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蕊
河南民營经济在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经济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笔者基于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河南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推动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
一、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1.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政策。2019年,河南省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财税政策》以及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4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以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2.金融机构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赋能增效。在政府金融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河南省内金融机构不断深化改革,加快业务场景创新,为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为破解民营经济中的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6年以来,原省工商局先后同省工行、建行、中行、交行4家银行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共为29.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6654.18亿元。2020年4月20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携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保财险等10家金融机构,签署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助力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此次省市场监管局与10家金融机构开启战略合作,是进一步扩大政银合作的重要举措,是全力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深化之举。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政银合作平台,建立政银互动机制,畅通政银合作渠道,实现强强联手,在服务企业注册登记、推进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强风险管理防控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二、河南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本市场准入机制制约。资本市场融资具有流动性强、融资规模大强且期限稳定等特点,可以为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便利。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要求严苛且审核时间长,河南省内有能力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条件相对宽松,但其吸引的是科技类具有创新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河南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居多,因此也并不满足上市条件。截止2020年初,中小板有948家上市公司,创业板有803家上市公司。其中,来自河南的仅有中小板企业27家(占比2.85%)和创业板企业15家(占比1.87%)。新三板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其市场定位即在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性中小企业。然而随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前新三板市场面临交易不活跃、融资总量持续下降、融资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现象等新问题,导致其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弱化。因此当前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皆未能充分为民企提供融资功能。
2.金融机构贷款机制制约。金融机构贷款机制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不完善的信贷激励和考核机制。近年来,一些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虽己制定并进行完善,但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贷、考核机制仍然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仍偏向于求稳求大。欠缺专门针对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考核指标,以绩效为重的部分银行机构缺乏动力将资金提供给民营企业,同时担心责任追究,更不想贷款给民营企业。第二,金融机构的贷款权限制约。目前而言,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放款机制上仍然缺乏一定的灵活度,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在历年金融改革的加持下,各个金融机构均能有效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意识,例如,各大银行把贷款权限上升到省、市分行手中,各商业银行的支行网点或分理处只拥有小额质押贷款和住房贷款的权限。贷款业务需层层上报,操作流程冗长,严格的贷款权限与紧急融资需求的割裂,使银行方面杜绝了放款风险,却无形中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筹资门槛。第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规模歧视。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业务范围较小、防范风险差、信用资质不足、抵押质押资源有限的经营特点。因此,民营企业总融资需求大,但单笔融资却呈现出金额小、周期短、时间紧的特征。在银行规模效应及息差效益的作用下,贷款给上百家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及效益比不上集中贷款给一两家大型企业来的效益及便利。也就使银行在规模上歧视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地发放贷款,从而就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筹资难度。
3.民营企业自身短板制约。民营企业自身短板对其融资的制约不容忽视。一是河南省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产有限、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等先天弱点,导致其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二是很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股权结构单一,对市场应变能力较差,生命周期短,银行担心贷款无法收回而有所顾虑;三是有的民营企业缺少作为信用抵押品的资产,同时又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信贷担保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变得更加困难;四是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诚信经营理念,信用意识淡漠,人为拖欠银行贷款,重创民营中小企业的形象,导致银行更不愿意向其放贷;五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的随意性大,银行很难获取到民营企业完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降低银行对其信用等级的评估,导致银行对其贷款审查时间长、放款金额普遍较小。
4.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制约。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导致经济出现一段时间的停摆,冲击面和影响程度都是超预期的。近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是有GDP季度核算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河南省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大幅缩减,在这样宏观经济背景下,每一个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一些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停产甚至破产。
三、构建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建设,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模式转变为直接融资模式,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除在A股市场中为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外,也应鼓励更多利用市场化资金。资本市场在助力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上,风险投资市场、新三板市场、区域股权市场均大有可为。为补齐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企业的短板,今年以来,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修订完善创业投资基金反向挂钩政策、明确战略投资者界定标准等均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愈加重要。
2.利用互聯网+技术,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时间及空间维度。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民营企业和个体业主,突破了银行网点的藩篱开展贷款业务,既可以不受朝九晚五时间维度限制,在银行网站上24小时受理贷款资料,又可以不受银行网点布局的空间维度限制,在城市的层次上集中办理小额便民贷款,摆脱了银行网点对股份制银行的限制,追平甚至超越了大型银行网点布局多的优势。这意味着以往办理贷款业务面临的操作流程冗长、环节繁琐的困局,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帮助下可以顺利解决。金融机构只有拥抱新的互联网+技术,才能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才能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引领新的金融潮流。
3.发展民营银行,推动普惠金融及小微金融落地生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量很大,但个体体量较小。面对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银行不能一味求大求稳地发放国企贷款,更要推动普惠金融及小微金融的落地生根。随着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型民企如苏宁易购等企业开始参与设立民营银行。苏宁银行年报显示,苏宁银行2019年营业收入10.17亿元,同比增长126%;总资产规模639亿元,在已开业的19家民营银行中位居前列。一系列稳中向好的数据背后,这是苏宁银行深化科技驱动、强化服务民营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在政府给予民营银行更多机会及政策倾斜的情况下,民银银行将是解决民营经济筹资难的一剂良方。
4.借鉴个人征信模式,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电商平台及支付宝等出现后,余额宝、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应运而生,数以亿计的消费者都有金融需求,市场巨大且还款及时,这离不开以芝麻信用等为代表的征信系统的支持。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既能挖掘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又能充分促进电商经济的繁荣。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抵押质押资源有限等劣势,企业征信系统的完善就是一个支点。由政府部门利用垂直互联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京东等在掌握中小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的进货数据、生产数据、经营数据、销量数据、客户评价后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征信系统,在既真实又全面的征信系统的支持下给予其“企业版花呗、借呗”金融支持,既助力了民营企业发展,亦繁荣自身电商经济。
5.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优化融资内部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组织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尤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宣传推介、投资经贸活动。指导企业用足用好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政策,扩大进出口。加大政府采购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本地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药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清单。营造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维权的良好氛围。支持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并给予奖励。鼓励民营企业品牌建设,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