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脱贫模式研究

2020-11-28 07:41李春仙
乡村科技 2020年28期
关键词:脱贫扶贫新常态

李春仙

[摘 要] “新常态”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概念。全球新常态与我国新常态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但我国新常态与国外新常态有着不同之处。本文就我国新常态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剖析,论述新常态下我国扶贫面临的主要机遇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的脱贫模式。

[关键词] 新常态;扶贫;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8-10-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2007年以前的大稳定和旧常态成为历史,久违的经济增长乏力、高失业率、物价起浮、金融动荡等纷纷昨日重现。不可否认,这并不是空穴来潮,而是大稳定掩盖之下各种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和一次总爆发。2009年以后,我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在国际上,新常态往往与经济衰退相联系,而我国经济新常态则包含着经济朝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内容。

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及成因

1.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之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下降为6.5%左右,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经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赶上了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的全球化浪潮,正是得益于全球化,我国经济才能超速发展和跨越式进步,我国人民开始享受现代化成果。而当一切都归于平淡时经济必然归于正常发展。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另一个特征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破坏,带来了供给侧结构的严重过剩,不调整结构就会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而经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供需矛盾得以调节,我国经济发展走上了正轨[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2009年是一个分水岭,投资拉动达到顶峰随后下降,进出口达到顶峰后进入负值时代,只有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1.2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

1.2.1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在过去的3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缓慢增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就是经济增速加快的原因。但在过去几年,以钢铁为代表的制造业趋于饱和,于是农业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只有制造业的70%,这是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1.2.2 人口红利减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一直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闲置半闲置劳动力每年以相对低廉的工资向制造业转移,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这种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1.2.3 环境资源约束。雾霾、饮用水污染、重金属超标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生产形成硬约束,今后在做生产函数时应增加环境污染因素,这个因素将作为负因素存在,那么计算结果就是劳动生产率下降。

1.2.4 创新能力滞后。很多因素导致我国无法继续在引进、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现在全世界正酝酿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化、服务化、定制化、网络化等,但这些内容大部分都被发达经济体掌握,他們依然引领着技术潮流。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待提升。

2 新常态下我国扶贫面临的机遇

2.1 农村居民消费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进出口红利减少的情况下,只有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当前消费也有点疲软的时候,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许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今后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利用这次机遇,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2.2 转变扶贫模式

随着要素报酬的边际递减,人口红利不再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果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扶贫的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等。要转变扶贫模式,实行绿色扶贫,提高要素质量,依靠技术进步,让创新成为新引擎。

2.3 政府的引领作用增强

在新常态下,传统模式下的生产总值竞争要改变、体制机制要改变。政府在市场失灵、不完全竞争和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而非行政命令的途径,规范调节微观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了,扶贫不再盲目,而是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4 农村生态环境向好

21世纪,我国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要修改统计方法,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强化环境准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创新,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创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精准扶贫中,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改变贫困的同时优化农村环境。

3 新常态下我国的脱贫模式

3.1 财政扶贫

减少贫困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财政作为政府履行减贫职能、实施减贫战略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最为基础的作用。

3.2 微型金融扶贫

金融在反贫困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型金融是在传统正规金融体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金融方式。微型金融服务的主体被称为微型金融组织,一般包括三类:一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二是专门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三是一般性商业银行。在我国,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差异很大。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需求采用差异化微型金融扶贫模式[2]。

3.3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模式是在贫困地区发展一定的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某地经济增长,同时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对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农业产业化扶贫不仅对于减贫有重要原因,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目前,农业产业化扶贫中最有效、实施范围最广泛的是“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产业化扶贫模式,已使成千上万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3.4 教育扶贫

贫困群体获取致富信息的能力不足、获得工作的机会有限、迁移壁垒过高,往往是因为人力资本不足。我国教育扶贫方式主要有“希望工程”和“春雷计划”。“希望工程”主要是资助失学儿童继续完成小学学业,“春雷计划”则是救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扶贫方式有所拓展,一方面对未成年的基础教育进行延伸,另一方面展开了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再教育扶贫。

3.5 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的核心是通过示范、培训手段,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目标群体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力度。国家规定,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保证,要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就业,要培育新的懂技术的职业农民群体,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3.6 组织化扶贫

实行组织化扶贫可以充分依靠基层干部和市场带头人,真正把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小规模家庭经营与大生产、大市场相连接。组织是农民扶贫的组织者和政策的掌舵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简单组织形式,难以实现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3.7 迁移式扶贫

如果贫困地区没有合适的就业与创业机会,可以组织有序的劳动力转移。迁移式扶贫也被称为异地搬迁,是对条件艰苦地区农民的扶贫措施。我国在迁移式扶贫方面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路”的指导方针。

3.8 “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的扶贫方式。

3.9 “整存推进”扶贫

“整存推进”扶贫是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和受益对象,充分利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使贫困人口整体上脱贫的方法。

总之,扶贫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依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参与主体的规划、组织、协调配合下,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投入一系列要素组合,才能逐渐收到效果。以上模式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既要組合搭配又要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杨,张晓晶.论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阎坤,刘轶芳.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脱贫扶贫新常态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