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彤彤 李秀格 雷婉婷
摘 要:佛山水乡农谚在语言上具有韵律之美、词语之美及辞格之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其语言之美可窥探佛山水乡农谚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佛山;水乡农谚;语言;文化
佛山地处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文化地域。而农谚又凝结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劳动经验以及人文风俗习惯等信息,是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因其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为民间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农谚除了凝结了丰富的劳动智慧及地域文化信息之外,在语言上的特色也是其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佛山水乡农谚语料的分析,论述其在韵律、词汇及修辞上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一、韵律之美
农谚的创造者大多来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劳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为达好记、易懂的目的,农谚常常是琅琅上口,短小精悍的词句。佛山水乡农谚的韵律之美首先体现在押韵上,押韵在所收集到的农谚中最为常见,例如:
二八东风大旱天,三七东风水浸田。
先雷后雨不湿鞋,先雨后雷水浸街。
“天”与“田”、“鞋”与“街”都是句末同韵相押,这样使得农谚读起来更具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
其次,佛山方言是水乡农谚的重要载体。在农谚中,还能够发现有许多来自于佛山方言词的押韵。例如:
芒种节,食唔彻。
七月落金,八月落银,九冬十月落泥尘。
在佛山方言中,“节”、“彻”都押[it]韵,而“金”“银”“尘”都押[em]韵。与普通话相比,佛山方言保留了古音鼻韵尾-m、-n、-?和入声韵尾-p、-t、-k。佛山水乡农谚的方言押韵体现了地域方言的特色,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韵味。
除了以上押韵外,佛山水乡农谚还讲究音节的整齐匀称,并且有不同的音节搭配形式,使得农谚形式多变,富于旋律,形成对称之美。例如:
春寒雨至,冬寒雨止。(2+2式搭配)
二八东风大旱天,三七东风水浸田。(2+2+1+2式搭配)
清明晴,桑树挂银埕;清明暗,西水不离墈。(2+1+2+1+2式搭配)
二、词语之美
佛山水乡农谚短小精悍但又不乏内涵深意,这与农谚的用词选择有一定关系。它们多用反义词、叠音词以及方言词。
1.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常在农谚中用作对比和反衬作用,例如: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萤火飞高,明日檐前雨滔滔;萤火飞低,明日日头晒死鸡。
“晴”与“阴”、“高”与“低”、“雨”与“晒”都是意思相反的反义词。使用反义词,不仅使农谚音节整齐,形式对称,更使得农谚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映衬,突出事物特征,丰富了农谚的内容,便于更好地识记农谚。
2.叠音词
佛山水乡农谚中使用的叠音词能使农谚描绘的场景以及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增加了农谚的感染力。例如:
清明三日北,冷到口黑黑。
天乌乌,好慈菇;天红红,旺禾虫。
3.方言词
善用方言词是佛山水乡农谚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农谚是方言的一种语言形式,水乡农谚也是依附于佛山方言之下的,因此在农谚中,多出现一些方言词语。例如:红云盖顶,揾地湾艇。
其中“湾艇”是佛山方言词,意为“停泊船只”。整句的意思是,红云布满天空的时候,要尽快找好能够停泊船只的地方,因为大雨将要来临。又如:好天芒果,落雨“蘋婆”。
“好天”意味着好天气,与“落雨”(即下雨)相对。“蘋婆”是一种种植在佛山当地的一种植物,又称“凤眼果”,但在佛山当地,大家都称之为“蘋婆”。再如:朝翻(风)三(天),晚翻七,晏昼翻风唔过日。
“晏昼”在粤方言中是“中午”的意思。在第一句中还出现了省略部分词的现象,如“朝翻三,晚翻七”,省略了“风”与“天”。整句农谚的意思是:早上刮风要连刮三天,晚上刮风的话则要连刮七天,中午刮风的话就不会超过一天。这是农民根据生产经验以及对天气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天气规律,至今仍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使用方言词,不仅使农谚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方言词的保留也是对古汉语的一种继承与传播,保留了一定的古汉语特色。
三、辞格之美
1.比喻
比喻是佛山水乡农谚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以及借喻三种。例如:六月西风怕过午,过午西风猛如虎。
此处将过午的西风比作老虎,形容六月过午西风的猛烈,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同时也令农谚充满了趣味性。又如:田土翻得深,瘦土出黄金。
这句农谚是说只要土地挖地深,即使是贫瘠的瘦田也能获得丰收,这里以黄金来暗喻在瘦田上丰收的作物。再如:清明晴,桑树挂银埕。
这句农谚使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手法,“银埕”为银制的一种酒器,清明天气好的话,养蚕的人多,蚕吃的桑叶就多,这样桑树就变得很值钱。从这句农谚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佛山人民对于桑基鱼塘传统农业生產模式的经验总结。
以上三句农谚都是佛山人在劳动中所总结的经验,将这些劳动经验加以巧妙地比喻,使得农谚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农谚的趣味性。
2.比拟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写,比拟又分拟人和拟物两大类。在佛山水乡农谚中,比拟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多以拟人为主。例如:
未下雨,先唱歌(雷响),有水都唔多。
蚂蚁搬家,暴雨如麻
第一条是有关天气的农谚,将雷响拟作唱歌,意思是还未下雨就打雷,即使下雨雨水也不会十分多。第二条农谚是关于动物与天气关系的农谚,将蚂蚁迁徙比拟作蚂蚁搬家,蚂蚁若是有成群结队迁徙的现象,那么就是意味着大雨将至了。
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得农谚能够将一些自然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增加了农谚的亲切感。
3.夸张
夸张,又称“夸饰”,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农谚更具有一种鲜明的特征,给人一种更加直观的冲击与感受。例如:大暑凉,饿断肠。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如果在大暑这一天天气凉爽,那么意味着今年的作物收成不好,以至于会“饿断肠”,这里的“饿断肠”就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指代作物收成不好。
4.对偶
对偶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佛山水乡农谚中,主要运用到的有正对、反对以及串对。例如:入屋叫人,入庙拜神。
这句谚语使用的是正对,分别叙述了“入屋”与“入庙”时的做法。再如:天乌乌,好茨菇;天红红,旺禾虫。
这句农谚运用的是反对,“天乌乌”与“天红红”这两个形成正反对照,共同说明了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又如:南风猛过头,坑河无水流。
这是串对的运用,前后是因果关系的串联,“坑河”就是“坑渠”和“河涌”的合称。佛山水网密集,有很多小河道。由于南风天过于猛烈,即暖空气势力强盛,天气晴朗,气温高,不易形成降水,因此一些小的河道没有水流动。
对偶的运用使得农谚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均匀,节奏感强,在内容上更是凝练集中,便于记忆与传诵。
5.排比
在佛山水乡农谚中,排比也是运用地比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正姜二芋三薯四葛
春雾晴,秋雾雨,夏雾热,冬雾寒
第一条农谚叙述的是姜、芋、薯、葛的下种时间,其中省略了“月”字,用排比的句式从正月到四月排列;第二条农谚分别叙述了春夏秋冬四季出现雾的不同气候特征,这两条农谚都是排比的运用,音节整齐,节奏感强,简洁明了,便于农谚的记忆。
6.层递
在佛山水乡农谚中,有一些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例如:七月落金,八月落银,九冬十月落泥尘。
这条农谚以时间为层层递进的标准。用“金”“银”“泥尘”说明不同月份的雨水对于耕作的重要性。巧用层递,使得农谚的音韵更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上文论及的语例是某种辞格的单用,但水乡农谚对于修辞的运用并不全是单一的,有时一句农谚中可能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辞格的综合运用,例如“七月落金,八月落银,九冬十月落泥尘。”这一句农谚既运用了借代,又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不同修辞格的兼用或套用,使得农谚更具修辞之美感。
四、文化之美
佛山水乡农谚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因其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今天,佛山水乡农谚已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一个地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其成长的自然环境,佛山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涌交错。佛山人的日常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江河,对于这些天然河道的开发和利用,则为佛山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形成了独特的江河水乡文化。在佛山水乡农谚中,有大量关于江河、气象等与“水”的有关的农谚,例如:
井水变色,台风紧迫。(通过观察井水变化,来预测台风)
天发黄,大水冲崩塘。(天色发黄,意味大雨来临,将鱼塘冲垮。)
由于佛山特殊的自然环境,“水”在佛山农业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佛山先民在生产活动中对天气现象特征仔细观察,总结出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的农谚。如上述农谚,将一些自然现象与天气相结合,利用“井水变色”以及“天发黄”等现象,预测台风及大雨的到来。这些农谚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验证,成为了一种辅助农业生产的工具,同时也可看到“水”对于佛山农业以及佛山水乡文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防涝保收,从而又衍生出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的传统农业模式,在这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上,又衍生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农谚,例如:冬种桑,明年桑叶旺。(在冬天种植桑叶,到第二年桑叶的长势旺盛)
水满塘,谷满仓。(意为塘里的水满了,那么仓库里的粮食也满了。说明了池塘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鱼唔过塘唔得大。(指鱼苗不换鱼塘是养不大的,后引申为人换个环境才能成长地更快更好。)
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体现着佛山人民尊重自然、順应天时,同时又能动地改造自然,体现着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农谚有常常引申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指导人生的哲理。如“鱼唔过塘唔得大。”就被引申为人要多经磨炼,才能成长的更快。
谚语是由广大民众集体创作,以口语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记录着一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地方民众的审美倾向。佛山水乡农谚是佛山方言以及佛山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特点,也正是佛山本土生活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体现,而韵律之美、词语之美、辞格之美以及文化之美,更增强了佛山水乡农谚的语言表现力,体现了佛山水乡文化的独特内涵。
参考文献:
[1]顺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1165-1167,
[2]顺德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文学谚语集成广东卷·顺德县资料本[M].1987
[3]何婉萍.广州话农谚修辞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6):85-87
[4]高惠冰.试论珠江文化的特色[J].岭南文史,2001(01):1-4
[5]许结玲.水乡农谚:岭南农耕文化的象征符号[J].人文岭南,2020(105)
[6]潘春晓.汉语中谚语的修辞[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55-57.76
作者简介:
蓝彤彤,广东梅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李秀格,广东揭阳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雷婉婷,广东云浮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