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不断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优势不断迸发活力。新时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来看,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和奇迹,但仍然暴露出部分问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治理体系,构建法治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方式方法。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疫情防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社会治理越发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议题,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特别是今年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原则,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取得了总体稳定、积极向好的态势。
然而,我们不能沾沾自喜,透过疫情防控这项工作,可以发现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面临一些新困境,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规避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更加完善、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体系与方法。
一、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经验
1.党和国家的全盘谋划
自疫情爆发以来,党和国家全盘谋划,秉持“应收尽收”的原则,不惜一切救治病人,弘扬“一盘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并亲赴湖北武汉疫情重灾区进行调研慰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成立了应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或专班,随时更新调整相关政策,确保了这次抗疫战役的基本胜利。
2.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畏险阻,冲锋在前,组建起城市、单位、社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同时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将社区执勤这项工作尽职尽责完成,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舍生忘死、逆行而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基层人民群众,习近平疫情期间调研时多次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面对国家采取的限制出行等政策,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与配合,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疫情防控工作暴露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欠缺,体制不完善
一是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出现后,没有引起官方的足够重视。自2002年非典爆发,已经过去18年,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仍然欠缺,在新冠肺炎发生初期,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线医生进行了疫情申报,并指出其人际传染性,在所在医院实施隔离、防护等措施,此举在医院内部取得了明显效果,全院没有医护人员感染; 但是疫情扩散之时,一些城市仍存在群体聚集性活动,监狱管理中出现意外多人传染事件,这说明对于重大疫情的风险还缺乏深刻认知。
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各级政府到基层的社区、各类组织关于重大疫情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很及时,很难覆盖到所有可能的紧急情况的应对,说明我国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未雨绸缪的通盘考虑欠缺。
2.社会治理的方式未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从舆情发布、心理疏导、政策调整、数据统计、出行限制、后勤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地方,比如缺少对人民群众以及执勤工作者等的心理疏导,容易出现恐惧、抵触、劳累过度等不良现象;比如数据统计运用大数据统计方式滞后,没有及时进行广泛推广,在基层有些地方,每天需要上报的表格数据达20多条,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再比如政策的调整不能做到地区同步,导致基层工作执行标准不统一,人民群众有怨言,防疫难度加大等。
这说明我国社会治理的方式未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政 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力度不够。
3.人民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较弱
通过对社区疫情防控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志愿者为社区工作者、机关事业人员等,发动人民群众及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力量较为薄弱。一方面,人民群众持观望态度,对疫情存在恐惧心理,不愿参与到社区执勤工作中;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组织本身发展基础力量较为薄弱,缺少对社会组织进行国家立法以及资金政策的支持,这些自身的短板问题都是制约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长远发展的羁绊。
4.少数党员缺乏担当落实的责任感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靠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真正贯彻落实,但是疫情防控暴露出少数党员及领导干部面对疫情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更缺少担当落实的责任感,面对风险,首先考虑自己的乌纱帽,而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定程度上对疫情等风险的控制起阻力作用。
比如有些党员及公职人员不及时报告亲属返回情况,隐瞒病情,妨碍疫情防控工作;比如有的地方存在防控工作简单粗暴,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不良印象等。
三、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路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如何面对积累下来的问题并进行妥善处理,在新的发展中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就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之关键。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社会治理集中表现于人民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就是顺势;各类问题丛生且难以解决,就给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带来挑战。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积极发展经济,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奠定坚持的物质基础;要关心人民群众特别是边缘弱势群体生活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之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要努力建设平安社会,一方面要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要与人为善地解决边缘群体的问题;要善于将服务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大疫大灾,往往具有导致经济失衡、社会失序的破坏性与可能性,重大疫情的发生不单单威胁着人的生命与健康,还直接关系着防疫秩序、医疗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政府部门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的不足,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大重大风险应急机制执行监控的广度、深度。重大风险“全方位”监控的内容包括风险防控中的政策、决策执行情况、防控措施取得的效果、防控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采取合理合法、有力有效的举措,尽力维护秩序,防止失序,避免无序。
3.立足实践,实现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一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建设,首先要清楚明白大众的实际需要。在社会治理中,治理方式和能力是手段,必须要立足于实践的需要。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不同主体的角色,综合提升参与主体社会事务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治理过程中体现多样治理方式,来更好的满足治理的需要。实行系统化、科学化治理方式,国家治理以及社会治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系统化的多元治理主体,不仅仅要政府发挥作用,村民与社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发布各种政策信息,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科学化,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4.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构建社会的认同参与感
意识形态在社会动员过程中承载着巨大的责任,社会动员力形成的第一要素是思想上的号召力,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社会动员的开展是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的。
首先,加强理论宣传,普及人民主体地位观念。加强人们的当家作主意识,使人们对自身治理主体观念有深刻的认知,更好的适应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只有牢牢掌握了话语权,才会获得社会治理的主动权,才能形成社会成员的认同参与,从而达成社会动员的效果,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其次,重视实践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实践教育,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将以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社会治理理念,宣传到人民群众头脑中。这样,不仅内化为他们的个人品质,并且外化为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感受体会到政策实践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时候,广大群众才会普遍接受、深刻认同、自觉践行。
社会治理需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国家利益與民众利益的一致性、当下治理与长远治理的连接性、发展与治理相互促进的角度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真正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宋毓文.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J].西安日报,2020.8.10
[2]刘金菊、高金岭.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
[3]张玉美、张国祥.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J].决策与信息,2020.8
[4]李玉轩、黄毅.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维度与构建路径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0(05):9-11
作者简介:
赵雪(1990--)女,硕士研究生,中共泰安市岱岳区委党校基层工作处副主任,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