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这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把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的遵循和指引,不断坚持好、发展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新阶段、新体系、新格局的丰富内涵和部署要求。
深刻理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重大判断。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自“十二五”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速降低幅度更大,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9年的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5.7%降至2019年的5.7%。从江苏的情况看也大致如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2010年的12.6%降至2019年的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0年的16%降至2019年的6.2%。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实践表明,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战略或政策保持高科技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兴发展中国家利用要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低附加值环节转移,我国传统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弱化。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新阶段和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需均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精准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就是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强国之基、财富之源。近年来,虽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下降,2019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35%左右,但制造业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十分重要和突出。面向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主战场仍然是制造业,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倾斜,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随着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与发达国家从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关系逐步转变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将面临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和遏制、阻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才能在新一轮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中体现江苏担当。
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一是要坚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稳定性。当前,全球产业链布局加速调整,我国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发达的江苏,产业链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江苏必须全力打造“链主型”、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加快补链、强链、控链、畅链、延链,全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努力以省内循环、长三角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要坚持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必须依托高水平开放载体,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保稳定与促升级相统一,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强省,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基础是“地基”,产业链是“骨架”,产业集群则是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一体谋划、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总抓手,统筹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一是打造卓越产业链。把产业强链行动作为深化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重要举措,围绕江苏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夯实基础层、发展50条重点产业链,厚植中间层、发展30条优势产业链,突出核心层、卓越提升10条战略性产业链,构筑“金字塔”型产业链培育体系。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二是再造产业基础。要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產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以应用为牵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等政策支持重大装备推广应用、开拓市场。探索设立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区域先进基础工艺中心等,推广普及基础制造技术和工艺。三是做强市场主体。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和组件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根植江苏、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技术和产品竞争优势,形成一批专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单项冠军企业。
持续完善企业主导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必须牢牢把握以企业为主导的方向,创新目标由企业确定,创新要素由企业牵头整合,创新成果与企业共享。在当前形势下,重点是抓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实现自主化替代,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一招。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点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评估,完善产业链短板技术清单,省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财政专项资金分类、分批次支持开展工程化和产业化攻关,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攻关适配。积极推动产业链重构,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和产品升级改造计划,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产品适配攻关,滚动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急用先行项目,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体系,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構建以省内、长三角和国内循环为主、安全可靠的供应网络。同时,要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新型创新联合体,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撑。
加快推动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共识更加强化、路径更加清晰。一是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谋划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数据交互中心,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二是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全面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积极创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完善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省内工业企业全面上“云”。依托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共享制造、定制化制造等制造新模式。三是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围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推动人工智能的算力、算据、算法等核心数字产业环节在先进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分行业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率先实现全省5G网络全面覆盖,在先进制造、车联网、交通物流、教育文旅、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
保持定力全面深化制造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攻坚性的重大工程,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为制造业发展积蓄势能、打开空间。一是更大规模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以“三化一补两提升”为方向,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导向作用,储备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力争通过3-5年重点持续支持,确保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升级、智能改造、绿色转型、服务化发展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推动节能和绿色制造创新技术在更多细分行业开发应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二是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发展动能。聚焦5G、车联网、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强度和力度,着力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创新应用、示范试点项目,打造应用场景,完善产业生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 “高地”。三是更实举措推进重点行业优化升级。在化工、民爆、船舶修造等重点行业实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安全水平。认真落实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铝加工(深井铸造)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铸造产能置换等产业政策,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持续推动化工、铸造、铝加工等落后产能退出。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