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衡阳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研究

2020-11-28 07:25谭园玲欧子玮
时代人物 2020年2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自媒体

谭园玲 欧子玮

摘要:随着新媒体形式日益多样化,博客、微博、论坛、微信、QQ等自媒体被人们运用越来越广泛,大学生作为自媒体运用比较活跃的群体,使得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不断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制度,这是一项需要持续关注且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衡阳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现状、监控及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舆情监控

作者简介:谭园玲,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欧子玮,本科,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衡阳市社科课题“基于主题模型的网络舆情识别与监控研究”(项目编号2017D044)研究成果。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据《2017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0.1%和36.8%,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5.1%。“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第一载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自由讨论、交往的“公共领域”。“两微一端”的覆盖人群和影响力日渐扩大、网络媒体的信息和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使网络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主要来源。自媒体使得信息的内容及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这一背景下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爆发的常态化,事件扩散的迅速化,因此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面临巨大的挑战。

1 概念界定

自媒体。国内网络传播研究者阂大洪对自媒体的定义是,“自媒体是指普通人利用当时当地能够得到的简便传播工具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探讨切身的议题,交流彼此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串联集体的力量展开集体行动。它在技术上的重要特点是,可通过简便的科技手段建构起公众能够参与的媒体”。自媒体赋予高校学生作为普通大众一定的话语权和传播主体的地位,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互动方式都是多元化的,在公共危机和一些突发事件中,自媒体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网络舆情。舆情,是指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的主体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形成的,通过网络来传播的舆情。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每个高校学生都可能是意见的表達者,尤其对于热点事件、公共事件的观点数量惊人。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处置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如果应对得当,能够使事件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应对失当,则可能对事件处置造成阻力甚至产生新的危机。

2 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网络舆情是一般舆情的特殊表达形式,因此其基本特征在保留一般舆情特征的基础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主体的隐匿性与特殊性。在网络中,互联网用户一般是匿名的,隐匿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居住地址、身份证号等信息的,由于这种隐匿性,在现实生活中不敢阐明的观点,就像挣脱了枷锁一样爆发出来,往往容造成风险。另外,高校学生作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力量,其年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他们在意见表达、情绪控制上,都有别于现实社会中的其他群体。

客体的突发性与敏感性。网络舆情主体所关注的议题多而广,涉及到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很难进行有效预测。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一旦触发,在互联网上经过情绪催化,很容易传播扩散,极具突发性。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敏感性,在控制和处理上,不仅受到学校多方的关注,也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或进行负面引导,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载体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民网络使用技能不断提升使得网络舆情传播的渠道极为多元。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上网交流观点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快。随时随地发微信朋友圈、上传抖音小视频等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元且丰富的渠道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及应对增加了难度。

内容的分散性与复杂性。公共事件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它可能发生于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各角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涉及到社会民众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它所反映的不仅是人们的认知观点和态度,有时也会表现为具有煽动性的情绪和行为倾向。

传播过程的互动性与即时性。网络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它是通过一种双向交互式的渠道。网民可同时与多人联系,没有时空的阻碍,不仅是舆情信息的接收者,自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分布在任何地方的民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只要接入互联网,人人都有自主发言权,哪里发生突发事件,现场的人就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迅速地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视频发送到网络上,有时比专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速度更迅速。

3 衡阳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及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缺乏常态化的监测机制。在高校中,网络舆情监控的重点是建立监测机制。我国宪法规定:人们的言行都要符合法律的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每个高校学生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但是网络上的匿名言论,导致网络环境中监管缺失。随着高校学生对网络热点、焦点事件表现出来极高的热情,高校的网络舆情常态化检测工作却处于相对真空的状态。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民化等传播特点,自媒体发展给公众带来方便的同时,具有内容约束缺乏等弊端。一般来说,官方回应突发事件需要先掌握一定的客观资料,而调查了解的过程往往是最容易出现自媒体舆情传播的阶段。一旦不实信息或未经核实的信息在自媒体上第一时间传开,而官方尚未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就容易陷入舆情处置的被动局面。所以网络舆情的监控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监控不到位的情况极易发生,往往出现后置性、缺乏时效性的现象。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忽视大学生心理特点。网络传播十分迅速,且不受时空限制,自媒体的发布者和受众广泛,网络舆情的后续发展也存在诸多变化,新动向较难捕捉。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素质能力强、思维活跃,非常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擅长接受新事物,而且好奇心很强。但在对高校大学生舆情现状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过有关大学生心理建设的课程或宣传活动”时,仅有9.3%的同学选择开设且参加过,14.2%的同学选择开设过,但是没有参加,38.5%的同学选择没有开设过,38.1%的同学选择不清楚。由此可见,但从课程及宣传上来说,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情况及心理引导程度不够。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式单一,尚待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虽然事关校园稳定,但监管效果好坏取决于管理手段是否完善、是否有效。现今,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缺乏危机意识,对危机以及危机管理的系统研究更是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始终扮演着“控制者”而非“引导者”的角色。信息渠道较为单一,致使高校在监管中常常采用“围、堵、截”等方式,采取回避、冷处理的态度,试图通过淡化风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也不断变化表现形式,并在不同阶段表达出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舆论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处理,目前“一堵了事”、“一封了之”的解决思路无法适应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应对需求。

高校网络舆情善后评价亟需改进。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研究表明,权威信息匮乏、社会信任的缺失是众多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因素,突发事件中,当权威失声或者官方收到质疑时,人们往往选择相信非官方消息、小道消息。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事后辟谣也十分必要。评价反思和责任追究制滞后,这导致了高校舆论管理者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后果不明确,对其惩处行为以及成效无法界定,对他们的应对行为起不到威慑作用。

4 自媒体背景下衡阳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创新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理念。构建“自律守信”的价值取向,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伦理道德建设与引导,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学校应该教育每一个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保证传播内容的健康性和有益性。在平时的行为意识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道德约束。

规范相关舆情监控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在网络相关法制建设上尚在完善中,在全民普法意识增强的今天,更应该不断加强我国网站的立法制度,培养专业的网络执法人员,不断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使人们在网络上自觉遵纪守法。不断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同时更要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发挥网络优势,使网络成为民众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和政府把握舆情的有利窗口,为下情上达提供渠道。

媒体及时正确地发布事件信息,引導舆情发展。媒体作为舆情的载体,对网络舆情的传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事件的推波助澜作用,它们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使得事件相关信息曝光,网络舆情不断高涨;二是对事件的引导作用,它们通过不断加大对相关事件信息的披露力度和公众沟通的强度,来避免流言肆虐带来的恐慌,使得网络舆情降温。当民众无法准确判断某一舆情事件时,媒体应该自觉承担起沟通渠道的职责,如果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能及时、真实地报道相关事件动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网络舆情热度将适时降低。同时,新闻发言人应积极利用媒体对网民的引导作用及时解除民众的疑惑和紧张情绪,这也能有效促使网络舆情热度进一步降低。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舆论自律。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网络舆论的不道德倾向,但还是很多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去做,或者习惯性的去接受和传播负面信息,这说明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待加强。即使网络舆论的责任是多方的,但每一个参与网络传播意见的人都应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保证传播内容的健康性和有益性。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益活动等教育方式,促使学生作为网民在发表评论时更应当理性、公正、客观和谨慎,做到不轻信、不发布、不传播没有正式消息来源的传言,在平时的行为意识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自身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加强自我道德约束,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张战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5(32):167-169.

[3]李苗苗.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自媒体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