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努力实现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在2018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战略要求,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着眼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南京、镇江、扬州三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同机遇。2019年起,南京市委提出实施“紫东崛起”战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战略机遇。
一、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的栖霞实践与探索
“紫东”即紫金山以东地区。规划中的“紫东地区”,是以紫金山为扇心,以长江和宁杭高速公路为两条扇边,西至绕城公路、东至南京市界(与镇江句容接壤),跨玄武、秦淮、栖霞与江宁四个行政区,总面积达758平方公里的大片区域。栖霞区处于南京紫东开发的最前沿,辖区面积的71%属于紫东板块,拥有81.2公里长江岸线和龙潭深水港、综合保税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点部位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同时,该区位居宁镇扬三市交界的地理中心,是南京东接镇江、扬州的“桥头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主动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在更大的格局下整合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栖霞责任”。近年来,栖霞区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全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系列工作的重心不断东移,区域发展东西部不平衡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镇江句容的交流互动更为紧密。
城市建设大步流星,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进入“十三五”时期,栖霞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东部广大区域已成为栖霞乃至南京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一是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战略引领下,栖霞“公路—铁路—水运”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公路方面,在南京市“两环两横十五射”高速路網建设体系内,正在建设的六条过江通道中,栖霞区独占和燕路、浦仪公路、仙新路、龙潭公路等四条,正在开展前期研究的三条过江通道中,七乡河过江通道位于栖霞境内。与此同时,312国道、346国道南京龙潭港至绕越高速公路段工程、312国道绕越高速至仙隐北路段,正在加紧施工。在轨道交通方面,马群站至句容站的S6宁句城际铁路正在施工建设,经天路站至扬州站的S5宁扬城际铁路预计于2021年初开工。在水路方面,栖霞积极助力打造宁镇扬组合港,紧扣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改造契机,加快龙潭港和国家综保区建设,在建龙潭集装箱办理站及龙潭港区、马渡港区铁路支线。二是毗邻区域建设有序进行。为推动规划衔接,栖霞于2014年协作完成仙林—宝华、龙潭—下蜀跨界地区发展协调规划编制,目前已同其他12个跨界地区整合形成了《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龙潭、西岗等东部街道被纳入紫东开发板块,其中西岗青龙片区(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位于紫东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概念规划编制工作正积极推进,未来将进一步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镇江、扬州的核心区域。三是门户形象不断改善。强力推动东部远郊地区综合环境整治,拆除、整改违规店招标牌千余处,拆除、改造旱厕5431座,铲除菜地84.4万平方米,不断消除各类环境“顽疾”,南京东部门户城市面貌显著提升。
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更加有力。栖霞区与扬州的仪征隔江相望,与镇江的句容山水相连,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方面起步较早,一直是宁镇扬三地中践行“两山战略”的先行者。一是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树牢“共饮一江水,共同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担当,实施长江“三乱”专项整治、干流岸线清理以及其他各类整治项目86个,资金总盘子预计达90亿元。立足源头治理,相继开展了“三高两低”(即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高、安全生产风险高)企业专项整治,“263”专项行动,以及沿江砂场、非法码头、港口企业整治,累计关停企业2000多家,长江岸线重点污染源基本消除。二是立足自身实施跨界水体治理。栖霞境内七乡河、便民河与镇江句容相连。目前,七乡河、便民河水质提升工程正加紧建设,新建9285米污水管道,对沿线入河100个排口全线截污纳管,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将基本解决境内入河污染问题。三是严格做好空气质量管控。落实宁镇扬三市共同签署的《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挂图作战实施重点涉气企业减排管控,推进电厂、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针对VOCs、燃煤及生物质锅炉、超限超载车辆等开展整治行动。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原有仙林国控自动监测站点基础上,将新增68个小型空气监测站,确保监测覆盖全部功能区。截至目前,仙林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53.5%。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转型更加高效。作为江苏省科教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创新已成为驱动宁镇扬三地发展的明显优势。一是创新合作更加频繁。栖霞高校与镇江、扬州两地合作日益深入,南京师范大学在镇江建有创新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分别在镇江、扬州建有高新技术研究院和南大技术转移中心。栖霞企业与江苏大学、扬州大学交流合作势头良好,2017年以来已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1个,江苏大学成为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成员单位。龙潭街道长炉集团与江苏大学合作设立省研究生工作站和产学研就业基地,并成功入选镇江市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专项。二是创新走廊雏形初显。依托312国道沿线高校、科研院所、省级以上开发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等科教、产业资源,与镇江形成发展联动态势。栖霞重点打造的人工智能、新型显示两大产业基地和全区70%的新型研发机构,均位于创新走廊沿线,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三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仙林—宝华科学城重点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都市产业,南京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在宝华建设718亩产业园区。龙潭—下蜀滨江港城加快集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产业项目,目前正研究规划共建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重点承载栖霞转移外溢项目。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民众生活更加幸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镇江接壤的东部地区已经逐步成为栖霞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板块。龙潭港城正加紧推动产城融合,为企业集聚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仙林副城更已“蝶变”为全市人居品质高地。一方面,公共配套共享共用。目前,句容宝华供水已与龙潭水厂实现共用,D5、159、191三条公交线路直通宝华。仙林新市区功能配套向高端化、品质化发展,省中医院仙林分院加紧建设,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建成使用,通过“校府联动”引进的金陵中小学、南师大附属中小学已在仙林片区建成六所。栖霞仙林湖地区的高品质开发建设,间接拉动了句容宝华土地保值升值,政府财政受益明显。另一方面,商业、旅游、文化向东广泛辐射。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日益集聚的人气商机,仙林板块现已集聚金鹰湖滨天地、万达茂等五处商业综合体,体量规模占全区的60%以上,312国道、疏港大道沿线,栖霞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国际邮轮母港、华侨城主题乐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西岗桦墅、龙潭水一方、八卦洲陌上花渡等现有景区品质内涵持续提升,“周末走紫东”成为热词。
二、更好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栖霞区将在深入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战略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更好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实质是各个地区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及其地域功能的合理配置,促使区域内部各板块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状态和过程。从当前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蔓延的嚴峻形势看,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国际社会风月同天,唯有全球通力协作,才能护卫人类共同的“生命方舟”。然而,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一股“逆全球化”风潮涌动,以英美为代表的脱欧、“退群”、单边主义、贸易战等行为,给世界发展格局带来震荡。对此,我国一方面对外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广泛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识;另一方面,对内加快京津冀、粤港澳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增强区域发展动力,提升整体发展质效,抵御经济下行压力,防范各类风险危机。作为长三角西部都市圈龙头城市,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南京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举措。
坚持完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推动宁镇扬一体化过程中,必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抓落实。一是要理顺区县内部工作机制。对应市级组织架构,立足各地实际,组建区县级宁镇扬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上衔接争取,横向沟通协调,对下业务指导。在领导小组内设规划衔接、产创协同、生态共治等专业化办事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二是要构建横向统筹机制。在区县级层面建立兄弟单位定期互访协商机制,并牵头建立板块联动的工作架构,在产业、环境、人才、科技等多领域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共同增加有利于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供给。三是要严肃跟踪问效。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五个建设”考核体系中增加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的考核评比标准及通报、问责、奖惩机制,加大对各相关单位推进情况的督查考核力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并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进展快、效果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诿扯皮、组织落实不力等现象进行通报批评并从严追责,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不断优化工作策略。宁镇扬一体化区域内,各区县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工作开展也要以协调共商为主要方式。一是要按规矩办事。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必须把规矩挺在前头,确保在全省总体发展框架下开展工作,做到积极不冒进,主动不盲动。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必须严格依法依规依纪,坚持阳光操作,绝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二是要做互利共赢的事。要在大家都是“理性经济人”的认知基础上,找准合作各方利益共同点,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建立起更大工作格局,以带动毗邻地区“水涨”来促进自身“船高”,努力做到“虹吸效应最小化、同城效应最大化”。三是要从易到难做事。鉴于宁镇扬三市区划不一,体制机制不尽相同,开展合作应当先易后难,从大家最关心、最迫切、基础条件最为成熟的事情做起,积小胜为大胜,迅速打开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将宁镇扬一体化各项工作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紫东崛起等各层级发展战略中多维度考量,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在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改革、专项资金奖补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加强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技术转化、合作开发、研发机构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在智力资源、关系人脉、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宁镇扬地区协同发展贡献力量,协力破解各项难题。引导三地间媒体的交流合作,共建媒体联盟,共策主题宣传,共享信息资源,切实释放“1+1+1>3”的宣传效应。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