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综述

2020-11-28 07:25陈园园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生成过程、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但存在对其概念辨析不够彻底、研究对象不均衡及实证研究不够等问题,未来此类研究应深入研究思政课获得感的有关概念、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相关研究及多运用实证方法开展研究。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陈园园(1988-)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社会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9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思政课研究项目《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zk014)。

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获得感”这一概念。教育部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正式诞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获得感这一重要概念: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1]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动向,本文对近年来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对于“获得感”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关于“获得感”的内涵,目前学界还未达成共识。但是,学界一致認为可以从“获得”与“感”两个基本维度来分析这一概念,并且认同“获得感”是在“获得”的基础上生发的“感”这一说法,从而在对“获得感”的认知上达到了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另外,学者们基本认同“获得感”包括情感层面的和心理层面的主观体验[2][3],而且基本认同“获得”包含外在物质性获得和内在精神性获得,在此基础上达成了三个层面的共识。一是认为“获得”是对人“需求”的满足,为一种实际占有和得到某种利益的结果,谓之结果论[4][5]。这个层面的“获得”被作为名词使用。这种观点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认为“获得”是得到,强调“获得感”是指得到后的满足感,认为想要“获得”,就需要供给方提供能够彰显公共性意蕴的实实在在的东西[4];另一种认为“获得”是取得,强调“获得”是对象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主动求取、主观选择的结果[6]-[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获得感”是一种收益感,是主观期望与客观供给相匹配的结果[8][9]。还有学者认为,“获得”有得到与取得的双重含义,如认为“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求取双边互动的结果,是两者的辩证统一。”[10]二是认为“获得”是一个不断抓取获得目标、获得内容的动态过程,谓之过程论。即认为“获得”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该活动发生在主体之间,以一种平等互动、积极推进、渐次累积的方式进行[11]。这个层面的“获得”被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三是认为“获得”是结果和过程相互结合的结果,谓之结合论。

2.关于思政课获得感内涵的相关研究

关于获得感主体的研究。关于思政课获得感主体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视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为思政课获得感[9][10][12]。即,认为思政课能够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求及积极的心理体验[13];二是认为教育者的获得感和教育对象的获得感都应纳入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范畴。因为,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完整内涵是由这二者共同构成的[14],但其核心是学生的获得感[9]

关于思政课获得感组成的研究。以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分,思政课获得感有短期性获得感与长期性获得感之分[4];以其作用方式来分,则有直接性获得感和间接性获得感之分[6];以获取获得感的方式来分,有主动获得感和被动获得感之分[10];以获得感的表现形态来分,有过程中的获得感和结果的获得感之分[10];获得感的作用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同,如思想获得感、情感获得感、成长获得感,以及道德和规则获得感,等等[15]。另外,获得感既有由表层到内层、再到深层的层次维度上的区别,从而表现出情感获得感、思想获得感以及行为获得感的层次[2];也有知识能力获得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以及审美获得感与人际交往获得感等的范围之分[16],以及情感体验上满足感、共鸣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等的主观感受之别[13]。而且,学生在知识上的获得感同时也能够反映在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喜悦、满足、荣誉、尊严、自豪等地情感体验中[17]。可见,思政课获得感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很难较为清晰地对其进行精准的划分和区分。

3.对如何生成思政课获得感的探讨

关于思政课获得感生成过程的研究。学者们从方式手段和演进过程两个方面,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且形成了以下观点:从方式手段来看,思政教育获得感大致分为获取—映射—行动三个阶段。即,先后经历受教育者寻求思政教育给予的精神利益—将这种精神利益与自身心理预期关联—通过客观现实的行动契合检验获得的精神利益三个过程[10];从演进过程来看,获得感经历萌生阶段—从心理预期到有效参与、形成阶段—从客观获得到主体认同、升华阶段——从实践转化到自我实现几个相递进的关键性阶段[18]

对公民教育的相关研究。美国学者认为公民教育就是政治教育,但他们很少直接使用政治教育这一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政治教育极具灌输意味。[39]公民教育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教育使青年以各种方式决定其公民身份;[40]狭义是指教育青年如何成为真正的公民。[41]

对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国外有学者认为,学生满意主要包括学生对自身身份感到愉悦的程度,以及对大学课程学习的兴趣程度两方面内容;[42]或者是指学生对与各类教育结果和经历偏好所能够给出的主观评价。[43]而學习满意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服务、课程内容以及各项设施和方式方法的满意程度,[44]主观幸福是个人按照自主标准,全面衡量和系统评价个体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其中的情感又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45]

二、研究总结

国外有关公民教育、满意度及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与思政课获得感研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待审视和商榷,国内的此类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概念辨析不够彻底。“思政教育获得感”与“思政课获得感”是内涵外延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但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够明确,甚至有等同混用之嫌。而且,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等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再者,以往的“思政课实效性”和“思政课满意度”已被现今的“思政课获得感”所取代,但在此过程中少有学者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过深入辨析。二是研究对象不均衡。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中大多围绕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展开,对教师的“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很少。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从“供给侧改革”层面出发谈“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成果多于从“需求侧改变”谈“获得感”的提升。三是实证研究不足。学界目前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多为经验层面的理论探讨,缺少涉及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之类的调查研究,尤其缺少通过具体调查数据来确认“获得感”的实证研究。

三、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思政课获得感的有关概念。一是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归纳“获得感”的基本意涵、基本特点。如,可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思路和方法研究思政课获得感的概念。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获得感”的哲学内涵及“思政课获得感”的价值遵循。三是从“思政教育”和“思政课”两个层面入手,研究“思政教育获得感”和“思政课获得感”各自的内涵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相关研究。一是考察分析教师获得感的生成机制,并从中探索影响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因素。二是从思政课教学的“协同侧”角度分析影响思政课教师获得感的诸如教学环境、待遇保障、校园文化氛围等的客观条件。三是从“有效互动”与“积极反馈”等方面出发,探讨学生获得感和教室获得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教师获得感的课堂因素。

多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思政课获得感。一是涉及一些合理的量表等测量工具,借鉴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定量研究方法,高效科学地测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二是采用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实地观察和探究大学生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三是构建合理、系统、完善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2017年5月11日.

[2]刘经纬,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

[3]李昊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

[4]刘继青.基于“获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01).

[5]王再军.思政教育何以让学生更有获得感[J].人民论坛,2019(05).

[6]宁文英,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概念、生成与结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

[7]王习胜.“思想咨商”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教学与研究,2018(01).

[8]李营辉.高校民族生教育获得感的异化与复归——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8(05).

[9]阎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要素与形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8(01).

[10]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

[11]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

[12]张卫伟.论人民“获得感”的生成:逻辑规制、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06).

[13]张艳丽,何祥林.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06).

[14]张业振.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逻辑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6).

[15]朱国栋.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

[16]杨志平,沈震.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

[17]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

[18]陳娟,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及其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19]黄铭,温惠淇.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支撑点和活跃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8(08).

[20]张学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7(07).

[21]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22]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

[23]王易,茹奕蓓.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3).

[24]陶倩,易小兵.增进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若干关系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25]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26]金文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9).

[27]赵建超.“思政课获得感”的哲学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1).

[28]房广顺,李鸿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

[29]陈灿芬,段振榜.教学质量年助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8).

[30]王娜,赵健.改革教学供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综合改革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08).

[31]秦在东,任永霞.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32]王会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四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33]余保刚.运用叙事教学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34]朱孝红.增强大学生对“纲要”课教学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

[35]马晶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获得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S1).

[36]易莉.运用道德推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8).

[37]郭凯.如何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J].人民论坛,2018(27).

[38]王润稼.美好生活的显扬: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可行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

[39]Walter C. Parke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gime Type, Fecundation Questions, and Classroom Practice[A]. In Larry Gucci, Darter Navarre and To bias Launderette(eds.). 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C]. New York and London: Rutledge,2014:348.

[40]Carole L. Hah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A]. In James Arthur, Ian Davies and Carole Hah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C].Laos Angel es, London, New Delhi and Singapore: SAGE, 2008:263.

[41]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and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CIRCLE). The civic mission of schools[M].New York: Carnegie Corporation,2003:10.

[42]Bean, J.P.& Meter, B.S. A Conceptual Model of Non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tri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1985(55).

[43]Oliver, R.L.& D SARBO, W.S. 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 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1989(02).

[44]Ali Akbar Ravish,Zambia Polyurethane,Amitida Garroter,Nastiness Biohazard.Deterior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of Islamic Assad University[J].Proceed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84).

[45]Male FA, Ash forth BE.Identifying organizational identical 2.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y Measurement,1992(04).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