文化与教育的进步这些使传统的劳动形式以及组织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在大学生的劳动中则展现出了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要兼顾技艺精湛的工匠以及科学大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方面仍然要重视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疲乏的体力劳动,以获得技能、磨炼意志、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要澄明劳动教育新意蕴,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要想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就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着重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协作性、非物质性。要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更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品性,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3] 司图南.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 2018(9):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R].2020-03-26.
[5] 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D].思想理论教育,2020-05-10.
[6] 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D].重庆高教研究,2020-05-15.
[7] 黄齐.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04(5):17-22
[8]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1):12-21
[9]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 教育学报,2018(5):63-72
[10]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18(11):12-17
作者简介:陈喆(1999),女,汉,浙江省湖州市,本科,宁波财经学院,高校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