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英
[摘 要] 本文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产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农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分析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辽宁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8-42-2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产品品质,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1.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①中低产田比重大,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严重,排灌溉能力下降,设备完好率低,抗御灾难能力不高;②部分设施农业棚室老旧,棚室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较低,亟待改造升级;③大部分农业主产区高效节水项目发展缓慢,实施效果不理想。
1.1.2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市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到位,农产品的产供销合作仅限于短期行为,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小农户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不完善,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1.3 农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力度不够。示范区“一带五基地”对外开放的思路不明确,缺少农产品对外贸易平台,农产品出口创汇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1.2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方面
1.2.1 农业产业结构有待改善。辽宁省种植业中市场竞争力缺乏、经济效益低下的作物仍然占比较大,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需提高。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鸡肉比例大于羊肉、牛肉;奶类产品总量低。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决策中普遍存在追求产量而不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1.2.2 农业组织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辽宁省农业经营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带头人和组织合作化主体,农户市场议价能力低,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偏低,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辽宁省丰富的资源不匹配。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量低,而且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1.3 产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方面
1.3.1 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形成规模。“一村一品”不能完全适应大市场的规模化生产需要。特别是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辽宁省产品供给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辽宁省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偏低,多数地区农业品种多而不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品质要求。
1.3.2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任重道远。部分地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附加值低,价值产业链延伸与持续竞争力不足;部分地区产业大而不强,品牌杂而不亮,缺乏有效的品牌培育、推广、保护及管控措施;部分原有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于管理不善,产品品牌价值大大降低,有的甚至面临下架、取消或被市场淘汰。例如,盘锦大米、盘锦河蟹、朝阳小米等区域公用品牌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与知名度,但是仍然存在品牌混乱的现象,整个农业产业缺乏品牌使用规范等,易出现品牌变渣牌的现象。
1.4 农村劳动力资源方面
1.4.1 农村劳动力思想、技能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农民思想守旧,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重产量不重质量、重经验不重科学、重现状不重视发展;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接受种、养、加工等先进技术和知识能力薄弱。
1.4.2 新型职业农民供给不足。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问题急需解决。
1.5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
1.5.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近年来,辽宁省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但农业总产量和增长速度仍然难以满足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这不仅制约了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而且影响了辽宁省农业科技发展后续工作,还存在农业科技发展主体需求和科技取向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
1.5.2 “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仍显薄弱。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机构和院校结合不够紧密,存在科研与推广脱节的现象,影响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一些农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尚未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行动的主体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问题,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技术的源头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就造成了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缓慢。
1.5.3 科技发展环境与机制有待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如人意,有些不合理的情况仍然突出,相应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科技人才紧缺与质量有待提高的矛盾。科技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基层科研工作者知识更新缓慢,队伍建设及工资待遇问题均需得到有效解决。
1.6 农业资金支持方面
一方面,财政拨付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存在多龙治水的情况,资金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导致资金统筹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在農村信贷支持方面仍需加大支持力度。在农村信贷支持方面,目前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信贷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偏小,农民尤其是小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国家金融信贷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助农政策,解决农民信贷难、难贷款的难题,一切以人民为宗旨,一切为了人民而服务,解决农民出现的各类问题。
2 促进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泵站改造、小农水电建设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保护,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二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项目计划、实施、验收阶段等信息纳入信息库,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位置明确、地类明确、权属明晰。三是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助项目、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和农机深耕整地作业补贴项目提上日程。鼓励农民使用配方肥、实施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提高耕地使用质量。
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区域化与规模化发展
一方面,围绕知名的特色农产品打造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共享、结构优化、规模发展”,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按照突出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特色产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產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1]。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2.3 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三产融合
一是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精加工方面转型,逐渐淘汰落后的产能,鼓励高科技等新兴技术落户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利用效率,提到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培养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发展步伐,引导配套及服务型企业、科研部门向集聚区聚集,带动具有竞争实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集群[2]。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发展。
2.4 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
一方面,树立质量兴农的观点,在科技创新投入上下功夫,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由数量型农业转向质量型农业,重点扶持和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技术。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导向,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为核心,走“高品质、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2.5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研发、集成和转化
一是依托省内各级各类科研院所、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平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二是开展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挖掘、保护和评价,建立品种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研究,保障主要农作物的良种创新和有效供给。三是开展土壤质量提升以及新型肥料引进、研制及开发利用研究,形成主要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6 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水平
积极开展涉农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加大对涉农专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使涉农专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专业。大力提升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致富带头人的政治素质,通过这些人带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促进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娇,苏冠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18(1):35-36.
[2]蒋可挺.浅谈乡村旅游用地发展中的困境和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18(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