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曹锡花
[摘 要] 简单的农业观光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农庄景观的需求,人们更注重农业庄园的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本文以弥勒云南红酒庄种植体验区景观改造为例,对彝族传统文化在云南省都市农庄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植于农庄景观设中,改变千篇一律的劣质农庄景观形态,在促进云南省都市农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传承、发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景观设计;都市农庄;彝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8-62-2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庄景观特色化和体验性的主导要求使得主题农庄层出不穷。云南省于2014—2016年先后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云发〔2014〕19号)[1]、《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昆发〔2015〕号)[2],可见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都市农庄发展。
1 研究背景
弥勒市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葡萄种植业成了弥勒市一大重要产业,随之酒庄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葡萄酒的兴起促进了葡萄产业发展,抓住产业这个龙头,加强文化创意、运行模式创新,能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智慧种植+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模式能更好地推动葡萄产业发展,更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
云南红酒庄是以葡萄观光为主,集旅游、餐饮、娱乐、住宿和接待于一体,集商务、休闲、自然、品质于一体,中西文化交融的葡萄酒庄园,距弥勒市14 km。研究场地为庄园内的一个坡地,面积约为1 hm2,南面为庄园生产观光,东南方向是国际4A级景区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场地原为酒庄的葡萄种植地,除了简单种植葡萄外没有任何景观特色。该地视线通透,地理位置好,环境幽静,周围与景区相连,有一定的客流量。但区域景色单一,加之葡萄生长有季节性,所以葡萄丰收后整个区域极为萧条,缺乏景观均好性。因此,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景观改造升级,在培育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打造良好的种植体验景观,形成具有特点的农园景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 理念构思
设计的关键是将葡萄种植和观光体验作为中心元素,将游客与葡萄种植、视觉景观联系在一起。对现有空间形式和功能的更新,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融入民族文化,其目标是复兴整个片区,使其保留原本产业的同时与时代、文化和农业发展连接到一起;兼顾生产与观赏两重功能的需求,保证四季景观的均好性,改变原有单一的景观模式,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能体验生态自然、休闲放松的生活;开创具有特色的种植体验区,将酒庄文化氛围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并通过景观节点、元素融入营造酒庄的文化特性。
基于葡萄与葡萄藤蔓的外形特点,整个片区的规划以圆形及曲线作为主体骨骼,体现场地的特色属性,同时叠加弥勒彝族传统乐器——月琴的造型使得场地具有民族地域特征。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音箱稍大,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种。场地的两处中心景观分别运用月琴圆形和六边形音箱形状为轮廓,观景台的圆形音箱与停车场入口和之间相连的道路组成一架月琴,停车场入口为琴头,道路为琴颈。生态馆的外场地轮廓又与荷花池空地和相连道路组成一架六边形音箱月琴。该设计表达着用优美月琴的声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弥勒阿细人(彝族支系)有一个隆重的节日“祭火节”,“祭火节”上的阿细青壮男会在身上绘制彩色文身图案,重叠圆圈是最常见的一种图案,运用这种图案设计灌溉区与停车场入口,既融体现了民族元素,又与整体相统一。在葡萄压榨体验区运用彝族文字打造特色景观墙,使大家在品葡萄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
3 总体布局
通过对该项目场地的调研,根据酒庄产业特点,该场地的规划依旧以种植葡萄为主,将多样化种植与景观节点相融合,在充分体现酒庄文化的同时规避葡萄生产季节性的缺点。整个片区的规划如图1所示,生态馆与观景台位于场地中间,横穿中间的道路将压榨区与停车场入口分隔为南北两地。生态馆东西侧有2块绿地,种植相应树木,作为生态林;下方相交的道路形成2座绿岛。荷花池在生态馆的右边,与旁边教堂及娱乐区相连。灌溉区在场地的最下方,这里地势平坦,有利于种植果蔬,融入迷宫丰富趣味性。根据规划布局的设计安排,以及道路规划和场地地貌条件,方案将场地分为5个功能区:入口景观区、科普综合区、生态乐园区、水景区和种植区。
4 主要景观节点
4.1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设置在餐厅、客栈交汇处,便于人流集散。其造型为半圆形,其中种植池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视线遮挡作用,可突出周围的葡萄园成为主要风景。为了保证安全性及景观连续性,整个园区内禁止车辆通行,所以在停车场方向设置了入口,此入口采用弥勒阿细人“祭火节”青壮男身上绘制的圆圈文身图案设计,利用铺装、草地相结合。
4.2 生态种植馆
圆形的建筑结构与场地整体设计相协调,生态馆高7 m,占地半径18 m,面积2 034 m2,屋顶的草地为建筑带来了自然气息。生态种植馆是整个规划片区的中心节点,由游客中心、玻璃温室、中心庭院3个部分组成。
4.3 葡萄园中的眺望台
观景台位于生态种植馆西侧,是欣赏葡萄园美景的最佳场所。由于地形原因,场地西北到东南是一个缓坡,观景台的位置正好可以一览两个方向的景色。观景台由半圆的阶梯式景观台阶与缓坡草地构成,总高3 m。左侧附有可直达最高层平台的楼梯,整体半包着中心圆形空地。站在台阶的最高层平台,可眺望葡萄园整个东南方的景色,在缓坡草坪上也能观望西北方的葡萄园。整个缓坡式的眺望台外围安装了防护栏杆,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放心眺望园区。在彝族传统节日中,此空间也是露天剧场,半圆形的阶梯作为观众席,中心圆形平台和缓坡草坪作为舞台和互动通道,这种布局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良好的视野效果,并满足与工作人员互动的需求。
4.4 压榨园
压榨园由高矮不一的墙体围住,形成庇护性场所,虽然空间不大,但是足够操作压榨,也能让葡萄的香味环绕整个空间,久久留香。墙的外部用彝族文字打造了文化墙,让游客在品葡萄汁与等待的时候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园前的绿地起到了延伸空间的作用。
4.5 灌溉乐园
灌溉樂园在该规划区的最南方,在两条主干道相交60°的夹角里。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小范围的生态种植娱乐体验。该乐园同样以圆为主体,以弥勒阿细人“祭火节”中青壮男身上绘制的圆圈文身为元素,环环相扣,相邻两环用不同的景观区别开,形成6个小节点,每个小节点相呼应,又形成一个供游客自行浇灌的开放性公共活动空间。此园主要种植一些低矮的果蔬,放置相关科普牌,让游客在玩耍的同时学习有关农业灌溉的知识。一些上升的树池与下沉的休憩草坡,让空间有起伏感。在休憩草坡里,有一个3 m高的螺旋楼梯,游客在此楼梯上可以俯瞰该园区的面貌。
简单的农业观光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农庄景观的需求,人们更注重农业庄园的文化表达内涵及地域特色。对此,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同时,应将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应用在农庄景观设计中,改变千篇一律的劣质农庄景观形态,在促进云南省都市农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传承、发扬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昆明市投资促进局.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EB/OL].(2019-06-04)[2020-08-16].http://invest.km.gov.cn/c/2019-06-04/3026352.shtml.
[2]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都市农庄建设的通知[EB/OL].(2016-04-05)[2020-08-16].http://www.km.gov.cn/c/2016-04-05/13206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