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国的月季搭乘货船抵达欧洲,由此改变了欧洲花园的样貌。中国月季多次开花的属性,绚烂的色彩以及香甜的气味在欧洲引起了培育月季的狂热情绪。
月季在欧洲,与科学革命、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相遇,成就了它改变世界的契机。花成为商品,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花的自然属性也越来越多的被人类商业的需求重新定义。
花作为植物生殖繁衍的器官,其实最关心自己在传粉昆虫眼中的颜色。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特殊的拍摄手法,展示这些花朵在蜜蜂眼中的颜色。花朵中间深色的区域就是在告诉蜜蜂花蜜的藏身之处。没有色彩前,植物更多依靠自己完成繁衍生息的历程。色彩的出现,让植物的生存策略有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人被花的色彩吸引之后。人对颜色的识别度与蜜蜂不同,人眼中的花朵更加色彩绚丽。
当人类的需求成为首要条件后,花卉的颜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的欲望和创造力让花卉走的更远,人类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对花的颜色、形状、香味等属性进行调整。在很多时候,花让人们觉得自己掌握了生命的奥秘,可以决定植物的命运。但其实,植物还有很多本能的反应是人们无法完成改变的。
在中国,每10支月季里就有8支出自云南。这里的月季以百万的数量单位被进行买卖。
月季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反应,通常是长出一些泛红的叶子。如果是在营养积累的阶段,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此时,对于花农却是不愿看到的情况。当气温突然变冷,月季需要长出新的叶片来合成更多的能量,抵御低温带来的伤害,而不是消耗能量去开花,这是它无法被人类改变的求生的本能。一切不符合植物生命本能的人类安排,都可能引来植物的反抗。即使人类想尽办法,来提供最好的生存条件,很多时候月季还是更相信自己的选择。为了在低温环境中保护自己,很多月季没能在人类期许的时间内开花。这在物以稀为贵的人类社会,人们对花的价格就多了一些憧憬。在市场上,花的一切生命体征都被量化,成为影响交易价格的决定因素。那些因为人类喜好而筛选出来的品种与样式,也造成了它们价格的高低差异。
花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创造力,共同造就了人类的花卉市场,即使是代表花的生存抗争经历而留下来的疤痕也被量化,成为人们衡量价格的标准。它们在屏幕上显示,被人类接收、识别、判断,化成手部的一个动作。
带有不同标签的花卉,将被送往人类的手里。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的属性和反应,都让人类为之痴狂,不管是历史上的某一瞬间,还是此时此刻。
原产中国的月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在神农时代,人们就把野月季采回家栽植。到了汉代,月季进入宫廷花园,唐代时更为普遍。
《本草纲目》中有关于月季药用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最早的文献是明代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据记载,当时月季早已成为随处可见的花卉。明末清初,月季的栽培品种大大增加,清代陈淏子所著《花镜》,更记录了栽培繁殖月季的主要原则。
据《花卉鉴赏词典》记载,18世纪,中国月季经印度传入欧洲。时值英法两国交战,为保证这批月季能安全地抵达法国,交战双方竟达成暂时停战协定,由英国海军护送月季到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手中。
中国月季由此改变了欧洲的花园。在欧洲园艺家手中,中国月季和欧洲蔷薇进行了杂交培育,产生了全新体系。
1945年4月29日,在美国太平洋月季協会举办的展览会上,将月季的一个了不起的新品种命名为“和平”,并举办了命名仪式。“和平”月季命名这一天,正巧柏林被攻克,希特勒灭亡。不久,“和平”获得了全美月季金奖,获奖之日又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日。
欧美各国现今栽培月季的水平已经很高超了,但这些栽培月季都是欧洲蔷薇与中国月季长期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因此,中国月季被称为“世界月季之母”。
(摘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作者:《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